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世间万般劫难,心明可消万千,常人要有这4个准备

人这一辈子都在修行的道路之上。可以说,人活一世,就是修行一世。

很多人就会疑惑,要怎样来修行呢?是否要像和尚一般,每天都敲钟念佛呢?

其实,这人生的每一处,都是修行的圣地。而我们,只需要把心修好,自然就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样的目标,可以说是众多人的心中所想。可是,大多人连“修心”都做不好,又何谈实现这样的目标呢?

明朝的王守仁,他在早年的时候,就特别迷信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在他看来,这是修行的不二法门。

可是,当王阳明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之后,就突然病倒了,而且越格越是糊涂。

在病床上,他有些想明白了,那就是人之修行,肯定要从修心开始。要是内心都没有修好,又何谈“兼济天下”呢?

于是乎,他便提出了“心即是理”的观点。内心,就是一个人的根源,也是智慧留存的地方。只要把心修到极致,一切问都能够迎刃而解。

所谓“世有千般苦难,心明可消万千。”人要想过得好,成为修心的强者,就得有这4个基础。

01.人心不可“傲”

《传习录》中有言:“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作为下属,如果你对上司过分高傲,那么上司就会针对你,把你当成是有威胁的人,从而给你坐冷板凳。

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如果你对家人过分高傲,那么你的亲人就会离你而去,和你的距离会渐行渐远。

而面对自己的梦想目标时,如果你过分高傲,那么你将一无所得,甚至到最后,还会前功尽弃,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谓“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

傲气,终究是毁灭人的根本。而一个人的修心,或者说一个人的修身养性,这是需要平心静气的。

要是他总是跨不过“傲气”这一关,那他终究不可能得道,活出自我。

02.选择好自己的“位置”

《传习录》中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

在这个社会上,大多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人只要在那个位置上好好地发挥自己的光热,那么这个人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因为社会就是一个大的金字塔,你能去到哪个位置,那是有迹可循的。

如果你擅长科学,那么你就去研究;如果你擅长把握商机,那么你就去成为一个商人;如果你有济世救人的心愿,那就去成为一个医生。

只要人能够在这些位置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相信这个人的未来,将会是不可限量的。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有一颗发光发热的心,那么这个人,将会拨开迷雾,迎接属于他的阳光。

03.要有“通透”之心境

《传习录》中有言:“常快活便是功夫。”

快活,可以说是一个人毕生的追求。这个词,虽然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可却能完全领会其意思,甚至能做到的人,其实很少。

因为快活的本质,并非是让自己高兴那么简单,而是要让自己的心变得“通透”起来。

为何当初王阳明被贬到龙场这个荒野之地后,还能够“悟道”,甚至他没有生过大病呢?

那就跟王阳明他自身“通透”的心境有关了。

在他看来,如果人能够从内心中保持一种自由感,坦然感,那人无论身处在何种环境中,都是能够活出自我的。

可如果人每天都忧愁不堪,杞人忧天,那么这个人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大病缠身,越活越是悲哀。

要知道,外在的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可我们却能够改变内在的环境,坚守我们的心意。

04.做人不能“刻意”

《传习录》中有言:“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

一个人,要是他刻意地求取身心的宁静,那么这个人最终所得到的,往往就不是安静了,而是内心的暴躁。

这世间本就是分“阴阳”的。能够坚守“阴阳”平衡,那自然就是好事。

可要是阴阳被打破了,那么这世间的一切,包括人的自身,都会处于失衡的状态。

对于修行之人来说,要想悟道,要想更好地修养自己的心意,就该做到“不计成败,不计得失”,从而“安然自若,坦然处事”。

人过分刻意的行为,就是人选择以自身的力量去挑战自然的规则,去打破阴阳的平衡。如此,就只能是“适得其反”。

做人不能刻意,哪怕你已然胜券在握了,都得平心静意。因为还没有到最后,谁都不知道鹿死谁手。

做人不能刻意,哪怕你已然兵败如山倒,都得镇静自若。因为暂时的失误不能说明什么。人要有东山再起的意志和决心。

一个懂得修心的人,一个懂得处世的人,他们绝对是顺其自然,而且通悟大道的。

正如《传习录》中所言:“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

这世上能够迷惑自己的,只有你的心。这世上能够打乱你生活轨迹的,也就只有你的心。

文/舒山有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