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个性格沉稳,处事不惊的人?从修身开始
【管理情绪做倔强的小草】性格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不管是先天的遗传因素,童年的环境还是人生际遇等等,最后都通过一种形式:行为表现了出来。
行为的产生随着日积月累就养成了习惯,这里用一个养字就能感受出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形成的,需要过程。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
想要做一个沉稳的人,外在的表现就是言谈举止要温和庄重大方,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引用《大学》的一句话能给予更好地解释。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
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浮躁;镇静不浮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这是沉稳的体现,更是如一潭秋水般的深沉。
可见想成为一个沉稳的人,先要从修身开始,外在的言行举止会通过内在的气质表现出来。怎样修身,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之后讲学时强调: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仔细体味其中每一个词都是修身的关键所在。想要成为一个沉稳的人志向确立了,有了目标接下来就是具体的行动。
孔明先生在《诫子书》中提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能够静下来是修身的基础要求。想一下我们知道沉稳的特征,也知道稳重的言行举止有哪些表现,但就是做不出来。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心浮气躁,不能够让自己静下来,急功近利,总想去模仿那些沉稳的外在表现,结果就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
让自己静下心来,虚怀若谷,就能够更全面地看透事物的本质,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思虑就更加周详,也是这种沉稳的气质让自己从中有所收获。
这种收获来源于由静衍生出来的明和忍。明是看明白了事情的本质,处理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从容不迫,用最合理的方式让彼此都能达到双赢的状态。
在人际交往中各种关系纷繁复杂,其中的人情世故,利益冲突相互交织。如果只看到表象不能看清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不容易做出恰当的决定。
懂人情,明事理,辨是非,知进退。看得清,弄得明才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明带给我们的收获,也是保身的重要方法。
另一个是忍,忍常人不能忍,能够站在整体的利益角度考虑,避免被非理性主导自己做出对彼此都不利的事情。
这个在《博弈论》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模型,假如两辆车同时面对面直接开始对撞,最后的结局是会是什么?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选择,是让一步忍一下让自己海阔天空还是进一步闹得车毁人亡?
这种博弈模式用一个名词叫:胆小鬼博弈。在人际交往中沉稳的人敢于做“胆小鬼”,看似是退让,失去的是面子,但保全了实力。
忍一时之痛为的是更远大的利益,而不是怯懦和回避。把忍作为一个缓和的手段,为以后更长远的计划打基础,这才是忍的意义所在。
想要成为一个沉稳的人修身是关键,练就这样的气质,在言行举止之间自然就有了稳重,给人的感觉也是从容不迫,相处起来感觉很舒服。
行为的产生可以刻意做作,但那不会长久,发自内心的指引所产生的行为才会给人以自然舒服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本篇一再强调修身的意义。
最后再引用一段《大学》的话来总结修身的意义及方法:“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意思很简单就是要格物致知,就是通过观察了解事物掌握事物的本质,通过掌握的知识让意念变得真诚,意念真诚就会让自己的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就能修养品性,也就是修身。
再简单地说就是阳明先生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都是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光明,通过智慧通过美好的德行去影响周围的人。
情源于生活,感发自内心。今天就到这里,管理情绪做倔强的小草陪你共同修身,努力向着沉稳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