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芝先生的古琴缘
行芝先生的古琴缘
江 雁
行芝先生简介:
高建国,字行芝,古琴家,画家。中国音协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会员;加拿大北美古琴文化协会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访问学者;江苏宿迁市古琴学会会长;行芝琴社社长。
“你可能不知道,沭阳的东关大街,曾经也有青砖黛瓦,也是车水马龙,相当的热闹繁华。”
行芝先生在视频里跟我说这番话的时候,我有些诧异。
我这回跟他视频,不是为了求教关于古琴的演奏技巧,而是向他询问关于沭阳古琴的历史传承的。但无论哪一个原因,他跟我讲东关大街,似乎都是跑题了。然而以我对先生的了解,他是极不喜欢说废话的一个人。
“如果你时间足够,我想跟你讲一个故事。”先生说。
“我有的是时间,老师您请讲,我听着。”看着屏幕那方一脸郑重的行芝先生,我不自觉地坐正了身体。
“沭阳人大多数都听说过,东关大街曾经是巨贾程震泰的老宅所在。但除此以外,其实还有一个吕家,一个宋家,曾经都是沭阳城显赫一时的人家。我要跟你说的,是关于宋家的故事。”
先生呷了一口茶,缓缓说道。
“从明清开始,宋家的老祖宗就一直在东关大街上从事着银器的制作和销售,生意遍布江南江北。你今天所能想象出来的银饰,什么头面,什么手镯、耳环,等等,无论做工有多么精巧,在宋家历代的银器匠人看来,统统都是手到擒来。”
诚然,先生的故事很吸引我,但我心里的疑惑越发加深。古琴的制作,好像并不需要银匠的介入。
先生无视我的疑惑,只继续款款讲述着他的故事:
“你不要以为,宋家就是单纯的商贾之家。其实,他们始终秉承的是亦商亦儒的家风。从商,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手段,诗书传家,才是历代宋家人追求的根本。哪怕是朝代更迭,战乱四起,宋家人对于子女的教育,永远是把勤奋读书放在第一位。所以,宋家明着是商户,内里完全称得上是书香门第。”
书香门第?我瞬间两眼放光。如果我没猜错,先生是要告诉我,古琴在沭阳的传承,一定是和宋家有关的。
“宋家在商业运营上的辉煌,一直延续到解放前。这个时候,宋家继承祖宗家业的,是当时人称宋五爷的宋立仪老先生。立是站立的立,仪是仪表、礼仪的仪。宋五爷人如其名,生得高大魁梧,身材挺拔,仪表堂堂,搁在今天的影视圈里,也绝对称得上颜值担当。”
先生说到这里的时候,莞尔一笑。我想的是,先生绝少如此评价一个人的外貌,这宋五爷,当真是不同寻常。
“宋五爷人长得好不说,还饱读诗书。什么经史子集,什么奇门八卦,老人家都精通得很。你弹这么长时间的琴了,应该知道,中国传统的读书人,怕是少有不爱古琴的。哪怕到明清时期,琴已倍受冷落,但在宋家,他们对琴依旧是钟爱有加。尤其宋五爷,写一手好字,更能弹一手好琴。”
果然!我颇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了一下,但立马收拢心神,继续侧耳细听。
“真正爱琴之人,一辈子都很难离得开琴。可是,宋五爷有段时间几乎是不弹琴的。不是他自己不愿意弹,而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他弹琴的权力也被剥夺了。”
我了然地点了点头,有很多感慨,也有几分担忧:那么,无琴可弹的宋五爷怎么样了呢?离开了宋五爷的琴,又是怎么传下来的呢?
“那个时候,宋五爷从一个私营的银匠,变成了大集体的普通工人。他的子孙们,大多也因为历史问题,对琴棋书画敬谢不敏。他家的藏书、字画包括古琴,更是在后来破'四旧’的运动中,大多归于尘土。”
先生的语气渐渐沉重,我的遗憾也越发强烈。然而,先生突然语气一转:
“好在,宋五爷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在家境富裕的时候,就学会了斫一手好琴。只不过,都赠送给了与他生意往来中有同样喜好的人。所以哪怕是邻居,也没人知道他还有如此手艺。破'四旧’中,他手头的琴被抄走了,但他用于斫琴的老木廖,却因为无人识得,侥幸留了下来。所以,他背着所有人,偷偷又斫了一张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抚琴自娱。”
我不由自主地松了一口气,不知是为宋五爷,还是为古琴。
“老先生真是了不起!”
我对着屏幕那方的行芝先生,由衷地道。先生轻轻颔首:
“是很了不起,我的所有有关传统文化的底子,都多亏了他。”
“啊?”
我大吃了一惊。大约是因为先生的故事,时间最早推到了明清,所以哪怕后来他提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我还是觉得宋五爷距离我们太过久远。我并不认为,先生和宋五爷之间会有交集。
然而……
“我至今都记得他的模样。高高大大的一个老头儿,梳着大背头,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笑咪咪地跟我说:'小宝,今天外公特地来请你,到家吃饭去。’”
我恍然大悟。我其实猜测过,先生一定家学渊源,但他既不曾谈及,我也不曾去问。我只是没想到,他的家学,是源于外祖家。
先生笑了,应该是猜到了我心里的诸多念头,于是进一步为我释疑。
“我母亲,是外公的长女。可能是因为从前一次逃难的途中,失去了他的另一个女儿,所以外公对我母亲十分亲厚。这种亲厚,自然延续到我们兄妹身上。尤其是对我,外公最是偏爱。你看他叫我吃饭,都用的是'请’字。当然也是因为我小时候就怪,随随便便喊我吃饭,我是坚决不可能去的。”
这回轮到我笑。三岁看老。先生如今的风骨,大约从儿时起就已奠定。先生又笑,他是看懂了我笑的内容。
“外公之所以多喜欢我几分,应该是我的兴趣爱好更接近于他老人家。那时候,只有我对他那些藏得很隐秘的线装书有兴趣,到了他家便躲在屋里看书,我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水浒传》,读很多现在你们都看不到的老古书。在我外公有意无意地庇护下,我真是经史子集,散文小品,什么都读。所以,你看我现在虽然文章写得少,但偶尔动起笔来,也还是有几分灵气的。”
先生再笑,兼有几分羞赧。我没有笑,我只有震惊。我们师徒二人以往不是没有过深入的交流,但我从来不知道先生当年读书那么早,那么广。那是个文化被革命的年代。
“我发现外公会弹琴,纯属意外。有一回,我在他家看书看得太晚,干脆就跟他一起睡了。结果起夜的时候,发现外公不在身边,只听到窗外有细微的弦音。我寻声过去,看到外公端坐在窗台下,就着月色在抚琴。那琴声,那场景,让我觉得他不单单是我外公,还是天上的神仙。”
先生说到这里的时候,不自觉地闭了一会儿眼睛,仿佛又沉浸到当夜的情景中去了。我很羡慕,甚至有几分嫉妒,我也有爱我们的外公,但我的外公不会抚琴呀。随着又笑,笑自己的小孩子心性。
“从那以后,我去外公家便更勤了。读书,缠着外公教我弹琴。但都得背着人啊。读书还好,外公从外面把门一锁,谁也不知道里面还关着一个小孩。弹琴必须得等别人都睡了,外公哪里舍得让我常熬夜?但我还是断断续续学会了弹琴,从最初的指法,到简单的小曲子,再到梅花、流水……”
真不容易!我在心里感叹。
“后来,我长大了。先是被下放,接着去当兵,都和琴渐行渐远。再后来,外公不在了,我也好像和琴彻底失去了联系。如果不是后来下海经商,于偶然中遇见几位抚琴斫琴的先生,我的古琴缘,恐怕也就了了。”
先生一副后怕的样子,看得我心有戚戚焉。先生问我:“你觉得,这算不算古琴文化在沭阳的传承?”
我说:“应该算!”
怎么能不算呢?幸有宋五爷,先生自幼便被传统文化滋养着,幸有先生,延续了源自宋五爷的古琴缘。所以,沭阳的琴脉没有断,以后亦不会断。
行芝先生授课中
行芝先生画作展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