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文明——西非文明1
1、 诺克文化
诺克文化,尼日利亚中部乔斯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石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的文化,20世纪30年代初因在乔斯城西南的诺克村首先发现而得名。
诺克文化 Nok culture 它分布在今尼日尔河中游和贝努埃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在当地发现了许多石器和铁器。这些铁器代表着撒哈拉以南非洲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铁器时代文化。它的繁盛时期约在公元前 500~公元200 年,其代表遗物是许多精制的人和动物的赤陶雕塑,特别是一些诺克祭祀小像和人头像,后者的大小往往与真人相近,说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达很高水平。
一般认为诺克人是今尼日利亚中部某些居民的直系祖先。当时他们以务农为主,也饲养牲畜,已懂得炼铁,喜好项圈、手镯、锡或石英的珠子等饰物。后来伊费和贝宁的雕塑艺术,据传渊源于诺克文化。
诺克文明存在于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它是西非铁器文明的代表,因其文化遗址位于尼日利亚境内的一个小村庄而得名,类似于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在这里,有13座炼铁炉的旧迹,一些铁器也是公元前500-公元前300年这段时间制作的。公元前3-公元前2世纪,诺克文明一派繁荣景象,发展稳定。诺克文明除了铁器以外,一些人物陶像和动物雕塑也是其文化的主要表征。这些人物雕像具有非洲黑人的特色,并配有各种饰品,虽然粗糙,但颇具神采。它们都是用泥土制作、焙烧而成,而且恰到好处。
2、萨奥文化
萨奥人系乍得湖沿岸原住民的后代。由于乍得湖流域自然条件的恶化,原住民逐渐放弃了世代居住乍得湖内分散而孤立的沙丘,开始在岸边聚居生活,安营扎寨以抵御自然灾害。萨奥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陶、粘土、纺织等技术,创造了灿烂的“萨奥文化”,被后世称为乍得文化的摇篮。
1936年由法国人发现的萨奥文化遗址,确定是公元前425至1700年这段时间的遗存。与伊费、诺克文明不同,萨奥文明以陶土制品为主。萨奥的人像雕刻,虚化了额部,对嘴、眼等处予以极大的夸张,同时,把动物与人结合起来,统一和谐,使之融为一体。
3、伊费文化
伊费是尼西南部的一个城镇,也是宗教中心。历史上这里曾是强大的伊费土邦所在地。1938-1939年,在伊费出土大量铜制品和陶器。其中大多数是公元8至18世纪的产品。其中以8世纪的制品最为生动,再现出铜雕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伊费出土的工艺品做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可以说是黑非洲绝无仅有的艺术佳品,在世界上也属优秀作品之列。经过考古学家测定,证明伊费文物已有1000-2000年的历史。伊费文化有力地粉碎了殖民主义者所散布的“非洲文化系西方人带来”的谬论。
伊费王国曾经是一个国力强盛闻名世界的富裕的西非城邦国家(今尼日利亚南部)。它在公元前12世纪至15世纪十分繁荣。它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宗教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对于当地以及遥远的贸易网所达之地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伊费王国的艺术家们发展出一种自然主义风格的雕塑传统,他们的石雕、陶雕、青铜雕和铜雕创造出一种与当时西非各国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铸造融合技术的发展促成这些艺术品获得了永恒的美丽。
人物雕塑形象包括年轻人与老人,健康的人与病态的人,痛苦的人和平静的人,这些人物雕塑形象描绘出了当时伊费王国的社会风貌。
伊费美术,11~15 世纪非洲尼日利亚伊费及其附近地区的美术。其成就主要表现在雕刻方面,赤陶头像、青铜头像和青铜器皿是为宗教祭祀仪式创作的,是著名的尼日利亚雕刻艺术品。
伊费国王青铜头像为13世纪尼日利亚艺术极盛时期的代表作。面部的优美线条、刺花刻纹和布满串珠的王冠塑造得极为精致 ,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1957年出土的伊费赤陶头像,亦为同期作品,用写实手法完美地表达出人物的性格神态,反映出对生活的直接观察。伊费雕刻不仅反映出社会的理想,而且反映出美学的理想,标志着非洲艺术发展到重要阶段,当时创作技巧十分高超,掌握失蜡法的铸造术,采用铜锌合金。这种方法的出现促进了雕刻艺术的迅速发展,并显示出它的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感染力。
4、贝宁文化
贝宁王国(Kingdom of Benin) 。非洲西部古国。位于今尼日利亚境内尼日尔河三角洲以西的森林地带。
贝宁王国以制作精美的牙雕、木刻以及铜和赤陶的雕塑等艺术品闻名,世称贝宁文化。
1897年英国军队攻占贝宁城后,奥巴王宫珍藏的艺术品被劫掠一空,大量的贝宁艺术品流落海外。
14世纪前由来自伊费城的约鲁巴人建立。首都贝宁城。
16~17世纪全盛时期势力范围西起拉各斯,东抵尼日尔河三角洲。
最著名的国王是埃瓦雷王(约1440~1480在位)和他的儿子奥佐卢阿(约1480~1504在位)。
葡萄牙人于15世纪末来到贝宁城,此后贝宁城曾是欧洲商人同非洲内陆之间的重要贸易中心,17世纪末叶以后,随着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发展,贸易中心移到几内亚海岸,贝宁王国遂趋没落。
1897年被英国占领,后被并入英属尼日利亚。
贝宁王国是中世纪的一个非洲人王国,著名的非洲古老文化之一的贝宁文化便产生在这里。代表贝宁文化的青铜雕刻造型完美,栩栩如生。从公元13世纪起,贝宁的青铜雕刻变成了一种宫廷艺术,当时的作品开始出现在贝宁城的宫廷梁柱上,有小雕像、人头雕像和浮雕等,以后逐渐用来装饰宫殿大厅和回廊。贝宁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人认为可以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青铜艺术品相媲美。贝宁文化的杰出代表除青铜雕刻外,还有象牙雕刻、木雕等。贝宁城还以传统的铜器制造业而闻名,其原因是公元15世纪同欧洲的贸易往来频繁,不断从欧洲进口金属。1897年,英国殖民者入侵这里,城市遭到很大破坏。
5、加纳帝国
加纳帝国,或称加纳王国,非洲一古代黑人王国,中心约在尼日河中上游地区。是西元300年前后古加纳王国在塞内加尔河至尼日河上游之间建立。1076年,穆拉比特王国终于攻陷加纳的首都昆比,逼迫当地人民改信伊斯兰教。此后加纳帝国开始衰微,最后被马里帝国并吞。
非洲西部古国。西苏丹索宁克人建立。公元七世纪时,传说已历经二十个王朝。首都加纳城。八世纪末,版图包括西非尼日尔河上游和塞内加尔河流域。盛产黄金。因西非对北非的贸易兴盛而繁荣。阿拉伯商人运来盐、织物、杂货、贝壳(加纳用作货币),换去黄金、奴隶、象牙。商道附近兴起瓦格拉、迭内、廷巴克图和加奥等城市。
根据口头传说,早期的加纳国王是来自北方撒哈拉地区的游牧民族的首领。主要居民是曼丁戈族的索宁克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9世纪30年代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尔·法扎里的著作。阿尔·法扎里称之为“黄金之国”。11世纪的阿拉伯作家阿尔·巴克希的记载较为具体。他写道:加纳首都由两城组成。一城由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居住,内有12座清真寺。城内有专职的伊斯兰教长、法学家和学者等。他们不从事农牧业生产。另一城有国王居住,其中有一系列园顶房屋,周围有城墙,城外有丛林,外人不得擅入。两城之间相距约10公里,其间民房连绵不断。加纳王国的军队约有20万人,其中有4万名弓箭手,还有一些骑兵。
西元7世纪后,伊斯兰教的势力扩张至北非,而加纳一直独立于伊斯兰世界之外,并进入了版图最为辽阔的时期。西元11世纪,摩洛哥地区伊斯兰化的穆拉比特王朝兴起,于1062年侵略加纳,被击退;不过到了1076年,穆拉比特王国终于攻陷加纳的首都昆比(昆比是否为加纳帝国首都尚有争议),逼迫当地人民改信伊斯兰教。不久恢复独立。此后,分裂为若干小国,国势日衰。
1204年,马里王国代之而兴。“加纳”一词原为该国统治者的称号,后传为国名。一般认为兴起时间在公元3-4世纪,全盛时期约在8-11世纪,
1240年为马里帝国所吞并。统治地域大体在尼日尔河北岸和塞内加尔河上游。相当于今马里共和国、塞内加尔共和国及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