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这里有教育的宝藏

傅雷的家书,我最初理解就是他写给儿子傅聪的信,后来发现,那是真正意义上一家人的家书,主角当然是傅雷跟他儿子傅聪,但我们能看到的傅聪回信非常少,在傅雷的去信里,不但有给儿子的,还有给儿媳妇的,当然,中间还有作为调停者的傅聪妈妈给儿子写的信,几封傅聪的弟弟傅敏的信,总的来说,这本傅雷家书的名字没有错,它的主角就是傅雷。

我并不了解傅雷,我指的是,单凭百科里的一段介绍,一些头衔,我们如何便能说自己了解某个人呢?

至少,我们也要读过他的一些文字,才能得以窥见他的一点内心。

所以,以下,都是我从傅雷家书里读到的那个傅雷。

我是在读《颜氏家训》的同时,插入了这本《傅雷家书》,《颜氏家训》是一本让人越读越喜欢、越赞叹的书,魏晋南北朝的人,居然那么认真思考过关于家庭教育这件事情,他们所理解的教育,境界与架构,远远比我们现在要高远得多,又切实得多,从生到死,从做文章到立身处世,从文到武,无一不涉猎,修身齐家如何就能治国平天下?大概就是因为,家里有一个宏大的价值观,那个价值里,含有对于天下的关注和考量。

时间从魏晋南北朝,走到1954年,那就是傅雷写家书的起点。

与颜氏家训不同,傅雷的家书,里面更多的是谈艺术、以及围绕着艺术这件事情,展开的一系列,包括做人、做学问,甚至如何理财。

反观我们的教育,看似集中了全社会最多的资源,最优秀的人才,但是,上了好学校,却未必能过好这一生,有了好文凭,却从不敢称自己是人才,这中间究竟差了什么?

傅雷说:“人生-教育-伦理-艺术,这是最好的模式。”

起点是人生,终点是艺术。


01关于艺术

如果你家里碰巧有一个爱艺术的孩子,又或者,你打算培养一个爱艺术的孩子,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因为对于艺术,这里有一些非常关键的话,值得你认真听,并且记下来,那会让你不至于背离了艺术本身。

很多人非常熟悉傅雷说的“赤子之心”,原文是这样的: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跟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丰子恺说,人有三种东西值得珍藏,才华,童心,以及心地光明。

我的理解,赤子之心,就是会带来一片繁华似锦的那份纯真。

傅雷有很多关于艺术的精辟见解,比如: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

而真诚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

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做后盾的。

所以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

“但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

“单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有很大弊害的。我觉得你需要多多跑到大自然中去,也需要不时欣赏造型艺术来调剂。”

“一切伟大的艺术家(不论是作曲家,是文学家,是画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

“慢”就是快。

当然,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对于莫扎特音乐的评论,其实我是个乐盲,根本听不懂任何音乐,但是,他的评论,让我领悟到一种音乐世界的存在,我从前总认为,苦难成就大师,但一个人的作品如何跟个人境遇形成类似天地的反差?在这篇评论里,我仿佛知道了一点答案。

““后代的人听到莫扎特的作品,对于他的命运可能一点消息都得不到,但能够完全认识他的内心,你看他多么沉着,多么高贵,多么隐藏!

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来作为倾吐心腹的对象,也没有用他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个证据,让我们知道他的苦难,他的作品只表现他长时期的耐性和天使般的温柔。他把他的艺术保持着笑容可掬和清明平静的面貌,绝不让人生的考验印上一个烙印,绝不让眼泪把它沾湿。

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当做愤怒的武器,来反攻上帝,他觉得从上帝那儿得来的艺术史应当用作安慰的,而不是用作报复的。”


02  深爱传统文化

傅雷自己一直翻译外国作品,但是,他曾在信里这样写文化的融合:

“对自己的文化遗产彻底消化的人,文化遗产绝不会变成包袱,反而养成一种无所不包的胸襟,既明白本民族的长处短处,也明白别人民族的长处短处,进一步会截长补短,吸收新鲜的养料。

任何孤独都不怕,只怕文化的孤独,精神思想的孤独。”

在书信中,傅雷给傅聪推荐《人间词话》,还经常寄一些拓片过去,在傅聪结婚以后,还不遗余力地要让那个外国媳妇读中国书,虽然,也许按照现代的观点,他似乎介入了别人的小家庭自由,但,也许换个角度想,看似偏执的做法,背后未尝不是一种深入心底的相信。

为学最重要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作者认为写得自然不是无意识的天赋,而要靠后天的学习,甚至可以说自然是努力的结果。也许侵染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比较容易欣赏自然之美,因为自然就是朴素、典雅、天真;而我们的古典文学就是具备这些特点。”

“”其实,唯心唯物不过是一物之两面,何必这样死拘!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评论,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傅聪曾经在一封信里一再提到,他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力量是“化”的能力,还曾写信说,自己有一次出国演出,买到了一套好东西,上面印着中国的山水画,很爱。

傅聪似乎充分遗传了父亲的艺术家基因,艺术家的感情与理性如何平衡,傅雷这样说:

“”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欣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和人生的最高境界。

你该记得贝多芬的故事,有一回他弹完了琴,看见听的人都流着泪,他哈哈大笑道:“嘿,你们都是傻子。”

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这当然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你,但不能不把这境界作为你终生努力的目标。”

傅雷想要让傅聪,用中国文化的精神,去攀登西方艺术的巅峰,这里面不仅仅是一种对于家国情怀的保留,也一定有自己在其中深受益处的充分相信。


03 菜米油盐的事

如果家书里只有艺术、文化,那么,无异于教科书,而家书之所以迷人,还在于那里有家长里短,有生活的温度。

在傅聪结婚以后,傅雷在信里,更多地在强调要如何理财,甚至在一厢情愿地想要教会儿媳妇如何理财,他深知,一个艺术家,只有保持了财务安全,才能保证艺术人格的独立性。

“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你既要保持你艺术的尊严、人格的独立、控制物质便更成为最迫切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但所谓物质保障首先看你的生活水准,其次要看你会不会安排收支,保持平衡。”

“开源不如节流,将“出口”的关口牢牢把住,“入口”操在人家手里,不能也不愿奴颜婢膝的乞求。清贫二字为何连在一起?我的理解是,清则贫,亦维贫而后能清。’”


“一个人自小到大从未为钱发愁固然十分幸运,从未见过自己的父母经济困难也很幸运,但是他们一旦成家,就不善理财了。一个人如果少年得志,他就更不善理财,这对他一生为害甚大。众神之中,幸运女神最反复无常,不怀好意,时常袭人于不备。”

在众多的书信里,有傅聪的母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那让我看起来很沉重:

“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老派人依靠儿女的念头,所以对你的教育也从来没有接触这方面。正是相反,我们是走的另一个极端,只知道抚育儿女,教育儿女,尽量满足儿女的希望是我们的责任和快慰。从来不想到要儿女报答。

谁料到一朝竟会真的需要儿子依靠儿子呢?因为与一生的原则相抵触,所以对你有所要求时总感到委屈,心里大大不舒服,烦恼得无法解脱。”

傅雷夫妇,有一段时间,大概需要儿子提供物资帮助,这让父亲感觉到难以启齿,母亲在信中说到,儿子几乎很少主动提出给他们提供物质帮助,因此,每一次难为情的开口,对于父亲都是一种折磨。

这便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提醒,我们养育孩子,除了充分暴露我们的爱,是否也需要多想一想激发她们心中的爱呢,那大概是一种基本是人文关怀吧,一个从来就被呵护到有些过度的心灵,是否会走向对他人甚至是亲人的不自觉漠视?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阴符经里有一句话说"恩生于害,害生于恩。“这句话几乎对我有醍醐灌顶的效果,而我第一联想到的,就是对于孩子的教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常挂嘴边。


04 那个被忽略的儿子

在最开始的几封信里,有一封信里有这样的句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和热爱呢?”

其实,读完整本家书,我想:这样的父亲,还需要有什么悔恨吗?

他已经贡献了他做人的全部,学问的全部,爱的全部,这个世界上,有完美的爱吗?有符合360度标准的爱吗?

如果说,真有什么需要悔恨的地方,恰恰不应该是对儿子傅聪,而是应该对那个默默承受不被关注的傅敏。

傅雷在傅聪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全部,他把他自己附在了傅聪的身上,他总在信里说“你真的太像我了。”

正是因为这样类似的话,有一些人批评说两个大男人之间说这样的肉麻话,真矫情,其实,这首先是源自我们人群自带的情感含蓄的优良传统作风,其次,也是一种误解。

我的解读是:傅雷的身上,一直有一份迫切生存的力量,我指的是艺术生命,做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时代没有给他充分的可能,但送给了他一个天性禀赋与他如此相似的儿子,为此,他不惜一切加以灌溉,浇筑,完全不在乎另外一个。

结果呢,傅聪似乎真的成功了,我们并不知道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我们只知道一个世俗的结果,享有声誉。

和父亲不同的是,傅聪对子女的教育比较宽松。

“我知道被逼着做事情的感受,所以我不会要求我的子女一定要做这做那,所以你看到,我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弹钢琴的。”他笑着说。

而傅敏,他当了一名教师,父母自杀了,他收场,面对命运给予的一切,却从无怨恨,他选择了从父母身上吸收最好的一切,正直、善意、即使他的人生起点-家庭,一开始就让他看到了命运的种种偏斜,他都没有让原生家庭背锅,在我看来,这是傅雷教育更为本质的成功之处:

那是你根本无心灌溉的部分,却依旧长出了你的风采,你的信念,只因为,你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所以,到最后,其实只有一句话,所有的教育,要回到教育者自身,你,才是教育的一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