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有座洛阳桥

爱好书法的人都知道宋代大名鼎鼎的书法大家蔡襄。蔡襄字君谟,仙游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曾两次任泉州知府。
相传一千多年前,这地方还是一个荒村的古渡。这里常年惊涛骇浪,水深风急,过往船只每遇狂风则樯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无数渡客葬身鱼腹……传说是江妖水怪在兴风作浪。当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曾掏出腹中肠肚抛入洛阳江中;不料年深月久,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常在洛阳江中搅浪掀波。
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人们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1053年—1059年),共六年零八个月,耗资1.4万多两银钱。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46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700棵。
桥上现存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
洛阳桥址位于福建省泉州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近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建筑者,就是在这种复杂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着石块沿着桥梁中线抛下,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创造了“筏形基础”,使船尖形的桥墩分开水势,减少了浪潮的冲击力。当时没有起重设备,他们又利用海水的浮力,发明了“悬机浮运”,就是采用“浮运架梁法”, 借助潮涨船高,利用海潮涨落的高低位置,把一块块重达数千斤的大石板,轻轻托举起来铺在桥墩之间,并架设桥面的大长石板,这种建桥方法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
洛阳桥的桥墩形式也别具一格。桥墩全部采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拍打冲击。有一天,蔡襄发现洛阳江中每一块礁石中,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牡蛎丛,心想要是能采用“种蛎固基”的方法,使牡蛎繁生把桥基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就可以解决石头桥墩分离不粘的大难题了!
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它仿佛打上无数钢钉,使雄峙江上的石桥更加坚不可摧。这是世界上最早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至今,我们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洛阳桥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宝贵经验。著名的泉州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五里桥等,都是仿造洛阳桥而建造起来的。它成了中国造桥史上的一座闪耀的里程碑而千古传诵。
“洛阳桥”按名字理解应该是在河南省洛阳,为何取名“洛阳桥”?据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造成大量中原人南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带来了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洛阳,即取名为洛阳,以寄托思念中原故乡之意。
洛阳桥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900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长360丈、宽1.5丈,在全国堪称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泉州人民的骄傲。
蔡襄书写了《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碑文简洁,记述了建桥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郡民欢乐情况。碑文曰: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功。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庐锡、王寔、许忠、浮图义陂,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全文精简凝炼,抑扬铿锵,充分体现了蔡襄文风上要言不烦的特点。碑文分别刻在两块石碑上,每方碑高2.98米,宽1.64米,厚0.30米,碑字六行,除一行10字外,其余均为13字,每字1.5×1.8公寸。
蔡襄碑文书法极其精湛。作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此碑文是他的杰出之作。其书法端重遒劲,刻工精细传神。《皇宋书录》说:“蔡公万安桥记,大字刻石最佳。”南宋周必大说:“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第一。洛阳桥上皆入书法冠冕也。”明代王世贞说:“万安桥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
“洛阳潮声”是泉州的十景之一。游客伫立桥上,在松荫下看“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
洛阳桥建成后,人们称它有“三绝”:一是工程艰巨浩大;二是《万安桥记》记文名扬天下;三是碑石书法、碑字艺术精湛遒丽,“与桥争胜”。
洛阳桥已经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最靓丽的风景线。(吴培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