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绩”字

《曹刿论战》中有句话:“齐师败绩。”课下对“败绩”的解释是“大败”。“败”字好理解,就是“失败”嘛,关键是那个“绩”字。为什么“败绩”加上“绩”字就有了“大败”的意思?难道“绩”可解释成“很、十分、非常”吗?

这完全不合常识啊!

“绩”不应该是个好词吗?我们常说的”成绩“、“成绩”,不就是”成功“吗?

真有必要好好捋一捋这个“绩”字。

从字形上看,“绩”字是个形声字,左边“纟”是形符,表示“绩”和“丝线、纺织品”有关系,右边“责”是声符,表示“绩”字的读音,当然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我们已经不能把“绩”读作“责”了。

再从字义上分析。

“绩”字首先是动词,意为“把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这里细讲有三层意思:一是把长片状的麻披开(破开)成麻纤维,二是把几股麻纤维再搓成细线,三是在搓成细线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接续上麻纤维,以使细线达到一定的长度。这三种动作都叫作“绩”。这也是“绩”字的本义。

这里引用一首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的“绩麻”就是“把麻搓成线”,“绩”就是“把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这个动作。

其次,在动词的基础上可引申出名词意义来。“搓成线”的“线”就是“成果、成绩、功劳”的意思 ,所以《尔雅》中说:“绩,功也,又业也,又事也,又成也。”成语“丰功伟绩”,“功”和“绩”可以互相解释。所以“成绩”可解释为“做成了的线(丝织品)”,那么“败绩”就似乎可解释为“没有做成的线(丝织品)”,但这里并没有“大败”的意思啊!仅仅算做“失败”嘛。

所以还得继续探索。

我在《左传·庄公十一年》里找到这样一段话,非常有价值:“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注意其中的一句话:“大崩曰败绩。”(汉典误引成“大奔曰败绩”)“大崩”即“山大范围或大规模地崩塌”,有“大败”的意思。但是“大崩”又和“绩”的“丝织品”属性没有半毛钱关系。

依然觉得词义没有贯通下来,心里很不爽。

这时候我突然想到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我面前曾经摆着一件即将完工的毛衣,我好奇,抽掉几根毛衣针。然后奇迹来了!不知怎么,我找到一根线头开始抻,看着这根毛线从毛衣上被“抻”出来,越抻越长,越抻越觉得有意思,于是,抻呀抻,抻呀抻,眨眼间,一件毛衣就变成了一团毛线!

毛衣织的时候多么费劲,但是废的时候又是多么容易!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那么,毛衣被迅速地拆坏就可叫作“败绩”了吧?那么这和“大败”是不是联系上了?

OK!完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