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城市新晋“万亿俱乐部”,史上首次!对深圳有何启示?
济南城市日新月异
毋庸置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述“万亿俱乐部”新成员,用各自的高质量发展实践,对此做出了生动诠释。
检视深圳,创新基因虽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但新发展阶段需要深圳更高水平的持续创新;兄弟城市的你追我赶和群雄逐鹿之势,更倒逼深圳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动能转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能。
科技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深圳近几年显著加快了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力度,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从近几年“万亿俱乐部”的情况看,各城市普遍都重视科技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有一些同质化竞争的苗头,各城市之间产业布局趋于雷同,争项目抢人才的情况比较普遍。
基于此、也着眼将来,深圳应考虑科技创新的“差异化策略”,即瞄准国际最前沿和国内最紧缺的技术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创新和产业化,比如人们熟知的“卡脖子”技术芯片及芯片设备等。
又比如,深圳是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IT重镇,但用于生产IT产品的关键设备、仪器等电子装备,绝大部分依赖进口。深圳若能利用IT产业发达、配套完备的优势,在电子装备这些“重”一点的领域取得研发创新的突破、实现自给自足甚至“走出去”,那么深圳可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科技发展之路。这样,既能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打开城市发展的无形空间;又可避免与其它城市同质竞争,将竞争变成竞合关系。
做强实体经济既要
“加法”更要“乘法”
做强产业链、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是各城市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坐拥“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的合肥,大手笔布局创新载体,实现了异军突起,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化蛹成蝶,涌现出一批领跑全国的龙头企业。
目前,合肥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量子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提前布局,已展现明显的“头雁效应”和“群雁效应”,一批大项目纷纷被吸引落户。
坐拥“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的合肥
记者在采访企业和行业组织的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提到,合肥近几年在产业链布局、政策支持、服务企业等方面工作到位、效果显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深圳推行“链长制”,可以汲取合肥的好做法,避免走弯路。多位企业界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夯实实体经济其实和深化科技创新一样,深圳需要在“卡脖子”领域强链、补链,通过此举“做乘法”,而不是简单的“做加法”。上一般的新项目就是“做加法”,短期见效快,产值、GDP这些指标很容易就上来了。但如果攻下一个关键缺失环节的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它直接左右整个产业方向和大势,别人都得看我脸色,这就是“做乘法”,前期很难很痛苦,前景很美很光明。就拿深圳的强项电子信息产业来说,需要围绕这一产业链加强原始研发,构建从研发设计、前端装备、生产制造到后端检验测试这一完整产业链的自研自产能力,从而筑牢电子信息产业根基,保证产业安全。因为这个产业是深圳最大的“粮仓”,不容有失。
当然,深圳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如布局高端,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以实施全产业链战略为总牵引,全球招商,精准推进强链、补链、连链、延链,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上攻坚,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活力,培育和吸引一批高端项目入驻,聚集城市发展新动能。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
只有“更优”
新晋万亿城市中,不少城市与深圳有着相同之处——制造业大市、外贸出口大市。
疫情冲击下,海外市场萎缩,制造业如何突围?各大城市依靠巨大国内市场,凭借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实现了工业和外贸企稳趋好。
泉州夜景
工业占泉州经济半壁江山。2020年,泉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为经济稳定增长作出贡献。合肥工业生产贡献突出,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去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72.32亿元,同比增长7.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4.5%。济南实现工业强势引领,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西安、福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5.3%,实现稳中有进。
进出口方面,几大城市各有特色。济南去年进出口总额1382.7亿元,增长23%,其中出口增长17.2%。合肥进出口实现16.4%的增长。泉州大力推动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2574亿元、增长34.9%;快递业务量破17亿件、增长41.2%。
主动出击,危中寻机,几大“万亿俱乐部”新城市的积极有为,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对深圳而言,尽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连续两年居全国各城市首位,外贸出口实现28连冠,但领先优势并不明显,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具有强大辐射作用和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还不够多,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深圳工业用地严守红线,确保中长期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不低于270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30%。未雨绸缪,令人欣喜。特别是近几年,深圳在创新拓展产业空间、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方面,思路先进清晰,政策精准高效,效果非常明显,在国内外的反响也非常好。”郭万达表示,最新实施的深圳《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强工业用地保障,整备改造100平方公里产业空间,同时保留提升100平方公里工业区。只要是好项目,不愁没有地方落地,这充分展现了深圳气魄及做强实体经济的决心。
携手周边城市拥抱国家战略
过去几年,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布局成效突显。深圳市社科院专家表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中国高质量区域发展布局日渐清晰,多个经济增长极齐头并进。
不论是新晋城市,还是原有的万亿级城市,都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的受益者,并成为所在区域的领跑者。
西安的工业基础、科研基础都非常好,在“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背景下,其肩负的区域带动辐射功能很重要。西安突破万亿对带动关中平原城市群甚至整个西北地区将更好发挥龙头作用。合肥依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等重要区位优势,发展空间不断打开,完成了从长三角“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的身份转变。南通主动拥抱上海,承接上海产业外溢功能,因时因地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从“小学生”变成“大学生”“优秀生”。
主动拥抱国家战略,加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然成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这对深圳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量级,有着风向标的参考价值。
“对深圳来说,需要抓住'双区’建设机遇,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和周边城市的合作,打造全新都市圈。”郭万达表示,城市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深圳与大湾区城市和周边城市合作空间巨大,可以实现产业的联动,交通物流的畅通,实现优势互补,提升自己和各大城市的能级,同时与周边城市的便利通勤,可以消化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
深圳与周边城市群的合作大有可为。此间人士认为,深圳需积极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加快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推动深港澳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不断增强重要引擎功能,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重任在肩,深圳更需砥砺前行。
“万亿俱乐部”,指的是中国大陆全年GDP达到或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截至目前,我国拥有GDP超万亿元的城市有23个: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天津、南京、青岛、无锡、长沙、宁波、郑州、佛山、泉州、济南、南通、合肥、西安、福州。
监制|桂桐
编辑|吴诗敏(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