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离不开的注水时代

这是仙人JUMP的第351篇原创

1

2018年1月,胡建省的一名95后男青年蔡坤苗开发了一款叫做星援的App。

这款星援软件,可以帮爱豆应援,粉丝们可以一次性批量登录多个微博小号,来为偶像做应援。

巅峰时,有17余万个微博“大号”用户在使用了这款星软件,而这17余万用户大约绑定了3000余万个微博“小号”。

17万用户,绑定了3000万。杠杆比例是1:176。

叶问的有句名言。

我要打10个。

而粉丝人均可以打个17.6个叶问。

这才是真正的功夫之王,建议入选复仇者联盟。

命运的蝴蝶疯狂地煽动着翅膀。

五个月后,另一名95后男青年蔡徐坤的单条微博转发数超过了一个亿。一个坤坤的动作导致了另一个坤坤创造了历史奇迹。

为了帮大家区分这两名坤坤,我把第一个坤坤称为码农坤,第二个坤坤称为艺人坤。

艺人坤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每10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愿意为他转发微博。

真正的顶流,就是如此顶。

以下事实毋庸置疑毫无疑问无可辩驳:当年国人打开手机就为了干两件事,去拼多多里帮亲友砍一刀,和去微博里转发艺人坤的微博。

一刀工厂拼多多,国民偶像蔡徐坤。

2

数据注水始于中国式造星生态的变化。

中国式造星大致走过两个阶段,集中式流量时代分布式流量时代

不要被这两个大词吓住,你要知道互联网就是喜欢造词。

集中式流量是指,艺人的展示窗口很少,以电视台和唱片公司为主,供给集中,消费也集中,居民每天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听收音机,管道单一,艺人少,但全民认知度高。

哪怕是草根艺人,也都是大街小巷耳熟能详的,例如统治发廊曲库的三巨头刀郎、庞龙、杨臣刚。

这个阶段的艺人大多有能够获得全民认知的作品。

有朋友说不对,还有电影院。

嗨,那个时候票房才多少啊。即使商业电影开始繁荣的整个2008年,票房收入也只有43亿,今年《李焕英》一部片子就超过了。

改变来自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无时无刻都可以上网的移动互联网重塑了造星生态。

从“集中式流量时代”进化为“分布式流量时代”,流量开始去中心化、分散化。

各种展示窗口和成名路径让流量分散,萝卜青菜大家各取所爱。你的爱豆我不认识、我的偶像你也陌生。

居民手里的钱也变多了,有了供养爱豆的经济基础。消费分散、粉丝有充足购买力的时候,当艺人的门槛就降低了,而且是越来越低。从天台到地下室,直线下降,参差不齐。

千人千面,艺人不需要讨所有人欢心,只要赌万千人群中总有几个看对眼的就可以了。

你演技糟糕面瘫无表情,不要慌,粉丝爱的是你毫不起波澜的容颜。你一无所长别担心,有的粉丝觉得平庸也好可爱。

你不勤奋不努力没有关系,有的粉丝就好佛系这一口,不争不抢惹人爱。

你长得不够刺激没有问题,垂涎这种没有冒犯力外形的粉丝多了去了。

不管你怎么诡异,总有一款粉丝适合你。

于是事情也开始诡异了起来。

最开始的时候是不需要作品,但至少需要一张好脸蛋以及舞技牛X、唱歌好听。

再后来,就不需要任何特长了,脸蛋好身材好就可以了。

再再后来,就连颜值也不需要了。

粉丝太多,偶像都不够用了。

不需要作品,只需要粉丝。粉丝去哪里找?微博。

微博从2013年起就成为了公共议题的广场、娱乐圈的吃瓜圣地、大众的快乐源泉。

明星和艺人在这片瓜地活跃。抄别人的段子展示自己的幽默,抄QQ空间里的男默女泪展示自己有文化。

靠发神经来维持热度,靠自曝自黑来获取人气。

要和粉丝们频繁互动,让粉丝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趣的灵魂。

群众围观明星,明星猎取流量。

大家闪闪发亮。

对于艺人来说,微博是一个基础设施,一个吸纳粉丝的工具,一个可以把散落四处的原子化粉丝力量组成有战斗力的后援团的社区。

成功者携海量粉丝到综艺、影视剧进行再次拓圈,一层层地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曝光率。黑红也是红,有了流量才有饭吃。

粉丝≈流量≈影响力≈粉丝购买力≈商业资源。

没作品有流量的艺人档期满满,没流量有作品的艺人还在租房。

于是流量就被量化为更为直观的粉丝数量、转发数量、评论数量和点赞数量。

于是囚徒困境诞生,数据成了唯一的变量。

大家都很聪明。

艺人A发现了微博数据的作用,买粉刷量注水,没有作品的她通过营销上了热搜,并很快用这种热搜带来的杠杆效应打败了同类型的另一名艺人B。

艺人B发现本来属于自己的工作机会被A抢了,也开始了效仿。

劣币逐出了一部分良币,剩下的良币选择主动成为劣币。

久而久之,百万粉丝已经不能证明艺人的受欢迎值了,千万粉丝也并不能证明热度。还得加量,“老板,把这个号的粉丝刷到一亿的数。”

各种魔幻故事频生,一个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大V发条微博,评论数仅仅几条。

做戏做全套,转发、评论也跟上。

军备竞赛开始,冲冲冲。

美苏军备竞赛养活了大量军火商,微博军备竞赛养活了刷量的数字营销公司。

艺人不遗余力,粉丝不敢懈怠。打榜能让偶像出道,做超话可让爱豆恰饭。

粉丝成为了这场军备竞赛的冲锋队员。粉丝自己本身也是数据的一部分,但为了帮爱豆恰饭,还要奋力刷数据。

数据生产数据,可谓当代唯一真永动机。

生产队的驴都甘拜下风。

选秀越来越多,新的爱豆一茬接一茬冒出,粉丝也会移情别恋,分走了原有爱豆的热度。忠诚的粉丝为了维持原有的热度,也会加大马力去持续维持高热度的表象。

原先只是在爱豆出道时打打榜,现在需要的是日常注水。停止注水的那一刻就是金主爸爸撤资的时刻,想到这些冷酷资本家的可恶嘴脸,数据女工们刷起量来更起劲了。

艺人吃到了饭,刷量公司赚的盆满钵溢,平台收获了虚假的繁荣,甲方也收获了虚荣。

四赢局面。

奇怪,找来找去就是不知道谁输。

赢麻了。

3

甲方投放广告,要看曝光度和放大效应。

触达越多的潜在客户,这广告就砸得越值。

曝光度=用户数量*用户时长。

媒体不如社区。

媒体的信息是单向流动的、是中心化的。

在微博上,明星艺人在内的各路大V负责生产内容,吃瓜群众负责“刷”微博。

微博只是用来“刷”的,大多数用户充当一个“阅读”、“倾听”、“围观”的角色。

非僵尸,沉睡,大多数时刻潜水,点点赞、留个言,不主动发微博。这就是微博三亿用户绝大多数的画像。

真人假人其实都这样,甚至假人比真人还要像样。

优质内容是要持续供给的,当平台内容越来越被娱乐化、同质化和被营销号充斥时,用户消失。

还愿意来的用户也会减少刷的次数,毕竟几分钟就能把好几天的动态都看完。

这对于靠着广告为生的平台是致命的。

你不来了,我卖啥?

粉丝经济最内核的词是“攀比”。

不同粉圈之间要进行日常battle,超过“对家”,花钱打榜,送花,直接给微博送钱。

攀比心是一个发动机和永动机,同时增长了广告库存和提高广告报价。

只要攀比心一直存在,平台就可以见缝插针地增加广告位。

大家耳熟能详的“买热搜”就是这么一个利用攀比心的产品。

热搜标价,是把'现'变流量。

其他平台还在流量变现,牛逼的平台已经进化为流量变现和'现'变流量同时进行的阶段。

可逆,能量守恒,微博才是互联网终极形态。

赋能,赋能你懂吗?

只要攀比心一直存在,数据就可以节节升高。

对于投放广告的甲方(品牌方)而言,平台才有价值。

攀比,是品牌存在的基础内核,否则始祖鸟和爱马仕的帆布包为啥贵得离谱。

始祖鸟被收购的那天,我看着一柜子的始祖鸟欲哭无泪。

消费主义把我干的很美。

于是,便是纵容。

数据工人们连夜加班、殚精竭虑、用时间和金钱为平台贡献热闹,这种消费意愿本身就是甲方所看重的。

大家利益是趋同的。

“一粉顶十黑”,你们都理解错了,是人家一个粉丝对广告主贡献的收入要比你们十个黑子强。

假就假吧,继续投放。

凡此种种,越是繁荣,越是热闹,平台就越赚钱。

平台没有去造假,平台也不需要造假,平台只需要选择性打假即可。

大水不会冲龙王庙,它只会给龙王庙带来香火和游客。

4

水患不是哪个平台,而是每个平台。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航海时代。区别只是一些地方水浅,一些地方水深。

只要数据能代表流量和曝光率这个大前提不变,而曝光率又能带来金钱时,就必然会有金钱反过来来影响数据。

不要觉得这东西奇怪,电商买流量不也是一样的逻辑么?

真正奇怪的是报价。

不是高,而是低。

让一场直播在一小时内新增2万观看量、15万个点赞和15个真人互动,只需要53元。

观看刷,成交也可以刷,甲方在直播电商上被公开处刑惨了。

小刷刷数据,大刷刷模式。

完美日记和泡泡玛特上市后,新消费得到了风险投资的热捧,虽然我觉得挺傻逼的,但人家能搞到钱就是牛逼。

在这个超级大风口,一小撮新消费品公司成立刚刚半年,就被估值几十亿,人是铁,牛是钢,一顿不吹饿得慌。

但实际上,现在很多消费品品牌在电商上的销售数据有七八成都是自己刷出来的。

这里的刷不是造假,造假太low了还有隐患,而是学瑞幸买一赔二。

大家的创业逻辑根本不是赚钱,而是熬死对手,自己融更多的钱,然后去二级市场割韭菜。

你能说这是刷吗?不能,数据都是真的,人都是真的。

你能说这不是刷吗?也不能,毕竟这是人为造出来的虚假繁荣。

大家比的不是上限,而是下限。

创业者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但平台方也不当人。

灌水能够为平台直接贡献广告收入和佣金,何乐而不为?

投资人也在里面添油加醋,反正出手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好不容易发现了这个吹泡泡游戏的存在,反而要加大鼓吹力度,让创业者加入这个内卷游戏。

新国货时代、新潮牌时代来了,快点抓住风口,赶上浪潮,快上车,马上发车了,再不上车就错过时代了。

撮合融资的财务顾问(FA)更是没有动力去”脱水“。

未上市公司的估值以营收为锚,营收越多,估值越高;

估值越高,抽佣就越高。

交易结束,奖金、升职、明星案例在手。路易十五说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不好意思,我不同意,活着也不怕洪水滔天。怎么大浪越狠心越荡,怎么洪水越大心越勇。

要抓住“一浪一浪的风口”,我之前以为重点词在“风口”,现在恍然大悟。

其实重点是那个“浪”字的偏旁。

谜底竟在谜面上。

5

没有人喜欢不漂亮的数据。

因为大家都有好处。

你以为甲方被骗了?但为这些虚假数据付费的广告主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

数据好看,负责投放的人也有面子。

你看这数据,又大又圆,又大又能圆得上,很多明星投放的回扣也好香,一口饭吃出两种模样。

至于自己家公司到底花了多少冤枉钱,不在乎。

甚至有品牌敢在总部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指定代言。

反正资本家的事情,管我啥事儿。

创业公司数据注水,同样是个众人清醒没有人醉的接盘游戏。

风投机构(VC)的投资经理往往需要跟投项目,需要出真金白银,本来要比交易撮合方更为谨慎。

但风口来了,大家好像都在刷刷刷,没有注水的数据不漂亮,合伙人看不上,看不上就没有业绩,没有业绩还怎么混成大佬。

行吧,梭哈了。

风投风投,有风才投。

无风不起浪,有浪必有水。

下一轮入场的投资经理可能也发现了刷量的问题,跟着赌吧,已经是明星公司了,总会有接盘侠。那个谁谁谁都投了,怕啥。接着奏乐接着舞。

一轮接一轮,从天使骗到A轮,从A轮骗到F轮,从F轮骗到IPO,从IPO再骗到孙正义。

这个时候就无所谓了,散户的钱不是钱,套现离场。韭菜割不尽,春风吹又生。

击鼓传花,接盘游戏,只要传到自己手里的时候鼓声不停就行。

于是大家开始丢手绢,玩儿跑得快。

蔡经理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的一天是从早上跑步开始,我直呼内行。

这才是抓住了本质。

你要说了,大家骗来骗去有意思吗?

那可太有意思了。

别以为这些人傻,他们傻就没有聪明人了。

你以为自欺欺人,其实大家心里都门清。在虚假的繁荣生态里,拥抱泡沫才是聪明人做的事情。

大家的问题从来不是傻,而是一个比一个聪明,问题是太聪明。

人人都是机灵鬼。

于是这个世界就真有了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