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县名......是这样来的!
历史上,泗阳归属较为繁杂,县城治所随之跌宕,名称定夺,几经辗转。
远古时期泗阳属淮夷部落,后归炎黄二帝。夏商时期,泗阳属彭城管理(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周朝时,泗阳属青州厹犹国,治所在今天郑楼乡的古城村。
周朝后期衰弱,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史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泗阳属吴,战国时期泗阳又归楚。楚灵王东侵,在泗阳这个地方建章华台、细腰宫(在今史集一带),过着奢侈生活。
公元前434年,楚惠王势力东扩到今天的淮阴、淮安一带。战国末期,中原大地上出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七雄争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秦王武统后发布政令,建立郡县制度,把全国划分成36个郡,郡下设县,官吏由国家委派。这时,泗阳被称做“凌县”,属郯郡管辖,县城治所设在今天史集街道办凌城村。这是泗阳首次确立县名。
当时泗阳为何称为凌县?是因为凌水而得名。这条凌水从西边的宿迁凌沟口流入泗阳,经今天众兴东北方,转向东南,流入淮河。从古代地图集上看,就是今天六塘河的河道稍微偏北点,后期因水源枯竭,流向较短,河槽又浅,早淤没变迁。
秦末楚汉战争,汉高祖刘邦灭掉秦朝,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在凌县西侧置厹犹县。后来刘彻做了皇帝,史称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在凌县县城以东,泗水下游以北地区,析置泗阳县。山,南为阳,北为阴。水,南为阴,北为阳。县治所定在泗水之北,故名泗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名泗阳县。
汉以后,每逢朝代更换,县名大都会更改。据考证魏时叫魏阳县,晋代厹犹称宿豫县,南北朝时曾置淮阳县、绥化县,唐代,称宿迁县,宋代,县东南置吴域县,金置淮滨县。
公元1234年元朝灭金,泗阳这一带地方又变成了元的势力范围。据传元世祖忽必烈来到泗阳这个地方(县城在今城厢街西锅底湖处,后迁城廂街),询问当地人地名情况。时人报知说此为桃园镇,北有古泗水的桃园渡口,东南有状元墩,墩上墩下夭桃千顷,翠柳万行,风景如画……忽必烈一听大为高兴。哎呀!这里比晋代陶渊明写的桃花源景色还要美,就改叫桃源县吧!
桃源县,虽是皇帝老爷信口说来,然倒也名符其实。泗阳人历来有爱种桃树的好习惯。家前屋后栽上几棵桃树,花可观赏,果可吃(卖钱),桃核还可以雕刻花篮、桃猴之类的小孩玩具。按照当地习俗,桃树枝条还可“避邪”,若娇小孩出远门总要带上桃树枝作伴,民间流传“家有三棵桃,不怕野鬼号。”也是泗阳人留下的俗语佳话。
桃树栽植没有门第之差,普通人家三两棵的栽,稍富裕的人家数十亩、上百亩的栽。县城东南角的状元墩,墩上墩下千顷桃树连成一片,形成了“夭桃千顷”的花海名胜。每逢阳春三月,这里仿佛成了粉红色的花海。
清康熙二年(1681年)的泗阳知县萧文蔚赋诗赞道:“年来谁上状元墩,墩外桃花不计村。莫道避秦还有地,愿从花里叩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