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必要非得争出个高下
《神雕侠侣》中独孤求败一生中用过四把剑,一把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一把是他三十岁前所用的“紫薇软剑”,因为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一把是三尺多长,重达七八十斤的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还有一把是剑身剑柄均已腐朽的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这四把剑实则代表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年少时血气方刚,总是凭借一腔热血与人争个长短高下,大有初生之犊不怕虎的锐气;青年时意气风发,身体发育成熟,心智逐渐健全,虽然有了一定的自持能力,但也时常容易为义愤所激,发作时也会对别人造成更大一点的杀伤;中年时渐归淡定,实力有所积淀,心态更加平稳,观念更加成熟,这时候便不再那么看重蛮力,而是更多地去寻求巧力,同时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经验的积累,更懂得以智取胜;而壮年之后步入迟暮,犹如大江大河汇集于海,经历了沿途的风景,阅尽了人世的沧桑,心胸已然开阔,境界已然高远,便不会凝滞于物,而是随心而为。一心与人争时,输赢都是可能出现的结果;而当不再看重输赢,不再在意去争的时候,输赢也就不再重要。而往往在放下囿于成败的束缚之后,就更容易接近成功的结果。老子说:“为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在意高下,就更懂得去享受过程,而享受过程的心态,比固执于成功的执念要轻松很多,也容易走得更远一些。
每个人都要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看待世界的眼光,思考问题的角度,思维的深度,都会发生改变。而人与人之间,有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当别人发表观点的时候,即便这些观点有多么的不高明,甚至有多么荒诞,我们也会经历由按捺不住想要去“纠正”他们,到犹豫要不要插上一句,再到最后会心一笑的过程。上前“纠正”,别人未必服气,一来自己未必真的理解了别人所持的观点,或者别人所掌握的信息,二来自己所持的观点也未必就那么牢固,毫无破绽地站得住脚。很可能一场争辩会因之而起,两个人争到面红耳赤依然不肯罢休。而犹豫的过程,便是更成熟的表现。这种犹豫,一方面是在摸清对方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是掂量自己的底牌。无论犹豫的结果如何,自己都会从中受益,理清别人观点、摸清自己底牌的过程,就是一次深入的思考,即可取他人之长,也可以补自己之短。而真正到了会心一笑的阶段,这一笑就很淡然,笑是因为完全搞明白别人是在阐述的什么,而自己似乎也有着确信的答案,无论对方观点是否与自己相同,这一笑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一笑了然。
与人争时,就是在计较,计较一时的占上风,计较暂时的输赢。心被面子支配,心里也就放不下面子了,说到底还是心不够大。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用眼看,人就必然是短视的,因为眼前只有目之所及的世界,而这世界又是极小的,我们被的眼被局限在或大或小的井里;而用心看,却可以看得更远,现实的厚墙和时间的幕布都挡不住心的洞察。
凝滞于眼前,才会争一时之高下得失;放下争强好胜的执念,才能看得更透彻、更长远。鸟儿不会再跟井底地蛙争论天空的大小,大海也不会再跟小溪计较水域的宽广,因为知道彼此看到的世界不一样,彼此的认知就不同。没有必要跟夏虫语冰,没有任何一只耳朵,会被嘴巴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