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和左小青的神作,至今未被超越,剧中最精彩当属五台山论道

王志文和左小青的神作《天道》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五台山论道,五台山论道探讨佛理,字字珠玑,字字玄机,精彩绝伦。

丁元英为了给芮小丹写一个神话:帮贫穷的王庙村村民致富,丁元英意欲拿乐圣开刀,杀富济贫,但是为了心安,决定和韩楚风一起上五台山见高僧。这就是五台山论道的由来。

丁元英和韩楚风到五台山拜访大师,大师深居简出,不轻易会客,丁元英将5万元装进袋子里,递给小僧让其通报,过来一会小僧过来通报,说道:师傅回话非也。

丁元英在袋子里又塞了5万元,总共10万元,交给小僧,让其再次通报,过了一会小僧又原封不动拿回袋子说道:师傅回话非也非也,丁元英的10万元即是敲门砖又是试金石,大师的两句非也非也证明大师就是大师。

于是,丁元英写了一首词: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身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鼓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这首词递上去以后,原本闭门不见的玄智大师邀请丁元英进来,这才成就了《天道》中最精彩的“五台山论道”。

这个五台山论道由于各种原因,做了删减,这样让原本经典的一幕大打折扣,为此我特意翻看了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把原文最精彩的五台山论道附上。

针对丁元英写的词,智玄大师向丁元英提了两个问题。

智玄大师:敢问二位施主修得什么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呢。

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智玄大师:以施主的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也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承蒙大师开释,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地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与基督我进不得窄门,与佛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货色,大师已从这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这时,一个小僧人走进来恭敬地对智玄大师合十行礼,说:“师父,都准备好了。”说完转身退了出去。

智玄大师站起来说:“两位施主,请到茗香阁一叙。”

在茗香阁,丁元英把“神话”、“扶贫”的来龙去脉以及已经做的和将要做的向智玄大师简要讲了一遍,并且着重解释了主观上的“杀富济贫”和文化属性思考。这显然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也不是简单的扶贫,而是基于一种社会文化认识的自我作为。

智玄大师说:“施主已胜算在手,想必也应该计算到得手之后的情形,势必会招致有识之士的一片声讨、责骂。得救之道,岂能是杀富济贫?”

韩楚风随口一问:“那得救之道是什么?”

智玄大师说道:“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妙在以扶贫而命题。当有识之士骂你比强盗还坏的时候,责骂者,责即为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非仁人志士所为,也背不起这更大的骂名。故而,责必论道。”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是,何来讨个心安呢?”

丁元英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我知道人会骂我,我以为佛不会骂我,是晚辈以为,并非真不会挨骂。大师缘何为大师?我以为是代佛说话的觉者。”

智玄大师说:“贫僧乃学佛之人,断不可代佛说话,亦非大师。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说,百家争鸣。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大爱不爱。”

丁元英说道:“谢大师!”

智玄大师说:“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所以杀富济贫,不是得救之道,得救的天道在自己的心中,在于自己的修行。

我们处在变化的世界里,就有无尽的痛苦,痛苦的根源在于缺少修行。

如果你是一个公职人员,爱民如子,不贪图百姓一针一线,不假公济私,不贪念,你就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就是在修行;如果你是老师,你把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教他们正直善良,慈悲正义,而不是按照家长送礼的级别,你就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就是在修行。

《天道》上映15年,从来没有被超越,建议读一下《天道》的原著未删减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天道》把书中很多精彩的部分都删掉了。

《遥远的救世主》中还蕴藏着很多人穷尽一生都在追求的“大道”,书中对于儒、易、玄学,都有着独特的洞见,读完让人有种开悟的感觉,启发我们从更高的维度思考人生。

这本《遥远的救世主》为什么那么神奇?

这本书作者叫豆豆,她一生只写了三本书《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背叛》,分别对应了人生的三个阶段,让人看了都是有所感悟和惊醒,相传豆豆背后有高人指点,要不然一个高中毕业的女孩子,怎么能写出来这一套包含佛、道、禅、易、哲学作品呢?所以无论你在人生哪个阶段,豆豆的作品都值得一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