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设指导中发挥“小组”作用
昨天晚上,召开了第4次指导会。下一次就开学在校指导了。
记录近期采用的3个小“花招”。
(一)杀鸡给猴看,写作规范初启蒙
第3次的指导会,内容是审定开题报告。
学生在写作上普遍缺锻炼,写不好是正常的,一稿就写好了,那才是怪事。要相信学生写不好,第一原因就是不会写,规矩不懂,方法没有。当老师把这个当作第一原因并为之采取行动的时候,学生不认真、想偷懒等等其他更多原因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亮第一个花招:对学生的报告进行公开点评。
先对点名出场的第一位同学的初稿进行公开的审定。提前和第一位同学打个招呼,可能问题会很多,当着全小组的同学给你挑刺,可能会有不适。你要觉得受不了,我们可以换一位同学的先来。这时,给全组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就事论事的氛围,我们这一次的活动,不是说谁通过不通过的事,而就是一次研讨和交流。
问题自然是多多的。写作结构上的问题、关键技术问题把握不当问题、表达不准确的问题、文字和段落的问题、参考文献选择的问题……见着什么说什么,审定完两、三位同学的报告,后面同学的就暂时不必你老人家亲自过目了。这一届我带8名同学,细点评了2份,粗评了1份,第4份的方式是:"大家都开麦,谁看到什么问题就说出来。”,第5份的方式是:“XXX,你自己说。”
在细节上,我会在某一处停顿,让他们自己发现。
我:“哎,停一下,XX,你看你的这两个逗号,有什么区别?”
XX吭哧半天,出不来。
我:“其他同学,看出来的就说。”
无回应。
点名:“YY,你说。”
YY:“老师,不一样吗?”
我:“是否能看出一个瘦一个肥?”
XX和YY:“哦!”
要的就是这个“哦”。再问一句:“怎么解释?”
XX:“@#¥%……&”
对话中,英文字体不统一、段前空两格、缩略词不大写,全搞出来了。
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设计能力,内容就是他们正在做的工作,材料就是他们自己的作品,问题就是他们的问题,是开现场会。这是在毕业设计期间最有效的方式。写作、技术、规范,全包括进去了。
毕业设计中有很多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但在学生缺乏基本能力、对基本规范并无认知的情况下,更要多采用全组一起指导的方式。我逐渐放弃了在各种文档初稿阶段就给学生单独做批注的做法。这种做法看起来很敬业,但把你累死、烦死,学生被单向灌输,效果很不好。而采取这种集中指导的方式,老师的一次详细评阅,是给了同学们充分的学习机会,省时高效。
在这一次见面会上,有同学的开题报告只开了个小头,他也必须参加。通过这次的交流,他的第一稿自然会不一样。
学生学会了,他自然就做好了。
(二)文字互审,我只看更好的
在昨天晚上第4次的指导会上,由同学们汇报各自春节期间的工作。过节还是浪得多了啊,这帮孩子要抓住最后能好好玩的机会。
决定,计划返校的同学全部到校后,来一次线下的见面会。内容:(1)再审开题报告;(2)汇报数据库设计方案。前一项温旧饭,后一项备新菜,不同进度的同学都有得干。他们马上要有一段旅程,也不指望做得更多。
在“再审开题报告”这个环节,再使一个小花招。要求学生按第3次活动中的审查意见修改后,彼此交叉审阅并修改,并落实了交叉的方案,要让轮值主席将之重点写进会议记录。给我看的,一定是经他们互相审阅认可的版本。
这里,无疑又是既解放老师,又为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既有写作、技术能力的增长点,也有责任心、助人心、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成就了学生也好为人之师的心理追求。
(三)隔岸观火,你急我不急
在昨天的第4次指导会上,一位同学就她的题目中的一个具体环节向我提出一个问题。
常规做法,我直接解答就行,很快解决。昨天时间充裕,我想加点料,这是本文第三个花招。
我先请一位入题最早,对我的系列题目有全局性理解的同学解答。结果是回答问题的同学,根本没有听懂提问者的问题。一个回合,沉默了。
这时,我给大家解释了在言语沟通中的一些规律。提问者觉得自己说清楚了,但解答者却不明白,更大的问题是,解答者觉得明白了,他理解的却不是提问者的本意。指出这是在初级人员中很正常的现象,也恰是大家在这个阶段中需要提高的能力。我们今天要花点时间,就用这个问题练一练,其他旁观的同学也体验一下。
接下来,让提问者重问,解答者再听,要求解答者用自己的话复述提问者的意思并得到确认后再解答,必要时做些追问……一番费劲,解答者给出了一些线索。
我觉得这个解答也几乎就是解答者的认知边界了,我又点名另两位解答。他们两位的题目相关,且问题的答案就在他们的题目中。又是一番费劲,离正确答案再近一步。
在整个过程中,对话双方很正常地出现一些急躁。我适时地提供点必要的提示,包括给信息、指导提问的方法、安抚着急的心情。总体是隔岸观火,也不免煽风点火,不进他们着急的圈子里。
这个花招,并不像其他花招一样为着省事,但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是有好处的。或许,也是不少同学第一次对言语沟通障碍有了体验。毕业设计期间,可以适时地在小组指导中给同学们提供机会练一练。这也是在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的训练。
这个训练会对他们的职业有用,但也有可能就用在了毕设过程中我看不到的时候。如果有,这也是为我省事了。
线上线下混合式毕设指导新想法(外一则)
第1次活动,有1位同学不在校,所以开了视频会议,他1人在线参加,其他人线下。随后3次,均是全在线进行。体会到了用在线方式的好处,每个人都可以盯自己的屏幕,观察方便,聚焦思维。
等正式开学后,不同时期,总有同学会缺席线下的集体活动。已经和同学们约好,无论在何地,我们协调好时间,集体指导时间全员参加,发挥小组指导的作用(省去老师重复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同学的学习),同时开启网络会议,能线下的线下参加,不能线下的就在线参加。即使在现场的同学,也将自带笔记本电脑,加入会议,而不再是依靠投影分享信息。需要某位同学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时,通过屏幕共享就能实现,还能节省换设备、传文档的时间浪费。
有全线下的条件,也可以发挥线上工作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