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惊蛰,“惊蛰”的“惊”,离不开“雷”。稼穑者,须充分领悟自然规律。打雷作为常见现象,不乏“大气层放电”等物理化学解释,但古人如何解释?是否是一种迷信?本文整理了4分钟视频,国际易学联合会信息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张保根老师,运用《周易》解读“雷”。让我们一起领略古圣先贤的智慧。其实,一提到有机农业,或其他环保型农业方式,一线生产者都普遍想了解相关的成熟技术和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挣到钱;或是消费者想寻找靠谱的产地产品,调理身体,或分销产品。我们平台推文四年来,也一直在传播有机理念,服务生态农业从业者。关于“生态农业从业者”,依据中国农大农学院教授、耕读大学理事长胡跃高老师“全域有机农业”定义,是指从事农事活动的人,具体包括四类:
1. 农牧民群众:土地承包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员、新农民;2. 农业管理工作者:农业部长—村长、嘎查长,农产品市场管理工作者、乡村NGO管理工作者;3. 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科学家、农技推广人员、农业院校教师;4. 农业企业家:农业生产、加工、贸易、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企业-乡村文化企业但除此之外,或许我们应该再向源头追溯,找寻农耕文化,思考农医关系,找到通用“智慧”。毕竟农业生产或社会各业,都须因地制宜,方法技术等须变通使用。如何变通?需要认识自然和社会两大规律。2019年4月,第四届中国有机大会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曾指出:“有机农业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复兴的载体;成为有机人,要从学习传统文化开始。”而学习传统经典文化,离不开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的阅读。可一听《易经》或《周易》,多数人认为是玄学或迷信,小编之前也这样认为。但查阅资料,听完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老师和耕读大学张保根老师的解读,才知道,《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得益于周文王的智慧。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即周文王当时被商纣王嫉恨,囚禁狱中,随时可能被杀,但为了活下去,继续解读《易经》,书写卦辞,福泽后人,宁愿吃儿子伯邑考的肉。
更智慧的是,让后人认为,《周易》是一本民间算命用的鬼神书籍,以致幸免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文化灾难。
如此智慧的一部经典,怎么不值得后人认知品读?
在没有文字的远古,伏羲始作八卦,完成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文王拘而演周易,完成了对社会规律的探索。
后来,《周易》成为儒家必读经典之一,被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经邦济世之学。
是的,通过学习《周易》,可以认知天时与地利规则,以及对生命的影响,既有人生义理,又有实践总结,可以帮我们找到人生要义,少走弯路。
当然,不是让大家马上拿起《周易》字字去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对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在用物理化学等西方知识体系解释之外,可以试着回望古圣先贤,查阅资料,看看他们如何解释和思考,又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如此,倒推着学习,一点点思考、感悟、共鸣,慢慢找回中华文化的自信,倾听身体里流淌着,却被我们一直忽略的,远古吟唱。
今天,我们整理了耕读大学2019年5月的4分钟传统文化课,希望大家由此开启传统经典文化的终身研习之路,践行有机理念。
视频文字整理
其中,“润之”出自《周易·系辞上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是震卦和兑卦的卦象。而震卦的象就是“雷”。“卯”代表阴历二月,二月二是“龙抬头”,卦名是“雷天大壮”,“夜半星移,惊起一林宿鸟;春声雷动,震起万里潜龙。”
雷是“孕于冬,旺于春,竭于夏,死于秋”,在芒种和夏至时间,雷需要把它的力量全部释放出去,因为要制造氮肥用于万物生长。
为什么要孕育氮肥?雷在五行中属火,它的“母亲”是木,是木生主事,“雷击乃木气之精”,而“木”在“仁义礼智信”中对应“仁”,所以必定利于万物生长。一声雷的结果,可以在地面产生80万吨的自然肥料,即“天肥”。堆肥等有机肥是“地肥”,而人为造出来的肥料,叫“化肥”。“雷击乃木气之精”,所以,在夏天万物快速生长时,“雷”必须把自己的力量全部释放出去。
“雷”可分为三种:球雷、片雷和线雷,唯有线雷与植物的根系是一样的,产生的氮肥也最多。
因为九月是戌月,戌是火的墓,所以,雷死于秋天的九月。九月是火的墓库,火属心,十二消息卦戌月对应的是心包经。所谓心包经,即心脏的外膜,所以说是心的库房,也就是火的库房。9月是心包经主事,每年到9月开始收雷,如果到10月还有雷出现,下一年肯定会有问题出现。
答:以上讨论范围限于中原文化,讲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八星宿,红山文化、契丹文化和仰韶文化,都以中原文化为主,而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和主干。
注:关于“雷”是怎么来的?张老师说,讲充分至少需要一小时。以上为略论,如有不当处,欢迎留言指正。
背景补充:二十四节气的地理限制
24节气不仅在天文上做了精准的角度划分,还加入了其它信息。比如雨水、小暑、寒露、霜降、大雪,这是气象信息;而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这是物候信息。24节气原产于黄河流域,主要反映了这一纬度带上的温带季风气候。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资源多样,在中原以外的大片区域,如新疆内蒙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云贵两广和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藏的高原山地气候、海南和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无法套用到24节气中。24个节气大致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平均每个月对应两个节气。古人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气”,每月的前一个是“节”,叫“节气”;后一个是“中”,叫“中气”,所以每年一共有12节和12中。慢慢演变简称为24节气。
责编:滔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