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写日记的那些事儿

我们都知道,要训练孩子的写作能力,最好就是每天写日记。

儿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想培养儿子写日记的习惯。我是大约小学三年级开始写日记的,不过那个时候没有人要求我写,是我自己想写,并且坚持了好多年。

我记得,儿子写了两、三次以后,就不愿意再写了,虽然想尽办法,威逼利诱,但也无济于事。不知道是儿子的脾气太倔,还是我的意志不坚定,总之,从小培养儿子写日记习惯的宏大计划就这样宣告破产了。

直到儿子进入了初中后,自己有了青春期的小秘密,不用督促,就自发地开始偷偷写日记了,不过,日记本是上了密码锁的。

想起这些关于写日记的事情,是因为看到有个朋友的文章中写了这么一段:

寒假作业,老师要求孩子每天写一篇日记,但是老师并没有字数要求,而妈妈要求孩子的每一篇日记至少500字以上。我问妈妈为什么有这样的要求,妈妈说孩子有这个能力,只要愿意写,他写800字都不成问题。

看得出,家长对孩子的写作水平很有信心,否则也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但是,可能家长的判断和孩子的承受力之间有太大差距吧,这每天不少于500字的日记,对孩子来说化成了一座压在他身上的大山,直接导致了孩子和家长的对抗——拒绝再做包括日记在内的寒假作业。

孩子的逻辑是:反正怎么做都做不完,不如不做。

有些家长认为,对孩子就是必须严格要求,不能让孩子自由散漫,于是家长会在很多事情上给孩子设定目标,唯恐孩子养成懒散的毛病。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家长给孩子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甚至故意抬高做事情的标准,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导致孩子的逆反。

老师让孩子寒假里每天都写日记,本身的要求就已经不低了。如果家长再层层加码,把标准再提升,孩子当然会崩溃,无论他是否有这个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类似这样的贪心并不少见,“给孩子制定下次考试达到的名次”、“必须考入某名校的目标”、“一定要超过某个同学”等等。当家长武断地确定这些目标的时候,会想当然地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激励,为了强化效果,家长甚至定下了达到目标后的重奖,以及达不到的惩罚。

无论是对孩子武断地提出要求,还是通过奖惩让孩子达到某个目标,这都是控制孩子的表现。殊不知,家庭教育最应该警惕的就是对孩子实施控制。一个习惯了控制孩子的家长,很有可能造就逆反的孩子——因为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逆反。有的是明目张胆地反抗,有的是变着花样地和家长捉迷藏,有的看似有效果,却最终会导致事与愿违。

就像那个被要求每天写500字日记的孩子,我相信这是一个有写作能力,很有可能也是喜欢写东西的孩子,但是,我非常担心,家长如果继续这样控制孩子,极有可能导致孩子不再喜欢写作,甚至讨厌写日记。

事实上,很多孩子的兴趣之火,会被家长的贪心浇灭。本来喜欢弹琴,家长非要孩子达到什么级别的标准,一旦看到孩子偷懒,就大动肝火。渐渐地,孩子会对弹琴这个事情发生微妙的变化,弹琴不再是他的爱好,变成了令人讨厌的一项活动。当然,像朗朗这样的例子很很少。

家长必须放弃控制,放弃贪心。这当然不是让家长不对孩子提出要求,而是提醒家长,在对孩子提出要求之前,一是遵循渐进的原则,不要急躁冒进;二是不能武断,要和孩子耐心商量,共同确定标准。最好的状态是,家长通过与孩子深入交流,在让孩子认可的前提下自己确定目标,然后,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

就像这位家长,既然孩子有这个能力,可以引导孩子自己确定每篇日记的字数,即使达不到家长的500字要求,又能怎样呢?难道字数多了就一定是好的日记吗?

只有发自孩子内心的内在动机,才是孩子成长的发动机。家长也好、老师也罢,如果简单粗暴地对孩子提要求,都会让孩子跌入被控制的陷阱。即使孩子在外部力量的强迫之下,取得了一点进步,和孩子失去自主自愿相比,损失太大了。

家长一定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迷惑,要走出贪心、控制的思维定式,让孩子生发出主动自觉的发展引擎,养成自律自控的健全人格,这才是家长正确的选择。

最后再赘述一个事实:虽然我没有培养起儿子从小写日记的习惯,但是儿子依然喜欢写作。大学期间,儿子突然想创作玄幻小说,曾经每天写五千字,并且坚持了好久。可惜,毕竟不是当作家的料,写了十几万字之后,就没再写下去。不过,我觉得,儿子这次写小说也算是一种思维训练吧,我和儿子一样,都没觉得有多么遗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