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先生之子、艺术家李小可病逝,享年76岁
李可染先生之子、艺术家李小可2021年4月20日11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6岁。
李小可,1944年生,江苏省徐州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8年,开始随父亲李可染系统研习山水画。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北京画院艺委会顾问、黄山书画院院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西藏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
李小可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中国画,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协助父亲李可染创作,并在父亲的指导之下系统研习中国山水画。80年代起先后30余次深入西藏、青海、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甘肃等西部藏族地区进行写生及摄影创作,体验生活。近年来多次赴黄山、太行山、燕山等地写生。艺术创作在继承中国画传统和李可染艺术精神的同时,以开放的态度,注重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深度地直面生活、时代,从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中寻找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在重体验的基础上重表现,形成了特殊的水墨表现风格。古都北京、西藏、黄山成为艺术创作“水墨家园”系列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鲜明的绘画语言、风格受到专业界的肯定和好评,同时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关注和欢迎。2003年开始创作的《藏迹》系列版画作品,以对藏地特殊视角的人文关注和视觉表现的探索引起了美术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多年来积极参与公共美术事业的推广普及,坚持中国山水画的教育,培育出一批中青年山水画画家。策划了很多重要学术性的美术展览,并且特别关注西藏美术事业的发展。水墨及版画作品被诸多美术馆、重要机构、海内外藏家等收藏。
李小可 水墨山魂 248cm×198cm 2016年
水墨山水在中国绘画中的历史和传统经验最为广泛和丰富,也产生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高峰和大师巨匠,包括董源、范宽、黄公望、沈周、石涛、八大……这些历代的大师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摆在当代山水画家面前,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当代画家如何发展。不同的画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对我而言,我去年曾特意写了一幅字叫《求本归真》作为我对这个问题的根本上的理解,这个“本”,指的是山水画不管怎么变,也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绘画语言的本体;而这个“真”,则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它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特征,但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生活。对于我来讲,在一个阶段里,尤其在当下,我也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你的山水画具有你个人化的新的特征?这个特征一方面是基于传统的、广泛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对传统的学习、挖掘和发现是贯穿一生的,而不是在某个阶段。那么,如何把你成长过程中看到的和人生经历中的感动感受转化成一种意境,在你的山水画中表现出来。为此,我前段时间也写了一幅字,叫《自言自语》。
二、自言自语
任何艺术创作都需要承载创作者的情绪宣泄性,这是我一直思考、探索和试验的重大课题,情绪的宣泄便是我的“自言自语”,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落在我的笔墨语言里,便是以一种特殊性的意境的视觉形态呈现,也包括特殊性的结构、笔墨关系与传统的笔墨程式的连接。
去年疫情期间,我画了一些西藏题材的小画,便是尽量把当时在那儿的感受和精神上的体验,与水墨表现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当我的“自言自语”,与西藏的雪山、西藏的荒原、西藏的雨后、西藏的寺庙经幡这些区别于内陆地貌的独特之处结合起来,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便是我探索和实验的结果。
李小可 山口的风 46cm×53cm 2020年
李小可 苍山 46cm×53cm 2020年
三、要有分寸
绘画表现过程中,对于艺术家来讲,还有一个命题是如何拿捏视觉表现结构关系的分寸,这种分寸的拿捏,对艺术家来讲是一个处理画面好坏的关键。
李小可 大宅门 68.5cm×69.5cm 2009 年
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在演奏之中他指挥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关系、情绪和节奏等极致化的分寸感,我们在处理画面的时候要扮演的就是这个指挥的角色。这种拿捏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儿有座山就是山,有棵树就是树,而是处理整个画面的符号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里涉及造型的关系、空间的关系、符号的关系、距离的关系、调性的关系等等……这些对我来说,也是绘画当中一直要紧紧抓住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