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复古即创新”的理念 在中国书法中寻求“活性基因”

学习书法是很漫长的过程,对我影响最大的转折点是2014年赴美访学,我在治学之余考察了全美境内各大重要的博物馆、美术馆,大量西方古典和现当代名作一方面刺激和丰富了我的“认知风格”,同时我开始思考书法的“现代转型”问题。

  中国书法之所以存在一部风格史,便是由于书家对汉字的书写摆脱了汉字纯粹的语词属性,强化其视觉图像属性。纵观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汉字在形成初期的象形程度极高,更多的是对自然图像的直接模仿和转换,汉字成熟稳定之后,书法风格的演变几乎都是建立在后代书家对于往昔经典书法作品的临摹之上,从而形成一个森严完备、环环相扣的风格谱系。

  外国的艺术家更多是借用西方现代艺术对传统书法进行“形式层面”的革新,但是我想回归到中国书法的传统中寻求“活性基因”,所以选择了秉承“复古即创新”的理念,从“书法语言”层面进行实验与探索。我在探索的过程中,以战国文字为源头,基于楚简草篆与章草在书写上具有头重尾轻、顿挫短促、节奏明快等特征,利用楚简草篆文字与章草或小草结合,尝试形成一种新的破体书风。

书法具有'无用之用’,好的作品具有传播交流的作用

书法作品不同于房屋、面包等,它没有实用价值,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品来讲,它具有“无用之用”,好的作品具有传播的价值、交流的价值。我通过举办画展认识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同时传播了书法,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艺术都需要有传承的途径,我认为在向经典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览古往今来的经典作品,对历史的整个框架有基本的了解。同时,我认为书法作品也是图像,值得细细阅读品味。历代的书法经典名作,不仅要精读,去理解它的艺术性,而且要反复临摹玩味。通过临摹作品体会它的气息,体会它的艺术性,体会它的整体意境以及书家的生命境界。

让书法融入当代艺术,改变'书法是老古董’的观念

“推陈出新”,书法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创新。我们可以深入古典的某一个角度或者某一个方面来创新,把传统的艺术样式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代的艺术语言。

  身份证号、订单号、商品编号……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字,这些无所不在的数字编织成网络,人人都逃不过这张大网。在最近,我尝试用书法的形式将各种数字写在仿照甲骨的木板上,让书法融入当代艺术,努力改变“书法是老古董”的观念,用书法的语言思考当代人的情感以及生命,使书法不仅仅存在于博物馆中。

  在当下,我们在抄写古人诗词的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现代诗文,或者是其他喜闻乐见的内容,用简化字书写作品,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更容易让读者有熟悉感,更容易接受和欣赏。在装裱方面,也可以结合当代的家居设计,使其与当代家具装饰更加贴合,在不破坏原有风格的情况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