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勇气
记住我的这些话吧!我教给你们的其实不是施予,而是接受;不是拒绝,而是履行;不是屈从,而是唇边带着微笑去理解。
纪伯伦
美国神学家尼布尔有一首著名的祈祷文:上帝啊,请赐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赐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请赐我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懂得平静的接受,就有了改变的勇气,才会拥有智慧的人生。接受并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让事实存在,不要夹杂着自己的评判。就像泰戈尔的诗: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也就会错过群星。流泪是因为有了失去的悲伤,悲伤让你不再关注当下。
改变并不是为了改变他人,而是改变自己。痛苦的产生就是在期待他人改变。当有了期待,也就有了埋怨和批评。没有人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精力,而改变他人却容易的多,所以大部分人都在期待他人改变。
但两者带给心灵的感受是不同的。改变自己才能懂得臣服的意义;改变他人,只会徒增烦恼。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成长。从单身走进婚姻。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习惯也就不同。有快乐,有摩擦。摩擦并不是对错,而是角度不同。
习惯生成了性格,性格来自家庭。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那个时候就开始影响我们的性格,他们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情绪,心理,生理方面塑造着我们。它包含着消极的,积极的思维。因此改变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精力,但不是不可改变。
正因为有了痛苦的部分,才会拥有智慧。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个石匠,母亲是一个助产士,生活在古罗马的底层,但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写下“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事物的意见困扰”的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是一名奴隶,并不妨碍他成为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的老师;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孔子是“野合”而生,但并不妨碍他成为“圣人”。
所以人都是在不断修行中拥有智慧。只要开始改变自己,才懂得理解他人。
人生就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只要有勇气改变,才能懂得接受,放下,理解的意义,便会建立起更加积极和健康的性格,拥抱属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