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勇敢地离开交友舒适区
我有个学生,读了《论语》之后非常推崇孔子的交友之道,但也有疑惑,比如“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他对此表示不解:孔子不该这么势利呀!
众所周知,孔子有教无类,学生中有贵族,有商人,有平民子弟,甚至还有罪犯、江洋大盗,但孔子不会看人下菜,只要诚心来学,无不加以教诲。“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他和学生平等相处,名为师徒,实为朋友,如颜回、子路、子贡、子张,就被称为“孔子四友”。
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朋友,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求学路上,师友之间的切磋与探讨必不可少,学问要想长进,最快的方法就是“求贤师以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论语》开篇的那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道出了朋友相逢的喜悦之情。
亚里士多德说,友谊的类型有三种:利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德性的友爱。孔子看重的显然是德性的友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忽视世俗的友情。孔子重义,也重情,他与朋友的友谊经受了患难与共的考验。有的朋友没地方住,孔子就让他住在自己家里;有的朋友去世了没人收殓,孔子及时赶来,说:“让我来料理丧事吧。”
孔子结交新朋友,也不忘老朋友。他有一位举止乖张的老友名叫原壤,一把年纪了,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气得孔子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骂完还拿拐杖敲他的小腿。这位老朋友还有更出格的举动:母亲去世了,他居然站在棺材上唱歌。孔子在一旁助丧,见此情形,只好假装没看见。随从对孔子说:“此人如此无礼,他的事咱们就别管了吧!”孔子无奈地摇摇头,说:“老朋友终归是老朋友啊!”多年相交,孔子深知原壤的脾性,所以能谅解,能珍惜。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孔子的朋友,他交友也有原则:“道不同,不足与谋。”鲁国的阳货权势熏天,屡屡向孔子示好,孔子就不买他的账,还有一个叫孺悲的人想见孔子,孔子托词生病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琴瑟边唱边弹,有意让孺悲听到。这是孔子的“直道”,他不委屈自己,心中不满却又谈笑风生,是政客权术,他做不到,也不屑去做。
那么,人到底要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孔子给过建议,“益者三友”:正直、诚信、博闻多识。相反,谄媚逢迎、表里不一、花言巧语的“损者三友”不可交,如果交了这样的朋友,相当于被小人包围,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但实际上,很多人(尤其是位高权重者)容易被小人包围,因为小人了解人性的弱点,能巧妙地迎合人性的欲望。这个“小人”,就是“不如己者”,如果定力不够,很容易被他们拉拢腐蚀。所以孔子告诫说,要多和那些修养比自己好的人交往,才能责善辅仁、德能日进。
从个人成长来看,人也确实需要结交一些比自己高明的朋友,否则如何“见贤思齐”?孔子生前对子夏和子贡有个判断:“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则会退步。”为什么呢?子夏喜欢跟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修养将日渐提高,子贡喜欢跟才智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享受被人吹捧的感觉,所以他的学问涵养将止步不前乃至后退。
人通常的心理,是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因为那样比较没有压力,而面对优秀的人,多少会有些自卑。孔子明白这种心理,所以他勉励学生,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到贤人的手下工作,都要和仁者多交朋友。不登高山,不知天空的高远,不临深渊,不知大地的博厚,不见高人,不知学问的广大。在孔子的师友圈里,有神秘莫测的哲学家老子,有修身有成的贤大夫蘧伯玉,有一流的音乐家师襄……正是向这些高人虚心求教,才造就了集大成者孔子。
“无友不如己者”,不是教人势利,而是提醒年轻人勇敢地离开交友舒适区,以一颗真诚的心去结交更优秀、更有智慧的人,突破原有认知,迈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生境界。
不过,无论高人还是贵人,都不会凭空出现,需要机缘,更需要准备。“德不孤,必有邻”,当你准备好了,高人和贵人自然会适时出现,当你准备好了,给你好东西,你才能识货,才能稳稳接住。
王语行:
本名王峰,文学博士、重庆大学副教授。致力于国学教育与传播,出版《吴芳吉年谱》《闲情与遐思》《绝妙好诗二百首》,整理注疏《孟子大义》《李延平集》,撰有《人如乱世》《花镜两相悦:中国文化散记》等作品。
2021年/第15期∣2021/0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