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头痛艾灸不同位置的穴位
中医把头痛按部位分为阳明胃经头痛、少阳胆经头痛、太阳膀胱经头痛、厥阴肝经头痛四类。
其中前额痛称阳明头痛,一侧偏头痛称少阳头痛,后部头痛称太阳头痛,头顶痛称厥阴头痛。
这四类头痛,就好像是从四面向我们头部出击的“敌人”,治疗时也要兵分四路,分别艾灸不同位置的穴位,才能有效地治疗头痛,缓解痛苦。
1、前额痛的艾灸治疗
前额部分的阳明头痛,常取的穴位是合谷穴和阴陵泉。
合谷穴:
合谷穴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的功效。
合谷穴是一个止痛的要穴,如头痛、牙痛,都可以按压这个穴位。
找合谷穴时,先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在第二掌骨中点的食指侧。
合谷穴有个简单取穴法,用我们其中一个拇指指间关节的横纹,正对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虎口边缘上,则拇指尖下即是合谷穴。
阴陵泉:
治疗阳明头痛常用的另一个穴位是阴陵泉。
阴陵泉是脾经上的一个穴位。
有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阴陵泉不是阳明经的穴位,却能治疗阳明头痛呢?
阳明经和足太阴脾经是相表里的经脉,阴陵泉具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通经活络的功效。
找阴陵泉时,最好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
先找到膝盖的内侧,小腿内侧的胫骨到膝盖部分有一个头,叫胫骨内侧髁,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就是阴陵泉穴。
找到了合谷穴和阴陵泉穴的位置后,我们就可以直接用艾条或者艾炷对这两个穴位进行灸疗了。
一般每个穴位用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2、偏头痛的艾灸治疗
偏头痛在头痛换这种占有很大的比例,中医把这种一侧的头痛叫做少阳头痛。
治疗少阳经的头痛,常用的穴位时外关穴和足临泣穴。
外关穴:
外关穴是八脉交经(会)穴之一,它具有清热解表、通经活络的作用。
外关穴在前臂的背侧,找穴时手背朝上,在手背腕横纹上2 寸(大约是自己三个手指的距离),然后找到尺桡骨之间的凹陷处,即是外关穴。
治疗疼痛的穴位一般都有通经活络的作用,因为中医认为“痛则不通”,我们利用艾灸、针刺或者按压的方法刺激这些穴位,就可以使人体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足临泣:
足临泣位于足背外侧,在脚的第四、第五趾缝的后面大约一寸的地方。
当伸直足小趾时,会看到一根突起的筋,足临泣就在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艾灸外关和足临泣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和别的穴位灸法不太一样。
偏头痛大多只发生于一侧,两侧同时痛的情况很少见。
外关和足临泣各有两个穴,一共四个穴位,到底灸哪个呢?
我们用艾灸治疗偏头痛时,一般都是交叉着灸。
患者左边头痛,那就灸左手臂的外关穴和右脚上的足临泣,反之亦然。
就是说,我们要选择偏头痛同侧的外关穴,然后选择和偏头痛相反一侧的足临泣,也就是手和脚上的穴位要交叉着艾灸。
用艾条灸,一般灸 20~30 分钟即可;用艾炷灸,一般灸 5~9 壮。
3、后部头痛的艾灸治疗
有些人的头痛是后脑勺痛,这是属于太阳经的头痛。
艾灸治疗后部头痛,一般取手上后溪穴和脚上的束骨穴。
后溪穴:
后溪穴怎么找呢?先把手握成拳,在第 5 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也就是握拳后,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后溪穴。
临床上,后溪穴是用来治疗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痛等痛证的好穴。
束骨穴:
束骨穴在我们的脚外侧,脚小趾(第 5 脚趾)和脚掌关节的外侧缘,赤白肉际处。
束骨穴有通经活络,清头明目的功效,是治疗神经性头痛的要穴。
其实,这四个穴可以同时来治病,但治疗后头痛我们可以少用一点穴,怎么去选择呢?
后溪穴和束骨穴艾灸取穴法,和刚才我们讲少阳头痛的取穴法一样,艾灸前我们可以先自己掐一掐手上的后溪穴,感觉哪一边比较痛,我们就选这个手的后溪穴,然后选交叉的另一只脚的束骨穴。
我们一般用艾条灸后溪穴和束骨穴,每个穴位熏烤20~30 分钟。
4、头顶痛的艾灸治疗
头顶痛是属于厥阴经头痛,这时候我们取内关和太冲穴。
内关穴:
内关穴在我们的腕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是。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为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本穴可以治疗头痛、眼睛充血、恶心呕吐、胸肋痛。
内关穴位置:前臂的内侧有两根筋,用自己的三个手指从腕横纹往上量,腕横纹上三指的两筋间就是内关穴。
太冲穴:
太冲穴为肝经原穴,所以治疗足厥阴肝经的头痛很有效果。
太冲穴在脚上,第一脚趾和第二脚趾结合部(也就是第1、2脚趾缝)后一寸的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