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与驻足的百年对话

街头影像主题月

第二期

游走与驻足的百年对话:约翰·汤姆逊与塞尔吉奥·拉莱

John Thomson

他不是第一个到中国的摄影家,

但他却是第一个最广泛拍摄和传播中国的西方摄影家。

也是第一个对中国早期摄影术进行珍贵记录的摄影家。

约翰·汤姆逊,1837年生于英国爱丁堡。在他出生两年之后,摄影术的始祖——银版照相法问世。起初,他只是一位光学和科学仪器制造商的学徒。不过他勤奋自学,1858年取得爱丁堡大学的化学学位后,开始了摄影。

晚清碎影:北京满族新娘

1862年,汤姆逊启程前往新加坡,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照相馆,成为一名专业人像摄影师。在此期间,他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随后汤姆逊到马来亚和苏门答腊拍摄了不少风光与人物照片。

晚清碎影:拇指被绞掉的窃贼

1866年汤姆逊逗留曼谷,并首次前往柬埔寨和印度等地拍摄。这些柬埔寨与暹罗题材的摄影作品使他成为了一名有颇声誉的旅游摄影师,1867年出版了《古老的柬埔寨》一书。他也因此被选为伦敦民族志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

晚清碎影:老妪

1868年,汤姆逊第二次来到亚洲,居住在繁华的英国香港。在皇后大道开设了一间摄影室,同年11月,与一位船长的女儿伊莎贝尔结婚。在这里,他学习了汉语和中国文化,并几次短暂前往广东。而汤姆逊最为重要的中国之旅始于1870年,为时两年。在这两年中,他从广东进入福建,然后游历了华东和华北,并到达了都城北京;然此后他又南下长江流域,其行程长达5000多英里。他此行所拍摄的作品在图像质量、内容的深刻性、广泛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晚清碎影:北京的更夫

汤姆逊绝对是一个沟通大师,他的作品涉及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有装模做样的清代文武官员,也有受人尊敬的文人;有富裕人家富态堂皇的成群妻妾,也有花船柳巷的娼妓;有穷街陋巷,也有宫廷内宅;有人工建设的奇观,也有壮阔的自然景色;等等。此行的目的是想把中华古国的奇伟景象及人民生活、地方物产、风土人情通过他的镜头做忠实的纪录,然后介绍给各国人民。为了拍摄这些照片,他克服了种种由于语言、思想等各方面的隔阂和障碍。

晚清碎影:屏风前的妇女

他用切身体会说道:“我在中国的感受是:中国人相当诚恳、好客。我相信任何一个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及能使对方理解的外国人,都会在这块土地上遇到类似的事情。”他所有的这些努力,都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来了解中国丰富而全面的视觉影像。

晚清碎影:大清官员董恂

1872年,汤姆逊在结束了中国之旅后回到英国,次年,出版了共计200多张照片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书影

1877年,他与作家阿道夫·史密斯(Adolphe Smith)合作,用一年的时间深入下层民众,考察了伦敦那些被遗弃的人们:潦倒的经纪人、流浪汉、卖花人、乞丐、消防员、擦鞋人等等,并出版了《伦敦的街头生活》(Street Life in London)一书,同时也奠定了他作为系统拍摄街头的第一人。

《伦敦的街头生活》

1921年,约翰·汤姆逊以83岁的高龄与世长辞。

《伦敦的街头生活》

在汤姆·约翰逊出生后的一百年,另一位传奇摄影师塞尔吉奥·拉莱,也来到了人世。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年轻的时候都曾去世界各地旅行:约翰逊在远东,拉莱则在中欧。此外,他们也都选择了在伦敦的街头,游走、拍摄,去记录着他们所看到的这座城市。

而拉莱拍摄的《伦敦》并没有约翰逊的幸运,反而是长期被湮没在摄影史的长河当中,直到1999年的时候,才从马格南的档案带中被意外发现。也正是因为《伦敦》,这位被遗忘的摄影师,进入到了我们的视野。

Sergio Larrain

他不是一位为人所熟知的摄影师,

但是他坚持以局外人的身份,

以打破常规的视角去记录伦敦。

作为马格南旗下最不为公众知晓的摄影师,他消失在摄影界已有40个年头,甚至连马格南自己都遗忘了这位摄影师的存在——2011 年7 月,当记者维罗尼卡·泰伦斯为一篇关于拉莱的报道收集材料时,她意外发现拉莱最有名气的马波桥(Mapocho)流浪儿系列照片被混杂在其他材料之中,随意放置在布满灰尘的档案袋里。《伦敦》(1958 年-1959 年)这一部作品,也是在1999 年才被阿涅·西赫从玛格南封存了40 年的档案袋里找出来。

塞尔吉奥·拉莱1931年出生在智利的圣地亚哥,从小学习音乐和造林术。18岁时一次偶然的欧洲与中东之旅,让他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在巴西的杂志社《0 Cruzeiro》做了几年摄影师之后,他像所有年轻人一样,兴致勃勃地奔赴艺术大都会纽约,并在当代美术馆谋得一职。

1958年,拉莱获得了英国领事馆的一笔奖学金,给了他8个月的学习机会周游英国的各大城市。1958年至1959年无疑是英国社会转型的关键一年,经济也处于一种涌动的上升期,“定量配给”结束了,就业率提升,而激荡人心的“60年代”又近在咫尺。当时的首相麦克米伦发表讲话说:“英国从来没像现在这么好。”

在伦敦街头游走的日子里,拉莱既保持了一个局外人充满新鲜感的视角,又避免了那种旅游记录般的陈词滥调。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些SOHO区的波希米亚人、聚集在切尔西的各色怪异的文艺人士,也没忘记一波又一波涌入现代都市大街上的农民,以及这座城市超负荷的交通系统。

这组作品之所以令人赞叹,因为它精彩地记录下工业革命以来,一个已被人遗忘很久的英国社会。那种以煤炭为驱动、整日烟雾氤氲却不乏活力的城市面貌,又惊人地闪回在镜头下。

拉莱后来在欧洲和中东旅行、拍摄,后结识布列松。布列松非常喜欢他在伦敦街头拍摄的孩子的照片,并邀请他加入马格南。拉莱在1961年的时候,正式成为马格南的全职摄影师。后在巴黎生活了两年后,由于厌倦报道摄影而回到智利拍摄自己的国家,1968年从马格南带走并烧毁了自己的底片。后遁入山中专心冥想和瑜伽。

2012年2月7日早晨,拉莱在智利家中去世,享年81岁。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至今仍挂在马格南的个人主页上:“一张好照片来自于一个优雅的状态。当优雅从一些约定俗成的法则中解放出来以后,本身就能充分地自我表达,就好像一个孩子在早年刚开始接触现实一样自由。(而摄影师的)游戏就是要在这块矩形图里做文章。”

《伦敦》(1958—1959)

影艺家编辑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