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受中的理性思考 |《胡同与油旋》杜厚臻

擂台作品

胡同与油旋
山东济南市育才中学八(3)班 杜厚臻
那家油旋张,在济南大观园胡同里,出了名的好。季羡林老先生也赞不绝口。【借助名人,点出题意】
与油旋结下的缘,大抵要从那次迟到说起了。
今年14了,像我这样的孩子周末肯定会有各种辅导班,本人就在大观园上辅导班。那时也是第一次独自离家那么远,感到十分新鲜。爸妈忙,每天便是乘着公交车去上课。某次贪懒起晚,竟赶不上公交车,无奈只能给母亲打电话,叫她来送我。一路火急火燎地来到了大观园,瞧着还剩下点时间,迅速去找早点。正好看见胡同里有家卖油旋的,从来没吃过油旋,心里也觉得怪新鲜的,招呼老板要了两个油旋,一碗甜沫。也顾不得烫不烫了,抓紧吃。【交代与油旋结缘的起因】
当时吃得过于匆忙,吃过后才发觉想不起来是什么味了。
经过这次,便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天还蒙蒙亮,便在那里等公交车,尔后也没再迟到过。每天早上便到胡同那里吃油旋,一来二去便跟老板熟了。我曾仔细观察过老板做油旋时的动作,他拿出和好的面,先拉成长条状,手快速蘸取调好的油料、葱花或者肉馅,迅速卷起,再捏成一个圆饼状,而后用大拇指抵着中间,一圈一圈地划,最后放到油锅里炸。刚出锅的油旋,放在篦子上稍微凉一下,然后老板拇指抵住圆饼中心,稍一用力,专心鼓出,油旋变成了圆锥状,被整齐地码在笸箩里。那优美流畅的动作里,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吧。【一“拉”、一“蘸”、一“卷”、一“捏”、一“抵”、一“划”等动作表现具体、准确,做油旋程序完整】做好的油旋,表面油润金黄,仿佛金丝一样一圈一圈地缠绕着,缕缕葱油香飘过来,让人垂涎。再来上一碗甜沫,夹点咸菜在油旋中间,一顿朴素而又美味的早餐便齐全了。【做油旋,描写油旋,品味油旋】
后来认识了一个朋友,是难得的知己,便一起去油旋张吃早饭。
暑假过去之后,我与那个朋友就再也没有联系了,那里的油旋也不再吃了。
在大观园这种地方,很容易迷失自我。时间久了,便有一种虚荣感。每日早上坐公交车,仿佛与周围那些大人是一样的,我也是一个大人了。去大观园路上必然要经过许多繁华的地带。去去往往,便感到我也是这里的一员了:真的,我属于这里,我也融入了都市生活。这种自以为是的虚荣的骄傲感一直伴随了我许久。
如今,不免心生感慨,替那些真正的“守艺人”感到心酸。现代化的社会快速发展着,延展出各种小吃产业链。一方面是年轻人喜欢吃的“网红”食品,各种花里胡哨、五颜六色的小吃。另一方面,那些所谓的“传统”已经趋于工业化,为了能够借助这个名头最大化地谋取利益,甚至已经开发出了一套流水线生产。像甜沫粉之类的数不胜数。或是一些小贩,打着文化的旗号,像老济南烤肠,老济南酸辣粉,老济南面筋之类的,手段可谓高明。有些为了养家糊口倒也情有可原,只是那些以此来谋利的人,夸张点说,是真正的“刽子手”。糟蹋了文化,也斩断了真正“手艺人”的出路。【感慨当下“手艺人”的出路,实际是为传统文化的失落而忧心】
如今因新冠病毒,也好久没出门了,自然也没有再去过胡同吃油旋了。希望全世界都能打赢这次“战役”,中国加油,世界加油。
总是想起那个胡同,总是想起油旋。那油旋的弧度里,载着的是美好的记忆,是手艺人的用心,智慧,是即使身处繁华,却也不忘初心的真挚。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般好吃的油旋,也不再喝到那般好喝的甜沫了。【结尾部分照应开头和题目,抒发感慨】
(指导教师:王玲玲)
“赛作文”点评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丰富,源远流长,小作者为何对胡同里的油旋情有独钟?原来是上辅导班的一次邂逅,让“我”认识了胡同里的油旋,并逐渐爱上了油旋。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油旋制作过程的描述上,也没有停留在对油旋美味的享受上,而是笔锋一转,将目光转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上。都市的繁华,经济的发展,往往使人忘却“初心”,甚至陷入一味追求享受、追求经济利益的怪圈之中。文章联系当今某些人利欲熏心、糟践传统文化,真正的“手艺人”横遭排挤、打压的现实,表达了对传统艺人、传统文化失落的感慨。文章借自己吃油旋的平凡故事,联想到传统文化的失落问题,因事见理,以小见大,立意高远。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脉络清晰,自然完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歌、小说、散文、议论文

文体不限

常规体、书信体、日记体、微信体

形式不拘

原文+点评

点评者是教师、作家

欢迎各学校、培训机构以及个人

不吝赐稿,踊跃点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