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屡试屡效方:病毒性心肌炎方4首】

病毒性心肌炎——养心饮(李裕蕃方)

(组成)沙参6g,麦冬10g,五味子6g,玉竹20g,丹参6g,玄参6g,灯心草1.5g,竹叶3g,三七粉1.5g(冲服),甘草10~30g。

(用法)水煎服(为6岁儿童剂量)。

(功效主治)益气滋阴,化瘀复脉。用于病毒性心肌炎。

(方解)此方由生脉散加味而成,将人参易为沙参,以增强养阴生津之功。方中生脉散益气养阴,并重用玉竹以益心气,起到营养心肌的作用;甘草甘平,有缓急止痛,治疗心悸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三七、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利血脉之功,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的耗氧量,达到保护心肌的作用;玄参滋阴散结,益心气;竹叶、灯心草入心经,具有清邪热,利小便,使邪热从小便而出,并减少用大量甘草潴留水纳之弊。

(加减)初期兼有表证者,加银翘散;咽喉肿痛者,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低热者,加地骨皮、白薇;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胸闷、胸痛者,加瓜蒌、薤白;汗多者,加牡蛎、浮小麦;阳气欲脱者,加参附汤。

(验案)王某,男,16岁,1984年7月12日初诊。半年前因感冒发热(T39℃),咽痛,自服速效伤风胶囊、四环素后热退,继而感到心慌气短,疲乏无力,早搏频发,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给予异搏定,服药后早搏消失,但停药后仍频发早搏,诊见: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咽部红肿,舌尖红,苔薄白,脉促。证属热邪耗伤心阴,气阴两虚,余邪未尽,治以益气养阴,解毒利咽,化瘀复脉。药用:沙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连翘20g,重楼10g,牛蒡子10g,山豆根12g,玄参15g,玉竹20g,竹叶6g,灯心2g,三七面3g(冲服),珍珠母24g,炙甘草20g。水煎服。上方加减服用30余剂,症平,早搏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

(按语)关于养心饮中几种药物的运用体会,甘草是治疗心动悸的主药,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增至24~30g。心肌炎早期宜用生甘草,取其清热解毒之性,恢复期及后遗症宜用炙甘草,取其益心气、振奋心阳之功。化瘀药取丹参、三七甘寒平和不燥,不宜用温燥破血之品。

病变初期,宜祛邪扶正,顾及营卫。用银翘散合养心饮,清热解毒透表,滋阴化瘀复脉。心肌炎恢复期,宜扶助正气,滋阴化瘀复脉。以养心饮为主方,灵活变通,随症加减。心肌炎后遗症,宜宣气通阳,滋阴养血。用养心饮合炙甘草汤化裁治疗。

(方源)张宗益.名老中医李裕蕃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经验.临床荟萃,1995,8(22):1046

病毒性心肌炎——益气养阴复脉方(顾双林方)

(组成)炒党参15g,生黄芪15g,麦冬12g,五味子9g,黄精15g,北沙参15g,丹参18g,苦参15g,石斛30g,蒲公英30g,茯神15g,甘草9g。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复脉。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

(加减)宽胸解郁,加广郁金、瓜蒌、降香、柴胡、香附、川楝子;活血则加大丹参用量,顾老常用至30g,或加川芎;镇潜安神,加龙齿、灵磁石;清咽解表加玄参、射干、桔梗、金果榄、胖大海、前胡;健脾助运加怀山药、砂仁、焦白术、谷芽、焦六曲;温肾补肾加肉桂、熟地黄、女贞子、山茱萸、益母草;通阳加薤白、桂枝;清虚热加地骨皮,玉竹;便秘加火麻仁、炙远志。顾老在临床中常结合辨病及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加用麻黄、附片、细辛治疗传导阻滞,加大苦参用量治疗室早频发。

(验案)高某,男,24岁,1996年6月患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经中西药治疗控制,2000年10月因偶感风寒而引发心律失常,经西药美西律、胺碘酮治疗,室早一度控制,但稍感微恙则复发。遂于2000年12月5日请顾先生诊脉。头晕、心悸、胸闷、眠差、舌红苔白、脉细数。心率107/min,律不整,可闻早搏,每分钟2~3次。心电图提示:室性异位心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早3291次/24h,室性二联律14次。柯萨奇病毒抗体阳性。证属气阴两虚,心失所养。治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处方:炒党参15g,生黄芪12g,麦冬12g,五味子9g,丹参18g,茯神15g,北沙参12g,苦参20g,蒲公英20g,炙甘草6g,怀山药12g,川芎6g。每日1剂。12月12日诊,病情基本同前,晨间咽干、咽痛,原方加玄参12g。12月19日诊,病情基本稳定,偶有早搏、咽干、苔白脉细数,前方去玄参,加川石斛30g,继以上方加减巩固治疗2个月余,早搏控制,诸症释然。

(按语)由于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患者多表现为外感热病之后,热病伤津,气阴两亏,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或正虚复感,或邪热未净,所以治疗当以益气养阴复脉为大法。若邪热未净,则应结合养阴清热法,正虚复感者应结合疏风解表法,并结合兼夹症,或佐以健脾助运,或宽胸解郁,或活血,或宁神,或温肾,或通便,当灵活掌握,不可拘泥一法。

(方源)朱志义.顾双林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经验.江西中医药,2003,34(4):7

病毒性心肌炎及其后遗症——整脉饮(朱锡祺方)

(组成)生地黄15~30g,桂枝6~12g,麦冬15g,炙甘草6~9g,丹参15g,黄芪15g,大青叶15g,苦参12g,茶树根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养心阴,助心气,清邪毒,整心脉。主治病毒性心肌炎及其后遗症的心律失常。常见胸闷心悸,脉有歇止。

(方解)方中生地黄、桂枝、麦冬、炙甘草4味,取炙甘草汤意,加入黄芪、丹参2味,为扶正的主体。其中生地黄、麦冬、丹参3味,补阴血以养心体;桂枝、黄芪、炙甘草3味,助心气以复心用。心气足则脉气可通,心血足则脉体可续。大青叶、苦参、茶树根3味从辨病角度选入。大青叶、苦参旨在祛除邪毒或扫除原发病灶,以利心肌功能的恢复。同时苦参与茶树根相配,有较强的纠正心律的作用。茶树根还能强心,不论心率快慢都可应用。全方补通兼备,气血两顾,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合而用之,使邪毒清、正气振而血脉复。

(加减)邪毒较重,咽痛明显,酌加蒲公英15g,地丁草12g。胸闷或胸有隐痛,加郁金9g,旋覆梗9g。本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表现为气阴耗伤为主的,去大青叶、茶树根,加太子参30g,五味子6g,生百合15g。阴虚症状不明显而气虚症状突出,如见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咽不痛等,可去大青叶,加党参15g,桂枝用量也可偏重。

(验案)周某,女,38岁。初诊:1982年5月3日。患者自诉数月前感冒后出现早搏,时轻时重,心电图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大部分呈二联律。某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就诊时症见心悸不宁,胸闷气短,烦躁少寐,恶热咽痛,舌质偏红,苔薄,脉细,有歇止。心脏听诊,可闻及早搏4~5/min。即处予“整脉饮(岳阳医院根据基本方配制的糖浆)口服,每次服25m1,每日3次。服1周后症状逐渐改善。连服1个月,症状基本消失,随访未见早搏。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风心瓣膜病变及慢性心力衰竭——通脉饮(朱锡祺方)

(组成)桂枝6~12g,赤芍9g,桃仁12g,川芎6g,益母草30g,红花6~9g,丹参15g,麦冬15g,黄芪15~3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主治风心瓣膜病变及慢性心衰属虚实相杂、血气瘀滞者。症见胸闷气急,心悸咳嗽,颧红唇绀,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多细弦带涩。

(加减)伴有肺部感染,加鱼腥草30g,开金锁15g,山海螺15g。并发心衰,出现肺水肿征象,选加附子9~15g,万年青根15~30g,葶苈子12g,泽泻15g,槟榔9~12g。伴见心源性肝肿大或肝硬化,加三棱9~12g,莪术9~12g。

(验案)程某,女,38岁。初诊:1982年9月22日。病者患风心病20年,近又伴发房颤,住某院2个月,于前日出院。症见咳嗽频繁,喉头痰黏,咳之不利。房颤虽暂控制,胸闷气急,口唇发绀依然。常服地高辛、维拉帕米等西药。脉数而时一止,苔薄,舌边有齿痕。症属心气不足,痰痰交阻,壅塞气道。先当活血强心,清肺化痰,待咳痰趋平,再商调治。桂枝9g,赤芍12g,川芎6g,益母草30g,桃仁、杏仁各12g,丹参12g,鱼腥草30g,开金锁30g,葶苈子15g,麦冬15g,万年青根15g。复诊症情稳定,地高辛已停服,胸闷改善,咳痰亦少。治予益气活血通脉,寓补于通,以期巩固。桂枝6g,赤芍12g,丹参15g,仙鹤草30g,益母草30g,麦冬15g,桃仁、杏仁各12g,黄芪15g,万年青根15g。

(按语)方中用大队活血化瘀药,其中桂枝是活血通脉之要药。风心肺郁血而致咯血者,用桂枝非但无害且有益。因此时心功能障碍是“本”,肺郁血是“标”,咯血乃“标中之标”,故用桂枝改善循环障碍,能减轻郁血而起到止血作用。配合益气药,则相得益彰。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