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汤系列(1)栀子豉汤(2)
今天继续学习栀子豉汤。
现代剂量参考《胡希恕医学全集》。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个(擘)(10g)
香豉四合(棉裹)(18g)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是病的来路,但是临床上不必拘泥于此。
烦热,心烦而热。
胸中窒,没有到胸痛的程度,只是影响到气分,没有到血分。
食道上的许多疾病都可以用到栀子豉汤。
《伤寒论》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满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本条就是影响到血分了。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是病的来路。
身热不去,身热还不解。
心中结满者,火郁进一步加重,影响了心主血脉的功能,不通就会痛,就会出现疼痛。已经影响到血分。可能是现代心包炎一类的疾病。
仍然是用栀子豉汤,不用加丹参、郁金之类的活血化瘀药。
《伤寒论》第81条: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豉汤的禁忌证。
脾胃阳虚的人经常出现便溏,即使有烦热证,也不要用栀子豉汤。
栀子毕竟是寒凉的,不同于同样是寒凉药的黄连、黄芩,栀子不能治疗腹泻。
但是在临床上,其实反佐热药,也可以用,或者用量小就可以。
《伤寒论》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这一条讲了三阳合病的误治。
本来是三阳合病,脉浮紧是太阳还有邪;咽燥、口苦是少阳有邪;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都是阳明有热邪,并且热邪在阳明重一点,要用白虎汤清热的。
如果误用了发汗法后就会津液减少,导致烦躁、心慌谵语,有用调胃承气汤的机会了。
那如果用了温针,就会变成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的火逆了。
如果误用下法,邪热内陷,就会导致胸中懊恼,变成栀子豉汤证的虚烦了。
以下内容,请于知识星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