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人、俄罗斯、日本人等都爱喝酒。中国是白酒的故乡,又是礼仪之邦。5000多年前老祖宗们就喝上了,所谓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敬。过年过节要喝酒,酒鬼+诗仙李太白在《将进酒》里,忽悠“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从此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不抿两盅?亲戚朋友结婚生孩子要喝“喜酒”,唐代大官人韦应物便送“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佳句+二两红包?庆功祝贺要喝“庆功酒”“丰收酒”,大宋吃货东皋子戴敏醉吟“东园载酒西园醉,白尽枇杷一树金”,从春到夏,秋一直喝到冬。送别朋友要喝“践行酒”,边塞诗人王维吟“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一句成名,也成了劝酒达人的祖宗。结婚要喝“交杯酒”,诗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簪子击盘歌”。没想到老白也是一个闹洞房的高手。交朋友要喝“拜把子酒”,革命先驱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你品,你细品,南派酒局中竟然巾帼不让须眉也!祭祀祭祖也要喝祭酒,浪漫诗人+老潮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打仗要喝“壮行酒”,壮士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啊哼,看来古代打仗,一要壮胆,二要动作慢啊?三国英雄都爱煮酒论英雄,曹操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知把多少古人今人忽悠死,却拯救了2000多年的华夏酒业。最可悲的是诗坛大群主李白,浑身诗文,却是一世癫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天豪饮,既透支了自己的“身体本钱”,又喝坏多少文人才子,也喝得后代几乎“空白”。江湖人士喝酒要喝出“路见不平一声吼啊”的英雄豪迈,文人墨客隔三差五小聚,“来呀来个酒啊,不醉不罢休”。每当我“雄纠纠气昂昂”赴饭局酒场时,从来不忘记老婆最喜欢的那句歌词:“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但说实话,要想应酬内蒙古特别是鄂尔多斯的饭局酒场,有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外地人调侃说,一般要准备好“两个亿”:“饭前好情谊,饭后全失忆”,“逃离是上策”“失忆是常态”云云。其实鄂尔多斯人,热情好客是我们的“品象”,憨厚豪爽才是我们的“包浆”。热情好客的鄂尔多斯人,不仅敢于争先敢于创新,而且也总能引领酒文化的潮流,不仅喜饮而且善饮。有点“哥喝的不是酒,乃是文化”的意思。你看看“先喝为敬,酒场规定”“扣三敬二先来一圈”“人人提议,个个干杯”“感情深一口闷”“人在江湖走,哪有不喝酒”“朝辞白帝彩云间,半斤八两只等闲”等等。近年又推陈出新了,闹出个新喝法“总分总”,敢问你来不?整两盅?所谓“总分总”,就是不管东家还是客人,人人来“提议”一圈。酒场规则比较简单:不管多少人,先一起喝一杯,后人人碰一杯,再一起喝一杯,叫喝“圆酒”!这样避免了部分人“偷奸耍滑”。外地人又懵了:“咋滴,这吃饭喝酒咋像开会,还得人人站起来讲话?”,大哥兄弟,这就叫内蒙古的“提议”。呵呵,东胜人称“吆喃”,乌海人说“造个句”。有人说喝酒分三重境界:微熏是第一重,醉为第二重,酗为第三重。与时俱进,文明先行,我们一般把握在第一重和第二重境界之间。这是个“度”,即“朋友来了有好酒”,那是必须的。至于“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喝干再斟满”“不醉不归”那是第三重,也是个案,那就是“酗”了,一般人不点赞,特别是有老婆的人。“总分总”,人少最好,也好把握“度”,人多了就不好把握了。酒醒后一个人细细盘算了一下,假如十个人来“总分总”,单个人过一圈就是11杯,剩余9个人依次提议,你又得喝:9人×3杯=27杯,一场就下来总计喝38杯!你说不把握酒杯的大小行不?也许有的人没等提议完,就“完犊子”了,或者只能“胜利大逃亡”。还有朋友说“敬酒不隔人”,那样劝酒,纯粹是“做害人”了。但爱喝酒的人也许喜欢这种游戏。听说有点地方两个人喝酒也要“总分总”,一人喝酒,还要左右手划拳。你别笑,辛丑年正月初一晚上,奔兔没把握住,又喝多了。就和一个"小朋友"俩人玩了半夜“总分总”的游戏,竟扣了两瓶红酒。结果第二天,“身体造反,灵魂发难”,胃难受水米不打牙,肠子都悔青了。喝酒本是一种礼节,是一种文化;喝酒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喝多喝少开心就好,喝不出品位,也要喝得健康适度,千万不能喝出麻烦来......
作者简介:东方奔兔,网络写手,腾讯公众号、新浪微博、百度百家号、今日头条等专栏撰稿人,原名郭世华,现就职于鄂尔多斯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