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门后的温暖
清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闲来常回家乡转,不求名利不求夸。大陈的父亲仙逝,正赶上疫情期间,千村闭路,万户关门。大陈没能在最后时刻为父亲送行道别,此乃人生憾事。等到疫情稍稍稳定能回去探亲时,已是又一年的清明节前夕。山花灿烂,柳色披青。
清明节,大陈来到了父亲的坟前。现在提倡文明祭祀,禁放烟花鞭炮、禁止焚香烧纸,大陈只好采取手工剪纸一拉成串的放标形式,在父亲的坟冢插上一掛标纸,磕上三个响头,以示慰藉。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细心的大陈发现了父亲的日记。翻开看看,里面只是一些父亲过往的经历以及儿女们成长的记忆。其中某页上写着:
1966年4月5日 星期二 阴
大陈三岁,今天邻居家红烧泥鳅,儿子在其门口玩耍,乖巧可爱,忙喊进屋,让其吃红烧泥鳅。儿子吃了几条泥鳅后,临走时用嘴含了一条泥鳅就往家跑。事后,邻人问大陈何顾?儿子说:我妈在家,也喜欢吃泥鳅。邻居顿时明白了儿子的用意,夸他是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读到此处,大陈不曾想到自己儿时还有这么一段可爱的经历。
翻着泛黄的纸页,看着父亲清晰工整的字迹,大陈感到自愧弗如,不免惊诧父亲还有写日记的好习惯。
又见其中一页上写着:
1980年12月1日 星期一 晴
大陈今年刚上高中。今天他们学校办运动会,中午加餐。每名学生可免费分享三大铁勺肉烧瓠子带汤。中午,趁着休息,大陈步行五公里,用其吃饭用的瓷缸装上肉烧瓠子汤带回来,与家人分享,感动!
阅到此处,大陈为父亲的细心而动容。如果不是父亲日记记载,自己都忘了。
回想起自己读书时的经历,大陈说,现在已是苦尽甘来。那时的大陈在校住宿,几周回来一次。用罐头梨玻璃瓶装咸菜带到学校吃。早、中、晚吃饭时,基本都是咸菜作主。有时,咸菜发霉长毛,将就着用开水冲泡一下淘洗捞出,继续食用。冬天,冰天雪地,打井水洗澡洗脚是家常便饭;夏天,汗流浃背,蚊虫叮咬,点着煤油灯加班加点,刻苦学习,也是习以为常。
读书是一件非常耗累身心的事。大陈记得当年自己考上大学体检时,体重只有90斤。总分540,自己考了504,考了个全校第一的彩头,激动的父亲还请了亲邻们吃了4桌饭。那是十里八乡的第一个大学生,落在寒门是多么的不易!那时乡下农村的学生,寒暑假不仅要帮父母亲下田下地干农活,就连上、放学前后,也不曾停歇。例如:插秧、割稻、挑稻把,种红薯、割小麦,甚至犁田、打耙都要干。大陈清楚地记得:插秧时,蚂蟥咬破脚肚,钻进皮内吸血;挑稻把时,锚担磨破肩膀的皮肤,流着黄水,也不曾痛苦地呻吟……
继续往后看,泛黄的纸张越来越少,可父亲的笔迹越来越有点东倒西歪,显然这是父亲后来的笔迹。
下一页,有着这样的一段记录:
2009年2月6日 星期三 雪
今天大年,大陈带着儿媳妇及孩子回家,老俩口非常高兴。因下大雪,天气寒冷,棉被紧缺。夜间,老俩口把自己盖的棉被分别抱到儿子及孙子的房间,自己和老伴穿着厚厚的棉衣,对着加了劈材的灶门,就着灶门散发出来的温度,依偎了一夜……虽艰苦,但快乐。
读到此处,大陈的眼睛模糊了——他从未听父母亲说起过。如果不是父亲的记录,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那个冰雪交加的漫长的寒夜,他与他的妻儿睡得如此鼾甜——是父母亲用灶门后的温暖换来的。
泪水又一次涌出,大陈心如刀绞……仿佛一石击破水的平静,漾出圈圈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有一种爱,虽不言语,却意味深长;有一种爱,平凡简单,却动人心弦。世间就是如此平凡而简单的爱,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呼唤着人类的进步,洗刷着温暖着人们的心灵。怪不得有哲学家叹曰:推动摇篮的手,也能推动人类的未来。
来源:文乡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