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李傕篇(中)
汉末群雄系列之李傕(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李傕重大事件之五——贾诩献策,进军长安
在许多朋友的印象中,董卓死后,如果不是贾诩为图自保而献计攻取长安,李傕、郭汜就将各自逃命而去,凉州军将就此瓦解。真的是这样吗?
《三国志·贾诩传》载: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
依照贾诩本传的说法,这些久经沙场、野蛮残暴的凉州悍将们,竟然纷纷要解散部队逃回家。笔者以为,此处实有为传主贾诩溢美之嫌。贾诩对李傕、郭汜等人的重要影响确实存在,说是贾诩导致李傕、郭汜进军长安也是实情,但要说李郭等人打算放弃部队逃跑,实在太过夸张。
由于李傕、郭汜是典型的历史负面人物,所以史书中有意无意对其贬低在所难免。作为凉州将领中最能打的人,李傕这帮人断无可能放弃数万部队只身逃跑,牛辅这种草包并不多见。而且,笔者也找到了相关史料佐证。
《三国志·董卓传》载:既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衆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余万。
《九州春秋》载:傕等在陕,皆恐怖,急拥兵自守。
这里说得很清楚,长安朝廷里流出要杀光凉州人的传闻,李傕等人确实很惊恐,但也仅此而已。要知道拥兵数万在东汉末年实在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况且还是董卓军最精锐的部分,李傕怎么可能就此跑路?不知道怎么办的情况下,“拥兵自守”才是最恰当的行为。
牛辅还击败了李肃呢,李傕的军事能力当然更强,只是这些人只懂打仗,不懂政治。失去上级领导,朝廷又不肯赦免,这才不知所措。贾诩这时候的作用,就是点醒李傕:没有领导,你自己当领导啊!还是董卓留下的这帮人,再打回长安去,不是一样当家做主?
回过味来的李傕如梦初醒,立即起兵杀往长安。
作为诛杀董卓的主谋,王允掌权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与其他大臣们拉开距离,动辄扣上董卓余党的帽子进行惩罚,刚愎自用,不仅不听吕布等人的建议,而且自己也没有像样的施政措施。王允不仅让原本的支持者大失所望,更让已经归顺的董卓系人马心寒。
李傕为首的凉州兵反叛消息传到长安,王允起初没有放在眼里。董卓、牛辅都死了,主公下属的下属能掀起什么波澜?王允打算派两个使者去找李傕,打算以朝廷名义进行一番安抚,给他们安全保证,估计就可以使他们罢兵。
王允这样想倒是没错,李傕等人起兵就是因为害怕遭到清算,如果能够妥善安抚,把误会都讲清楚,澄清之前的种种谣言,那么成功招抚李傕的几率非常大。但王允实在太狂妄,大权在握整个人都飘飘然,把胡轸、杨定两人叫来,语带轻蔑、颐指气使地说:“李傕那帮鼠辈打算干什么?你们两个去问个明白,教育教育他们。”
《九州春秋》载: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修使东解释之,不假借以温颜,谓曰:“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于是二人往,实召兵而还。
胡轸、杨定是什么人,哪能受得了王允这般羞辱?这两人可是董卓集团核心级大人物,与关东联军对战时吕布都是胡轸的下级,杨定的地位也与胡轸相当。按照级别关系,胡轸、杨定可比李傕、郭汜高,所以王允派这两人去安抚是有道理的。可王允的态度太恶劣,明明是求人办事,却又把人羞辱一番,简直莫名其妙。
这二人“实召兵而还”,借着出城的机会把各自的部队集结起来,便又折返回长安。意图很明显,拥兵以图自保。
上文讲过,李傕、郭汜、张济这些人是牛辅部将,而樊稠是董卓部曲将,本身不在一个系统。李傕、郭汜、张济的大军继续进发过程中,逐渐遇到之前的董卓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合兵一处。于是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等到达长安城外已经聚众十多万。
李傕重大事件之六——入主长安,铲除王允
王允派胡轸、徐荣在新丰迎战李傕,结果徐荣战死,胡轸投降。曾经打败过孙坚的徐荣,死在了被评价用兵在孙坚之上的李傕手中。虽然董卓集团的将领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内讧不断,但这次胡轸、徐荣的不同结局仍然让人不禁有些联想。
胡轸刚刚讲过,身为凉州大族,投降王允却不被尊重,早已离心离德。而且胡轸与吕布也严重不合,与孙坚交手时正是因为与吕布之间的内部争斗使得军心不稳,导致大败,所以胡轸顺势倒向李傕很自然。至于徐荣,出身辽东的他在一众凉州将领中显得太扎眼。当徐荣打败孙坚后,长史刘艾在向董卓献策时竟然不提徐荣的名字,反称李傕能力在孙坚之上。这种诡异的言论证明董卓为首的凉州系并未把徐荣当做自己人。
《后汉书·董卓列传》:傕、汜等以王允、吕布杀董卓,故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军者男女数百人,皆诛杀也。
这段史料讲的是,李傕、郭汜因董卓死于吕布之手而迁怒于并州人,进而在军队内部进行大清洗,凡是出身并州之人,不论男女全部诛杀。可见凉州系对并州系的仇恨之深,徐荣既然不是凉州人,又已经投降王允、吕布,李傕很有可能将其视作并州一派来对待。
至于胡轸是否在战斗中给徐荣背后下黑手,实在不得而知,笔者认为可能性很大。
由于王允执政不得人心,加之长安城内尚有不少董卓余部,不到十天李傕就攻入城内。吕布逃走,王允及其城内宗族尽皆处死。仅仅两个月,朝廷再度回到凉州军阀的掌控中,而且这次比起董卓时期,还要混乱百倍。
《三国志·董卓传》载: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
《后汉书·孝献帝纪》载:六月戊午,陷长安城,太常种拂、太仆鲁旭、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并战殁,吏民死者万馀人。
李傕为首的凉州军破坏力极大,城中官员百姓大量无辜惨死,野蛮的士卒毫无约束地进行洗劫,整个长安变成了人间地狱。
王允
凉州军再度入主长安,对董卓自然要重新定义评价一番。作为原董卓部将,既然要干掉王允及其支持者,那只能打出为董太师平反昭雪的旗号。这个旗号最能团结凉州众将,至于其他人,李傕、郭汜他们管不了那么多,也没能力去管。
李傕等人把董卓的棺木安葬于郿县,以示对旧主平反昭雪,并表明他们是董卓势力的继承者。
初平三年(192)九月,汉献帝封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为镇东将军、平阳侯。
由此开始了凉州军阀“四巨头”时代,其中只有李傕拥有开府的权力,也就是可以开设个人的官署,自行招募属官。但郭汜、樊稠也是兵强马壮的实力派,所以分列二、三位,与李傕共掌朝政。至于力量最弱的张济,则没能分到中央权力,而是出屯弘农拱卫京师。
从这里可以看出,四巨头中樊稠与另外三人出身不同,而张济又被外派,这明显是各方权力斗争妥协的结果。细分起来,李傕、郭汜、张济可算一系,樊稠、李蒙、王方可算另一系。李傕系显然要强于樊稠系,但也不具备绝对优势,这就为后来的各方内讧埋下伏笔。
贾诩
李傕重大事件之七——蛮夫专权,百姓涂炭
李傕入主长安后,为争取各地诸侯支持,避免关东诸侯再次进攻,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初平三年(192)七月,李傕任命马日磾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太仆赵岐持节出使关东各地,以向各地诸侯示好。马日磾来到寿春,拜袁术左将军,封阳翟侯。
十月,李傕封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成武侯,假节。荆州与关中相近,李傕此举意图拉拢刘表为外援。
同年,韩遂、马腾亲自来到长安拜见李傕。李傕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回到凉州驻军;任命马腾为征西将军,驻扎于郿县。
李傕这一系列外交组合拳打得有声有色,加之关东诸侯各自为战,一时间外部环境比较平稳。
不过,李傕终究只是一介武夫,丝毫没有治国理政的概念。赏罚全凭心情,视国家法规于无物。纵然贾诩千方百计向引他走正道,苦口婆心规劝,但李傕也不是什么都听。时间长了,双方心中也有隔阂,李傕知道贾诩这个大恩人非常聪明,有的话自己听不懂也不爱听,于是敬而远之。
连董卓手下都没有几个真心实意辅佐的士人,李傕这种既没出身又没文化的莽夫,更加没有大臣愿意相助。缺少智力支持的李傕只能把兵权抓得更紧以获取安全感,想获得将士的支持,那就要让他们开心。怎么做呢?烧杀抢掠而已。
刀尖舔血的士兵,过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日子,尤其生长在凉州边地深受胡人风俗影响,更不用说军队里本来就有大批胡人,使得凉州兵比关东各地士兵野蛮许多。搞生产建设,安安稳稳地种地养马这种事他们才不会做,关中三辅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放着不抢白不抢。
《三国志·董卓传》载: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
百姓已经不能用苦不堪言来形容,而是死的死,逃的逃,根本没有百姓了。很多人逃往益州、荆州、扬州,最惨的是逃到徐州的难民,刚逃脱李傕的魔爪,马上又被曹操屠戮。
不仅普通百姓,就连皇宫也不能幸免。因为当年董卓强行迁都过程极为混乱,导致许多皇宫侍从缺少衣物。汉献帝打算从国库拨一点布来做衣服,李傕直接拒绝:“宫中那些人,明明身上有衣服,干什么还给他们做?”宫廷人员生活还算过得去,不做也罢。
汉献帝又想卖掉一些马来跟国库换布,赠给缺少衣服的官员跟城中百姓过冬,李傕又说:“国库里的布太少,不够给他们分的。”然后干脆把布都运到自己的军营里。贾诩实在看不下去,劝道:“此上意,不可拒”,李傕也没有听,就是不肯把布料分给汉献帝。
刚吏虎穴,又入狼窝的汉献帝
一朝大权在握,再也不是听闻王允不肯赦免就战战兢兢不知所措的那个人,现在的李傕感觉良好,在内把持朝政,大小官员全凭自己喜好赏罚;对外结好刘表、韩遂、马腾等人,关中诸侯互相攻伐根本无力关注朝廷。连王允得到权力后都头脑发昏,本就没有政治头脑的李傕更加喜怒无常。在他掌控下的关中地区饿殍遍地,残破不堪。
这种统治势必不会长久,而凉州诸将的内讧也即将爆发。下一期,将继续为您讲述李傕及其同党之间矛盾的大爆发。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