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否认!谜团重重!波黑战争中的种族屠杀再现!
仅仅在11天的时间里,死亡人数就达到7000人以上,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而这一场震惊世界的惨剧多年来一直被当权者否认,直到这件事情发生了近十年之后才承认,这就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这场屠杀发生于当地1995年7月11日到22日之间,直到目前,还有很多失踪者未找到,幸存者多数拒绝相信亲人遇害的可能性。
掩埋尸体的万人坑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犹如整个塞尔维亚民族身上的一块伤疤,再一次被国际社会揭开和重击。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发生,和1992年3月爆发的波黑战争相关。波黑战争又称波斯尼亚战争,1992年在南斯拉夫联邦解体过程中,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宣布独立。
当时波黑的民族组成约为33%的塞尔维亚人,17%的克罗地亚人和44%的波斯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波斯尼亚人坚持波黑独立,而塞尔维亚人坚决反对波黑独立,于是战争在4月爆发。
斯雷布雷尼察位于波黑东部,是穆斯林聚居的一块“飞地”,当地原有居民3万多人。1993年6月,波黑战争期间,联合国安理会宣布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以及斯雷布雷尼察等地划为“安全区”,并规定这些“安全区”为“非军事区”,不应受到任何一方的武装攻击和发生任何敌对行动。然而,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关各方的遵守。
1995年7月11日,波黑塞族武装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并宣布建立地方政权。联合国安理会随后通过决议,希望塞军撤出该地区,无条件释放被扣押的维和人员,并在那里重建联合国安全区,但遭到塞族方面坚决拒绝。
从当地时间12日起,塞族军队就将难民从波多察里的难民居住区里驱赶出来,并在难民们登上开往波斯尼亚的公共汽车时,将大约处于兵役年纪的波斯尼亚男子强行拉下来,连一些只有14岁左右的男孩也会被拦下,老人同样难以幸免。
这些被拦下的男子,被塞族士兵统一带到另-一个地方, 进行大规模集体屠杀。同时,塞族军队还强行阻止留在当地的联合国观察员了解详情,屠杀一直持续到夜里 ,遇害者被推土机填进了乱葬岗。
塞族士兵不仅对男子施加酷刑,进行惨无人道的虐杀,波斯尼亚妇女也在受害者之列,遭到性侵的女性难以计数,还有婴儿被塞族士兵抢走杀死。更骇人听闻的是,有部分满载波斯尼亚妇女、准备开往波斯尼亚政府控制区域的公共汽车,根本没有抵达目的地。
因为经历这样的事情,在这两地区之间的波斯尼亚克人和塞尔维亚人依旧有着无法抹灭的隔阂和心结。
波黑战争结束后,波黑穆斯林失踪人口委员会在斯雷布雷尼察发现许多埋尸坑,并掘出数千具尸体。
长期以来,波黑政府一直否认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杀事件,直到2004年6月承认。2004年10月14日,波黑政府调查委员会公布调查报告承认,波黑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1995年7月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市后,放走了部分妇女和儿童,但杀害了7000余名穆族男子。”
影片《艾达怎么了》将战火重新带到了世人的眼前,影片导演来自于战火纷飞的巴尔干半岛,因多民族、多宗教信仰以及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特征,那里被冠以“欧洲火药桶”的称号。
影片以一位替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的波黑女教师为主角,以她的视角直接目睹及遭遇了这场“种族大屠杀”。
从故事情节来说,《艾达怎么了》几乎客观还原了大屠杀的始末,亢奋极端的民族主义、维和部队的无所作为,都通过剧情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人物形象也极力贴近现实原型,力求让观众尽可能看到真实历史的一面。
现实中(上)与电影中(下)的荷兰维和部队指挥官
影片结尾,艾达与众多穆斯林遗孀一起,在一副副刚挖出来的遗骸中辨别亲人。
看到小儿子当年上车时穿在身上的外套,她直接跪地痛哭起来……
这个残酷的场景非常具有情感力度,让人在瞬间代入屠杀事件亲历者所受到的重击与痛彻心扉的心境。
片中呈现的极端民族主义带来的暴行,也对当下的现实极具警示意义。
可以说,无论在还原历史或是引起共情的层面,《艾达怎么了》都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反战电影。其女性视角与历史题材,都是它在众多申奥影片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同《艾达怎么了》一样,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处女作《血与蜜之地》也描述了波黑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惨景象,由于过于真实地描写,使影片还没有在塞尔维亚地区上映,就有塞族老兵组织抗议影片有明显的反塞情绪、并要求禁映。
《血与蜜之地》的故事就发生在波黑战争期间,讲述的是塞族军人Danijel爱上了波黑穆斯林女子Ajla的故事。跨越种族冲突的爱恋,夹杂着民族认同感,信任危机和纷飞战火,在波黑土地上开出一朵血之花。
波黑冲突爆发时安吉丽娜·朱莉17岁,所以她很想去了解这场不被人提及的战争,这场战争残忍血腥,却没人提及,使她觉得有必要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让大家重新审视那段岁月。
越是和平年代,反思战争的影片就越是珍贵。
唯有正视过去的苦难,才不会被极端的民族情绪左右,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O
《艾达,怎么了》
主演: 约翰·海尔登贝格 / 雷蒙德·提哈瑞
O
《血与蜜之地》
主演: 戈兰·卡斯蒂克 / 扎纳·马加维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