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老生传承不能可这一只羊薅毛啊!
(摘自白雀子的博客)
最近听了不少孙岳先生的戏,以前在电视上看过一些孙先生的片段,有印象的最早是《群英会》里,他去的鲁肃,后来还有为抢救录制的《洪羊洞》什么的,记得那次录制的还有谭元寿,小王桂卿等几位老艺术家。当时对老先生的唱没怎么注意,就觉得他的鼻子长得有点意思!呵呵。最近在录音里听,当然就只能留意唱腔了!个人觉得孙先生真正继承了“谭余”之精髓,可称正宗。我想这第一、和孙先生的天赋条件分不开,嗓子比较好,而且声音清越,响亮,吐字非常清楚,而且韵味悠长,不是一味的追高;第二、和他从艺经历分不开,开蒙就是谭派底子,后又得谭富英先生指导自然艺业精进。谭富英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老艺术家了,我知道他,还得托京剧音配像的福,不过后来又听他早年的唱片,感觉他解放后嗓音和当年年富力强时有了很大改变,有一种声音被挤扁了的感觉,很多专家也注意到了,所以他晚年作品不能完全体现谭派风貌,与余派也有很大不同,只能说谭先生根据自己嗓音变化,扬长避短唱出另一番味道,就像言菊朋先生,早年唱片也是纯正老谭的腔,慷慨激昂,痛快淋漓,比如《二进宫》。后来也是嗓音变化,才另辟蹊径,创出跌宕起伏的言腔,可以说都是不得已,可是后人要把这种只适合演员自身的东西硬学过来,那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谭元寿先生这点做的就不太好,不知是谭门嗓音遗传还是刻意为之,谭孝增,谭正岩,一张嘴都是那个左嗓子!谭元寿先生是坐科出来的,功底扎实,没什么说的,谭孝增先生就差多了,应不了头路活,可就不要再把谭正岩也搭上了,要是这样一直下去,肯定是毁了!继承谭富英先生艺术的李崇善,高宝贤,孙岳等老先生都没有继承那种怪声,为什么正宗嫡系的谭门不知避短却以此为高明呢?不解!看来过去名角不教自己家人是有一定道理的。曾记得袁世海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每个京剧名家艺术上都有一点“怪”,可有的人偏以为那“怪”就是艺术特点,偏要一味仿学,岂不知真正的精髓反而没学到!这话说得太高了!
余叔岩先生真正从谭鑫培那里学的戏实在有限,可这拦不住他真正继承谭派的风骨,高庆奎先生人称“高杂拌儿”可见所学之杂,可都能化为己用,自然独具风采。马连良先生年轻时也打的是“谭派正宗”的旗号,可他也没被局限住,处处体现出独树一帜的马派风采,言菊朋,杨宝森等等都是这样,所以能不能去芜存菁,把真正该继承下来继承下来,再有所发展,才是出路!学死了和闭门造车都要不得!
现在老生马派,麒派,奚派,言派,高派已然十分少见,汪派似已绝迹,余,谭尚存,所多者杨派,我很纳闷,这么多名角为什么单单,嗓子最差的杨宝森先生身后这么红火,我决没有看不起杨先生,相反我非常喜欢杨先生,那醇正的韵味,婉转的行腔,悦耳的道白,真是好!可这么多演员都宗杨派我就很不解了,杨先生是身体不好,嗓音条件差,横音多立音少,不能完全宗余,不得已才扬长补短,走的低回婉转路线,实实出于无奈,叶蓬先生也说过,有的腔杨先生不得已才走低,甚至改字,要是能够唱上去他也会把它唱的慷慨激昂的。这确是至理名言。我想杨派火和票友一定有很大关系,因为票友嗓子好的不多,偏偏杨派适合很多人,虽然不能唱高腔,可来句“一轮明月照窗前”也能满堂彩声,所以得到很多票友的青睐,可很多专业演员嗓子明明很好为什么也都盯上了杨派呢?只有流派纷呈才热闹,才好看啊!现在打开电视,京剧确实不少,可是看来看去就那几处,去年不知演了多少出《珠帘寨》,戏是好,可大家也不能可这这一只羊薅毛啊!剧目匮乏,正是流派继承短缺的体现,现在连《黄金台》,《清风亭》,《朱砂痣》都成了久不上演的冷戏了!要了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