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真正的中医该用什么样的方法?
古人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意思是说,只有懂中国传统文化,学中医就象笼子里抓鸡一样,手到擒来。可现代人呢?大学五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毕业了还是水平很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里最重要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学医首要明理,而这个理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而现代人呢?从小学的就是西方文化和西方科学,大脑中充满着思维定式,此时再来理解中医就相当难了。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了,就拿阴阳学说来说,目前的国人基本都把它当成是空洞的哲学概念,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阴阳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它用一种物质的聚散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阴在这里指的是气之聚,阳指的是气之散,你把气弄没了,当然阴阳就无从理解了。
第二个就是临床。中医学习高度依赖临床,不从临床中学习中医,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也学不好中医。而我们的大学呢?真正懂临床的老师极少,而且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学生,平均到一个学生身上的临床时间很少,没有丰富的临床,即使学到了错误的中医理论也难以检验。中医就是在理论指导——临床检验——修正理论——再次检验,如此反复,不断成长起来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好中医最大的诀窍就是临床,临床,再临床,临床时间越早,学好中医的速度越快。我们的中医药大学一缺临床的对象,二缺教临床的老师,三缺临床实践,没有了临床,当然学不好中医。
古人学中医,基本上都是从临床中成长起来的。比如师承的中医,一般第一年就是跟师抓药,了解中药药性,中药炮制,中药配伍;第二年就是跟师抄方,当老师下手,了解老师开方的思路,学一些基础的东西,如针灸、推拿;第三年才是学中医理论,学临床经验,尝试开方治疗。三年以后,一般学生就可以独自行医了。
如果是自学中医,则是一面学经典,一面去临床检验,一般这里的临床只能拿自己、家人、亲戚、朋友下手了。如果连他们的疾病都治不好,就不用想被更多的人承认了。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不是拿病人做实验吗?不错,中医就是在这样大量的实验中成长起来的。不过有一点很多人不清楚,中医治病有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只要治疗的大方向正确,治疗都是有疗效的。总的来说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里则下之,表则发之。
初学中医一般都拿偏性相对较小的药,用它们治疗基本上没有风险,用对了方向,疗效都是明确的,即使用错了方向,其副作用也小,很容易改正。逐渐积累了经验,再开始用偏性稍大的药,最后敢于用偏性大的药,真到了敢于用偏性大的中药,说明你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有没有快速学好中医的诀窍呢?当然有!方法就是早临床,而临床之前就要学诊断,传统的诊断方法学起来比较难,用时也比较长。不过,中医上还有一种通过五运六气的推算来诊断的方法,学习它非常容易,基本上一学就会,掌握了它,就能够根据生日判断一个人先天的体质偏性,即五脏六腑的功能情况,它们分别是功能亢进还是功能低下,以及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程度的多少。中医治病的本质就是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功能亢进就泻,功能低下就补,身体平衡了,百病皆消,学中医就这样简单。
有了临床,学中医的速度就快多了。第一,它可以验证我们所学的理论对不对;第二,它可以不断积累临床经验,第三,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中医诊断,第四,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中药和经方。
虽然一开始我们很难记忆很多中药和经方,但是,现在网络发达,我们可以从网上去查。比如,遇到了某一种病,我们在网上可以查到很多名医治疗这种病的经验,现在我们需要的只是选择那一种,毕竟病人的体质偏性不同,用方也不同,不过,你了解了人的体质偏性,和这些方子对照一下,基本上就能够判定用哪一个名医的经验,这里无非就是虚则补,实则泻的问题。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了,得了肝炎,我们要清楚肝炎在中医上病因有两大类,一类是细胞的功能亢进引起的,一种是细胞的功能低下引起的,功能亢进当然就要疏肝,用小柴胡汤就是对的,功能低下当然就要补肝,此时用芍药甘草汤则是对的。
通过五运六气去学习中医,马上就可以临床。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判断大方向比较准确,但精确性稍差一些。不过,只要大方向判断对了,治疗基本上都是有正向疗效的。如果再用其它诊断方法辅助判断,就可以逐渐弥补这种缺陷,不断提高疗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用这种方法去学中医,一年就可以做一个不错的中医。由此大家可以知道,只要方法正确,学习中医真的可能做到“笼中捉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