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釉面显色的鉴定

【www.taoci52.com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代瓷釉成分的变化与釉面显色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的瓷土“一元配方”改为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并在青花器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饰,然后施影青釉、白釉、卵白釉等釉料,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元青花瓷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风格,为收藏界所珍重。

近年来,笔者已鉴定过不少仿制的景德镇元青花瓷器。据初步统计,仿制元青花的中、低档水平瓷器占有97%左右,高仿、精仿的青花瓷占3%左右。我认为这类瓷器有一个共性特点,那就是器身的釉面显色无法达到景德镇元代真品的程度。现就元青花釉面的显色的鉴定谈一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元朝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元代至正期烧制了各类精美的瓷器,大体上早期釉面莹润透亮,微带淡青色。瓶、罐类釉面亚光居多。至正中期釉色白中泛青,光洁滋润。晚期则较白,称卵白釉。这是含铁比例不同所致。元代早期因铁含量较高,故釉色微闪青蓝。中、晚期随着陶瓷釉药技术的进步,釉中铁含量渐渐减少,器物釉面白度也相对提高。元代青花瓷早期釉料的结构也由宋代的石灰釉变为长石釉,这种改变使胎和釉之间的成分差距缩小了,在同一高温还原气氛下,胎与釉能够相互构成良好的整体。同时由于窑火温度的提高与还原气氛的稳定,釉层中的气泡也增加了。

元青花瓷的釉色以白中闪青者居多,莹润透亮,有的釉层会出现厚薄不均的现象,厚的地方呈鸭蛋青色,有的釉色含青显淡牙黄色。元代青白瓷的釉色温润中略带淡淡的蓝色,好像鸭卵一样,故又称卵白釉。

对景德镇宋元湖田窑标本测试发现,元代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从宋代的15%左右减少到8%~9%,而钾、钠等含量从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变化使釉的烧成温度提高,也使釉的浓度增高。因烧制的温度不同,釉面的显色也相应地改变了。

景德镇瓷釉料宋代以前采用釉果掺入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时增加了釉果,减少了釉灰的用量,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大小气泡中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早期青白釉也称透明釉。元代枢府釉无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早期元期青花瓷和枢府釉是没有气泡的。

元青花瓷的三种釉面

①青白釉,又称影青釉。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为亚光。元期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元期釉面的显色似有活性之感。

②白釉。从至正年间开始使用,釉面白中含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厚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

小编推荐

元青花瓷概说

(元末明初青花一束莲玉壶春瓶)

云南青花瓷的大量发现,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它以朴实无华的造型,粗犷的青花线条,繁简不一的纹饰布局,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跟踪收集,到20世纪末已达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仿品亦应运而生,使云南青花的研究和断代变得紧迫起来。

云南青花瓷为少数民族地区民窑烧造,无纪年标识,延续时间长,数量多,分布广。本文拟在收集云南窑址、墓葬出土青花实物的基础上,借助历史、考古、陶瓷资料,对云南元青花瓷的起源、分布、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云南元青花瓷产生的时代背景

云南元青花瓷的产生,是元王朝对云南实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

1253年忽必烈率军攻陷鹤庆、剑川直逼大理首府,大理王段兴智逃亡,结束云南最后一个地方政权的统治。1259年忽必烈选派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行云南中书省事”,集军政大权,“下立州县”,鼓励发展经济、文化,手工业方面为加强管理在各路设立“人匠提库司”。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大理《忽必烈平云南碑》所载:“既有典章,被之服章。我吏我民,我工我商,万国一家,熟为要荒”,为云南元青花产生创造了良性历史环境。

二、元青花瓷起源的追溯

云南发现和发掘的窑址,有玉溪窑、建水窑、禄丰县罗川窑、白龙井窑、大理市敬天山窑、易门县上浦背窑等。除建水窑址群中的旧窑、土窑、古窑烧造元青釉为主,其他窑址都发现青釉和青花堆积成混合层,说明云南窑址烧造青花时代有先后,而且不同地区的青花都是经过青釉烧造过程而发展起来后,青釉才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较为典型的是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堆积,经试掘下层为元青釉,中层为青釉印划花、印花青花、青花,上层以洪武青花为主。联系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苏家坡、坡头村、泸西县和尚塔、蒙自县瓦渣地火葬墓、红河县牛皮寨、个旧王林寨土坑墓、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黑井、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钟科山、大理市大丰乐火葬墓的清理发掘,以出土明青花居多,元青花少,由此推知元青花的烧造时间不会太早,相当元晚期。

但是从云南元代火葬墓大面积的发掘,出土器物又有不同,是以泥质灰陶、釉陶为主。滇中宜良县孙家山一期火葬墓群发掘,M18出土木牍楷书“岁次丁酉年十二月庚寅朔”,按干支推算为元成宗贞元三年(1277年),相当元初,鉴于一期墓多,延续时间长,出土泥质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敛口鼓腹平底和带座罐,以刻划莲瓣纹、三角形实茎蕉叶纹、折枝花、十二生肖图像、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曲靖市八塔台二期元代火葬墓的发掘,出土泥质细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平顶珠形钮荷叶形盖、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折胫莲瓣座或镂空座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莲瓣纹、缠枝牡丹、缠枝覆莲、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大理市大丰乐三期元代火葬墓发掘,出土泥质红胎绿釉、黄褐釉高拱盖短颈椭圆腹平底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印贴茎状宝杵或宝相花和莲瓣纹组成纹饰,十二生肖图像为代表。地理上宜良县和曲靖相邻近,罐的形制虽不相同,却都以葫芦塔形盖和莲瓣座为突出,泥质灰陶、绿釉陶也相似,大理市大丰乐元罐区别大,但它们都以泥质细陶、釉陶为主,以刻划、附加、贴印、彩绘技巧表示相似的题材。

三、元青花的分布和特征

目前发现元青花的地区有:以滇南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地区,滇西以禄丰县黑井火葬墓为中心及周围地区,以大理市为中心的洱海周边地区。尽管滇西尚未发现元青花窑址,但墓葬已有青花出土,并具地区特点,而且烧造青花延续时间长,数量多,是构成云南青花多元体系的主要内容。附近地区火葬墓出土零星元青花,按元代行政区域划分,可归入这三个青花类型或传播地区。

云南元青花以青釉下钴料彩绘为主,但是在元青花器中出现了钴蓝地刻划白花,贴印花青花、印花青花、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这些器物在造型、纹饰技法吸收同期泥质灰陶、釉陶、青瓷的许多特点,可分为5类:

Ⅰ类:钴蓝地刻划白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狮纽荷叶形盖短直颈溜肩鼓腹平底罐,或粘接在圆形镂空梯形座上(图1),造型硕大,通高58厘米,肩腹交接处突出,器身上下小,中间大,釉不及底边。盖、肩、腹刻划三层缠枝莲花,缠枝和莲花划纹,线条细劲流畅,叶纹肥大刻凹,腹下莲瓣纹,边纹弦纹或卷草纹相间,纹饰布满全身,气势宏大,蓝白色差衬托出很强的立体感。狮钮荷叶形盖、镂空座在云南元代火葬墓出土的陶、青瓷罐中并不泛见,划缠枝莲花、莲瓣纹,在建水窑元代青釉碗已广泛采用。

Ⅱ类:印贴花青花,出于江川(图2)。斗笠形盖敛口圆肩鼓腹平底罐,高25厘米,口、底径小,11.5~12厘米。烧造粗率,胎厚重。螺丝钮由泥条盘成,似简化的多檐形塔,盖上青釉,无饰,肩、胫无釉。印贴花在南诏兴起,大理国釉陶、青瓷延续并易为印贴人物。元代陶罐上流行朱书十二甲子刻划图像,十二生肖和图像象征佛教十二辰神,以证明死者为佛教使,灵魂能升入佛界。青釉罐上采用印纹、印贴、青花三种装饰技法组成纹饰于一件器物上,尚属罕见。

Ⅲ类:印花青花瓷器,出于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在二层青釉印、划花、青花堆积中发现。形制、印花是延续下层青釉印莲花折沿盘,印莲留白,青花彩绘枝干叶纹,组成一束莲花纹,开启上层洪武菱口折沿钴蓝地白莲瓣内心绘青花一束莲盘的烧造。从地层上印花青花一束莲残盘(图10)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过渡期装饰特点。

Ⅳ类: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平底罐,(图3、4)高35~44厘米,口、底径小,10~12厘米,下层缠枝牡丹,单个花瓣只勾不填,枝短细,两侧开叉大叶、小叶、嫩芽作仰覆、转折、穿插变化。另一种为短颈留白,施满釉。肩上青花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腹上勾填缠枝莲花,花心鸡心形,叶纹实色向两侧延伸,胫部旋纹变形莲瓣。这类罐的肩下附加带状荷叶边纹,是延袭大理国灰陶罐上的装饰纹样,到元代时,陶、青釉罐相对减少层次,不像前期从盖到身密布多道附加带状荷叶边纹,罐的形制保持元之风尚,以青釉饼足荷叶形盘、平底弧形碗为盖,内有子口。

Ⅴ类:青釉青花是元末以后的主流,延续时间长,数量增多,分布昆明、建水、禄丰、元江、大理等地。以罐为多,少数瓶、盘、高足杯。烧造工艺进入成熟期,造型规整,内外施釉,罐、瓶内壁釉不够平整,底无釉,釉有深浅,青花黑灰和黑蓝,用笔奔放流畅,层次清晰。

青花罐缺盖居多,个别为狮狃荷叶形盖,蕉叶纹或如意纹(图5、6、7),罐的口、底径增大,腹部突出,器身矮胖,也有腹部不突出,一般高在40厘米左右,短直颈或口唇微外卷,无纹饰。肩部题材多样,缠枝莲花、花心圆形和喇叭花状,实色彩绘或勾填花瓣微露白边,细枝上大葫芦形叶,或大云肩内画松、竹、梅,或双勾大小莲瓣相间,大莲瓣上细笔双勾如意纹,或双狮绣球等。腹部主绘缠枝牡丹和缠枝覆莲,花瓣写意,花瓣之间微露一线白地,淡色细枝流畅婉转,浓色大叶用笔奔放,叶尖伸入卷草纹之上。肩腹之间配上一周卷草纹。胫部靥形莲瓣,层次清晰。禄丰黑井双狮戏球罐与“大元宣光九年”圆形墓志同出。

梅瓶和玉壶春瓶出于大理和建水(图8)。景泰《云南通志》载:“人死后,以瓷瓶盛骨而葬”。“”与“白”相通,瓶也是葬具。梅瓶呈小口短颈,宽肩往下内收,小平底,身修长,青花简朴,肩上三角形实茎蕉叶纹。玉壶春瓶呈撇口细长颈,圆腹,小圈足,瓶身线条柔和匀称。内口沿青花如意纹,外壁由实茎蕉叶纹、莲瓣或开光折枝花、水纹或卷草纹、一束莲或折枝莲花、双勾覆朵莲,组成多层次纹样布满全器。

青花盘主要出于建水窑及其附近火葬墓(图9),为敞口或菱口、折沿、浅腹、折腰、圈足。绘画粗简,仅在折沿上涂染青花料,或在盘心绘一束莲。盘心青花楷书“元”字,外圈青料宽带。内壁绘梅花数朵,内心大朵梅花。禄丰县出竹节形高足小杯,外壁以梅花装点,高足上绘莲瓣纹,内口沿回纹,杯心水纹涟漪,侧立松后。这些青花瓶、盘、高足杯的时代与青花罐相当。

四、元青花的工艺价值

云南元青花尽管烧造的时间不长,毕竟它开创了云南青花延续烧制三百余年的历史,功不可没。它在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从粗到细,由简而繁的艺术发展过程,为明青花的浮现奠定了基础。

云南元青花是实用和技艺的结合体,也是一种古老、传统、大众的艺术。在烧造工艺上虽显得土气、笨拙、简单,但它拥有少数民族的本色:纯真、自然、原始、深沉的品质。它记录着云南各民族历史,传播着民族文化,是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陶瓷造型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元青花如何鉴定?

元青花如何鉴定?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① 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② 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③ 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制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④ 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并非瓷胎本色。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这就是窑红。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多种特征:

(1) 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2) 火石红较浅淡的。

(3) 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4) 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

(1)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2)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3)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4)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

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一般来说,多数假窑红是从外部涂抹上的。真窑红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很容易区分。但是,几年前在窑中烧制高仿窑红已试验成功。这种仿古窑红如果没有作旧,一般比较鲜艳,出不来几百年的沉旧痕迹,比较好认。如果作旧作的好的,就难认了。因为它也是烧制出来自然形成。特别是新仿一线窑红,围绕釉边露出一线红,很能迷惑人。怎样区分呢?真正的元青花一线窑红不仅有经历数百年的陈迹,周围露胎的地方,还往往伴随产生一些由于胎土中含铁元素聚集成斑而形成的黑芝麻(000716,股吧)点。新仿窑红的胎土与古胎土不相同。因此虽然新仿出了一线窑红,但周围露胎处一般没有黑芝麻点,比较干净。这就区别开了新老窑红。当然这种现象的区别只是对今天的仿古窑红来说的。仿古与鉴别总是相斗争而存在的。我们点出如何区分,仿古者就会研究对策,他们今后也会研究出比较像的窑红和黑芝麻点来。我们的鉴别也要不断提高才行。

元青花的釉料配制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复杂,有影青釉、青花白釉、卵白釉、兰釉、红釉等多种颜色釉。在一些地方窑口烧制的元青花中还有灰青釉。

元代景德镇使用的较多的是青花白釉。这种釉是在原影青釉的基础上改善而来。其中减少了釉灰的比例(约占10%左右),增加了釉果的比例,因此釉层中A2O3的成分增加,CaO成份降低。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元青花如何鉴定?”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元青花瓷匚也

青花瓷,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釉下彩瓷,古人净手之器,一件出土文物,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完好无损,莹润光泽,不可多得。

青花瓷,仿古代青铜造型。《左传》中有“奉沃盥”的话,“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 是古代 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前有流,后有,底部还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或无足,无足的 很像瓢。这件元青花“瓢”高4.3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8厘米。平唇,口微敛,腹部稍鼓。外口沿边和内壁近底用青料各绘卷草纹一周,内底绘折枝花朵。纹饰简洁,线条流畅,颇具民间风味。釉色白而微青,晶莹透亮。青花呈色较为浓艳,并有深色斑点。胎质细腻坚实,在口沿和底部无釉处,均见有“窑红”。窑红又称“火石红”或“枇杷红”,是元代瓷器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它的特征。

元青花,时代特征很明确。当时使用的青料有两种,进口和国产的。进口的料绘画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多用于大件青花器。国产的青花色调与进口的显然不同,不浓艳,也没黑斑点,纹饰比较简单,多用于小件器物。青花瓷,元、明时期南北各地窑场都有烧制,传世的还有青白瓷、釉里红等品种,以景德镇烧造产品最佳。然而,元青花瓷器却发现很少。像这件造型规整、纹饰鲜明、釉色透亮、完好无损的元青花瓷,十分难得,是研究元青花作品的重要实物资料。

元青花瓷器的秘密

青花瓷诞生于唐代,成熟的青花瓷兴盛于元代,纹饰的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的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元青花 龙纹象耳盘口瓶 18 59423 7484高63.8cm

大英博物馆

众多周知,被学界、收藏界公认的元青花完整器全世界仅三四百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估价均过亿。

元青花完整器价值不菲,动辄过亿,这与其存世量的稀少大有关系。

青花瓷虽早在唐朝就出现了,但品质一般,后经五代、宋辽金到元,因蒙古皇室崇尚蓝白这类色彩,青花瓷工艺才获得脱胎换骨的质变突破。

那时,元青花是皇室御用之物,是赠送外邦的国之重器,在青花瓷上作画之人,多为那个时代一流的画师。

元亡后,明清两代的青花瓷均以巧为美,繁缛造作,丧失了元代画工的率真写意,不仅与元代青花瓷的审美迥异,功力也不如前了。

说元青花,不能不提苏麻离青。

西域“苏麻离青料”的引进,使元青花的色彩步入新的境界。“苏麻离青料”本是产于古波斯一带独有的一种矿物质钴料(一说是产于今伊拉克的萨马拉地区,一说是产于伊朗德黑兰以南400公里的格哈默沙村的山中)。

可惜的是,此料太稀少、太珍贵,从元代至正年到明朝宣德年后便绝迹了,现在只能看到当时采掘后遗弃的一个个废洞。

如此珍稀的颜料,自然被当时的生产者及权贵奉为至宝,被专门用于官窑中大小不同的青花瓷器的描绘。

其中以大型器物,如大罐、大梅瓶上所表现出的特征最为亮丽,有如最华丽的彩衣披在最漂亮的模特身上,使其满屋生辉、惊艳群芳。

若非元朝大力开拓疆土,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古波斯一带,“苏麻离青料”根本不可能被发现,也就没有所谓的元青花了。

元代至正年间,“苏麻离青料”载在骆驼、马匹上,辗转万里运到中国景德镇,其中的艰辛令人难以想象,这“苏麻离青料”竟比黄金还贵。

元青花的自身工艺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无论是颜色、画艺、质量,都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佳作,其雄浑矫健的造型、张力十足的纹饰、浓艳深透的青花发色、通体散发的雄霸之气,强烈震撼着每位元青花爱好者。

资料来源:

故宫博物院、波士顿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大英博物馆

(0)

相关推荐

  • 文化瑰宝-康熙青花

    早期康熙青花瓷器保留着明代遗风,拥有釉面肥润.色泽泛青的特点;青花发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画意粗犷并且苍古浑朴. 康熙时期是一个由大乱走向大治的阶段,虽然,当时西南有吴三桂,台 湾有郑经父子,但中原腹 ...

  • 元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

    元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

  • 鉴定评估下的天价元青花瓷有多美,朋友共赏~

    元代青花瓷.自"鬼谷子下山"大罐 以2.3亿元人民币天价拍出.就此拉开了元代青花瓷拍卖之序幕.这一年来经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德为上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鉴评下的郑云涛世纪博物馆藏品(来自民藏)的元 ...

  • 瓷器鉴定学习—明代各朝青花瓷纹饰和工艺鉴定要点

    瓷器鉴定学习-明代各朝 青花瓷纹饰和工艺鉴定要点 洪武纹饰特征 1.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多呈螺丝状,而元代则为葫芦形.花瓣为麦粒形,花蕊有石榴形或圆形,叶为葫芦状,花蕊呈网状或螺旋状. 2.缠枝菊大多 ...

  • 浅谈元青花瓷的分型和特点

    元青花是一种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青花瓷器的先河.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浑然一体,宛若一幅雄奇瑰丽的水墨画.它上承宋瓷,下启明清. ...

  • 被各国博物馆深藏的绝美中国元青花瓷

    据考古发现,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唐青花执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执壶的前腹部有用钴蓝画成的三朵梅花图画,口部绘牵牛花.颜色鲜艳,绘画手法适意,有少量晕染,有传统文人适意水 ...

  • 元钧瓷的特点及其鉴定方法

    元代钧釉多数为窑变彩斑釉,少数为窑变单色釉,但是青蓝色釉面没有宋钧那样的滋润,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钧瓷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元钧瓷的特点 元钧瓷的胎体粗厚,坚硬结实,与宋代为宫廷生产的用 ...

  • 教你不踩雷:元青花瓷底足辨识要点

    如今市面上很多仿古瓷器已经充斥大街了,让很多藏友买了假东西又被一些公司忽悠,两头上当受骗. 因此,我劝藏友们一定要自己学会鉴定,不懂的一定要跟着老师学习.不要买一堆假货,损失财力不说还遭到别人耻笑,所 ...

  • 郭沫若花10元捡漏“铜老虎”,鉴定后震撼考古界,如今至少1个亿

    文物捡漏的故事其实还是非常多的的,比如著名的鉴藏大师马未都先生就经常性的捡漏到文物,为此这也是他发家的重要原因,除了马未都之外,还有许多玩古玩的人也会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当然了并不是很常见,毕竟概率和 ...

  • 鉴别元青花瓷器底足的窍门,一定要知道!

    俗话说鉴人要见心,鉴瓷要看胎. 元青花瓷器基本上都是露胎(极少裹足盘和杯除外), 一般情况下,传世器相当有限,基本都是出土器或海捞器. 由于700多年的岁月侵蚀,鉴别元青花瓷器最重要的是胎相和釉子必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