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弱
【弱脉之单脉介绍】
《脉经》:“弱为虚为悸,寸弱阳气少,关弱无胃气,尺弱少血,足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脉诀》:“弱者阴也。弱主气居于表,生产后客风而肿。关前弱脉阳道虚,关中有此气多疏,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千金方》:“关上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尺脉弱,下焦冷,无阳气上热冲头而。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活人书》:“弱为虚,寸口弱阳气虚,汗自出;关弱无胃气,胃中有热,脉弱为虚热;尺中弱气少发热也。”
《三因方》:“弱为虚、为风热、为自汗。”
《诊家枢要》:“弱不盛也,由精气不足,故脉息痿弱而不振也;为元气亏耗,为瘙弱不前,为痼冷、为烘热、为泄精、为虚汗。左寸弱,阳虚心悸、自汗,关弱,筋痿无力,妇人主产后客风面肿;尺弱小便数、肾虚耳聋、骨肉酸疼。右寸弱,身冷多寒,胸中短气;关弱脾胃虚,食不化;尺弱,下焦冷痛,大便滑。”
《濒湖脉学》:“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诊家正眼》:“弱为阳陷真气衰竭,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右关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微,右尺若见阳陷可验。”
《医学入门》:“弱主阳虚胫体酸。客风冷气巧相钻,阴弱血虚筋急痛,阳弱气喘行步难,虚汗泄精成痼冷。”
《古今医统》;“弱为虚候,内伤血气,老人为宜,少壮为忌,左寸逢弱,盗汗心悸,右寸逢弱,
身疼短气,左关弱兮筋痿,右关弱兮停食,左尺逢弱,骨髓浮频,右R逢弱,临晚热至。”《医宗金鉴》:“弱阴虚疾。”
《脉诀汇辨》:“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弱者,惊悸健忘;弱在左关,术枯挛急;左尺得弱,涸流可微;右寸弱者,自汗短气,弱在右关,水谷之疴,右尺得弱,阳陷可验。”
《脉诀刊误集解》:“弱者阴也,主生产后客风面肿。又弱为虚候,气血损减。关前弱脉阳道虚,关中虞热胃虚疏.若在尺中阳气步,骨烦发热痛难居。”
《脉诀启悟注释》:“弱主阳衰,真气衰弱,弱为阳陷,久病非剧。右寸脉弱,自汗短气;左寸脉弱,惊悸健忘;左关脉弱,木桔筋挛;右关脉弱,水谷成疴;左足脉弱,涸流可徵;右尺脉弱,阳衰可验。”
《三指掸》:“弱脉按本柔,柔沉不是浮,形枯精日减,急活可全廖。”
《脉如》:“弱为_阳气衰微之候,脉弱无阳必无实热之理,只宜辨析真阳之虚与胃气之虚。血痹虚劳,久嗽失血,新产及老人久虚,脉宜微弱,然必弱而和滑,可卜胃气之未艾,若少壮暴病而见脉弱,威非所宜。”
《脉学阐微》:“弱为阳气不足,机能衰退之征,临床凡见弱脉,多现心悸气短、自汗、脾虚食少、肢冷便溏、消化迟钝、身倦神疲、腹部冷痛、大便不实,头眩耳鸣等证。寸脉弱,心肺气虚,心悸气短,胸闷自汗,失眠多梦;关脉弱,脾虚肝弱,脘满腹胀,食步纳呆,肢冷便溏;尺脉弱,腰酸腿疼,遗精早泄,月事不调,失眠多梦。”
弱脉主病,为气血阴阳俱虚。阳气亏损,机能衰减,无力鼓动气血升浮,故按之极软,沉取方得;阴血虚衰,脉道不充,故沉细;气亏血少,胃气亦不充。
《脉经》、《千金方》皆言:“尺脉弱,寸强,主胃络脉伤。”因为寸为阳、尺为阴,寸强,阳不虚,尺脉属肾,尺弱为肾阴虚衰,胃阴相应亦虚,阴虚生内热,以致热伤胃络为病。
《三因方》说:“弱为虚,为风热。”《脉如》却说:“脉弱无阳,必无实热之理。”二说何以不同?弱脉主虚证,或主阳虚,或主阴虚,或为气虚,或为血虚。《脉如》所言“无阳”,意思是指弱脉主阳虚,所以说“必无实热之理”。《三因方-脉偶名状》云:“弱者,按之欲绝,轻软无力,与人迎相应,则风湿缓纵;与气口相应,则筋绝痿弛。”这虽说弱脉可为风热、风湿,但皆是外邪“乘虚而袭”为病,其病源仍在于“虚”。故二说意义并不相悖。
论宗气
宗气者,乃呼吸天气所生,其所居在胸膈之间。《内经》曰∶宗气出于上焦。又曰∶呼则气出,吸则气入。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是也。凡人身之力,惟胸膈间最大,此即宗气也。凡头背手足之力,皆取络于胸膈,此气又名膻中,又名心包络,即心主也,常代心君用事,称为相火。盖心为君火,端拱无为者,性之体也;膻中宗气为相火,代心心君用事,与营血俱行脉中耳。其领营血行于脉中也,即从左乳旁下虚里穴起,以次行于各经。一呼一息,一息行六寸,已详于经络次序。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