药对自古出自经方,临床常用100种药对汇总,医者得心,病患之幸
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味中药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中药的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处方组成的框架,几个不同的药对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处方。通过药对可以加强对中药的理解,药对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服用。
医家秦伯未曾概括有三种配伍情况
①取性质和功效类似的药物同用,起协同和加强功效的作用;
②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配合,在相反相成中取得另一种新的效果;
③以两种药物相辅而行,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其作用。
个人认为,
掌握经验药对以及一些小品古方,
能够在处方时从简驭繁,提高疗效,
适应复杂病症的需要。
前人总结的药对甚多,不胜枚举。
便将本人常用的感觉效果比较确切的一些药物配伍简述如下
黄连、吴萸:即左金丸,辛开苦降。用于肝胃郁热,吞酸嘈杂。
黄连、木香:即香连丸,清肠化湿行气。用于肠腑湿热或赤白痢疾。
葛根、升麻:鼓舞脾气,升发清阳,用于脾虚久泻。
橘皮、竹茹:清胃降逆,用于胃热呕逆。
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用于湿阻中焦,腹胀、苔白腻。
木香、砂仁:理气醒脾,用于胃气不和,脘痞腹胀,纳差。
陈皮、半夏:化痰和胃,用于痰浊阻滞,胃气失和。
旋复花、海蛤粉:化痰散结,用于气滞痰结之痰喘咳逆,可降气逆,化老痰。
干姜、五味子:温化水饮,敛肺止咳,用于水饮内停之咳喘证。
旋复花、代赭石:降逆化痰,用于痰阻气逆,心下痞硬或反胃呕逆。
蒲黄、五灵脂:即失笑散,活血祛瘀。用于血瘀的心腹刺痛或妇人少妇作痛。
川楝子、玄胡索:即金铃子散,疏肝泄热,行气止痛。用于胸胁疼痛偏于郁热者。
五灵脂、九香虫:化瘀行气,用于气血瘀滞,脘腹刺痛作胀。
丁香、肉桂:即丁桂散,温中助阳,用于阴寒气滞,脘腹冷痛。多研末调服或外敷脐眼。
乳香、没药:即海浮散,活血止痛、生肌。用于气血凝滞,脘腹疼痛。外用拔毒收口生肌。
高良姜、香附:即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用于肝胃气痛偏于寒者。
补骨脂、肉豆蔻:即二神丸,温肾暖脾。用于脾肾虚寒之泄泻。
制附片、炮姜炭:温振脾阳,用于脾胃虚寒之久泻。
赤石脂、禹余粮:即赤石脂禹余粮丸,温中固涩。用于久泻滑脱不禁。
乌梅、黄连:即连梅汤,泄热生津。用于泻痢津伤口渴。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用于肠腑积滞未净,腹部胀痛,大便不畅。
柴胡、升麻:升阳举陷,为脾胃引经要药。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乏力,脏器下垂,脱肛等症。
香附、乌药:即青囊丸,疏肝理气,用于肝胃气滞,脘胁胀痛。
大腹皮、马鞭草:利水渗湿,用于腹水胀满、小便短少。
参三七、白及:止血,常用于消化道出血,多研末吞服。
侧柏叶、地榆炭:止血,多用于消化道便血。
葛花、枳椇子:如葛花解醒汤,解酒毒。用于酒客肠胃不和,湿热内蕴,肝脾两伤。
川楝子、小茴香:疏利厥少,用于少腹疼痛、寒疝等。寒甚加肉桂、吴萸,痛甚加白芍、乌药。
红花、降香:化瘀和络,用于久痛入络,胸胁刺痛。
吴萸、生姜:温胃止呕,用于胃寒呕恶,泛吐清水。
瓜蒌、薤白:通阳泄浊,用于痰浊内阻,胸痛脘痞,苔白腻。
丁香、柿蒂:降逆止呃,用于胃寒气逆,呃逆不已。
白术、枳实:即枳术丸,健脾消痞。用于脾虚气滞,脘腹痞满。
黄连、苏叶:即黄连苏叶汤,清热和胃。用于胃热呕吐。
枇杷叶、竹茹:泄热降逆止呕,用于胃热呕逆。
乌药、百合:即百合汤,顺气养胃。用于胃脘疼痛,常法不缓。
桔梗、枳壳:即桔梗散,疏调气机,用于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畅之胸闷脘胀。
枳实、槟榔:降气除满,用于肠腑气不下行,腹胀便难。
瓜蒌仁、火麻仁:润肠通便,用于肠腑燥结,大便不畅。
决明子、瓜蒌仁:润肠通便,用于大便秘结,或有血脂、血压偏高者。
五灵脂、黑丑:即灵丑散,消积化滞,用于痰瘀交阻,腹胀坠痛,便闭不爽。
大黄、附子:温通寒积,用于里寒积滞,便秘腹痛;或肠腑寒积未尽,久痢不愈。
干姜、黄连:辛开苦降,用于寒热错杂,胃脘痞满、嘈杂吞酸。
藿香、佩兰:芳香化湿,用于湿浊中阻,胸闷脘痞,口中甜腻。
黄芩、藿香:清热化湿,用于胃中湿热,口气臭秽。
白头翁、秦皮:清肠化湿,用于下痢赤多白少。
三棱、莪术:消癥散结,用于癥积肿块。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用于瘀血诸证。
桂枝、白芍:即桂枝汤意,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温中缓急。用于①太阳中风证;②营卫不和,自汗恶风;③中虚胃痛。
当归、白芍:养血和血,用于肝血虚之胁痛。前人养血、和血专取归芍二味。
丹皮、山栀:清肝热之要药,用于肝经郁热,烦热、口苦。
桑叶、丹皮:清热平肝,用于肝阳升于上,气火偏旺之头目胀痛。
柴胡、白芍:疏肝柔敛,用于肝失疏泄,胸胁胀痛。
桑叶、菊花:清肝明目,用于肝热头昏目眩。
枸杞子、菊花:滋阴平肝,用于阴虚阳亢,头眩、目涩。
黑芝麻、桑叶:即桑麻丸,养肝明目,用于肝阴不足,眼目昏花。
炙鳖甲、生牡蛎:软坚散结,用于肝脾肿大。
僵蚕、浙贝母:化痰散结,用于痰核、瘰疬。
蒲公英、垂盆草:清热解毒,用于转氨酶升高偏于肝热者。
远志、茯神:宁心安神,用于少寐多梦。
黄芪、当归:即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用于血虚证。
黄柏、苍术:即二妙丸,清热燥湿。用于下焦湿热。
密蒙花、木贼草:祛风明目,用于迎风流泪。
女贞子、旱莲草:即二至丸,滋养肝肾,用于肝肾不足,头晕腰酸。
沙参、麦冬:滋阴润燥,用于肺胃阴伤证。
芦根、天花粉:养阴生津,用于津伤口渴。
槐角、地榆:凉血止血,用于痔疮出血。
煨葛根、防风:祛风胜湿,用于脾湿泄泻,肠鸣漉漉。
制附片、肉桂:温阳散寒,用于肾阳不足或阴寒内盛之证。
台乌药、川楝子:疏肝行气,用于厥阴气逆,小腹胀痛。
守宫粉、参三七粉:化瘀散结通膈,用于食道癌、贲门癌吞咽梗噎。
水蛭、炮山甲:化瘀散结通经,用于肝癌肿块坚硬、胁痛。
蜈蚣、全蝎:解毒止痉活络,用于肺癌骨转移疼痛。
生地、玄参、麦冬:即增液汤,滋阴养液。用于肠燥便秘,口干舌红。
乌梅、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用于胃阴不足,嘈杂灼热,舌红少苔。又配附子理中汤、防风、升麻等治久泄颇效。
檀香、紫丹参、砂仁:即丹参饮,活血行气。用于气血运行不畅,胸胁刺痛。
干姜、香附、苏梗:为正气天香散主药,理气温中散寒,用于胃痛或痛经,属于寒凝气滞者。
肉桂、煨草果、炮姜:散寒燥湿,用于寒湿内阻,腹部冷痛。
苏梗、香附、陈皮:即香苏饮,疏肝和胃。用于肝胃不和,胸闷胁痛胃胀。
香附、枸橘李、青皮:疏肝理气,用于肝气郁结,乳房胀痛。
杏仁、苡仁、白蔻仁:即三仁汤意,宣化三焦之湿。用于暑湿内蕴,湿重热轻,胸闷苔白。
神曲、山楂、麦芽:焦三仙,消食助运。用于脾胃运化不健,纳呆腹胀。
煨葛根、泽泻、车前草:淡渗利湿,用于湿盛泄泻。
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利胆化石,用于胆道结石。
老熊胆、玄明粉、广郁金:利胆化石,用于胆石症。按1:2:3剂量比例,研末调服,每服1.5克-2克。
黄芩炭、炒枳壳、秦皮:清肠化湿导滞,用于肠腑湿热积滞,大便夹有粘冻。
大黄、槟榔、玄明粉:行气通腑,用于肠梗阻腹痛、拒按、大便不通。
竹茹、胆星、黄芩: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内阻,痰多呕逆,舌苔黄腻。
萆薢、茯苓、车前子:利水渗湿,分清泌浊,用于小便混浊。
炙乌梅、白扁豆、淮山药:健脾酸收,用于脾阴不足,便溏舌红口干。
乌梅、槟榔、苦楝皮:驱蛔,用于胆蛔腹痛。
川断、杜仲、狗脊:补肾强腰,用于肾虚腰膝酸痛。
鹿角胶、狗脊、桂枝:温通督脉,用于肾虚寒凝,脊背中痛。
旋复花、红花、丝瓜络:理气化痰,活血通络。用于痰瘀阻滞之胸胁疼痛。
麻黄、细辛、附子:即麻附细辛汤,温经散寒。用于一切下焦阴水寒气,寒疝腹痛,阴水肿盛,或阴寒之邪阻于心脉,心悸、脉沉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