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3)

本篇要目:

************************************

1221.甘氏宗祠

清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

1222.大丰仓

清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

1223.上津古城

清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

1224.万年台戏台

清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1225.沈鸿宾故居

清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

1226.王明璠府第

清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

1227.彭家寨古建筑群

清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

1228.湘桂古道永州段

战国至民国             湖南省道县、江华县、江永县

1229.慈氏塔

宋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

1230.花瓦寺塔

宋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

1221.甘氏宗祠


甘氏宗祠位于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后三次修缮。它规模宏大,渊源流长,保存完整,令人叹为观止。甘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始建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扩建于乾隆五十年,东侧官厅为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修建。墙体由青砖平砌而成,单檐硬山灰瓦顶,前有檐廊。内部结构为前堂后室,均面阔五间,长21.2米,进深分别为6.8米、7.26米。堂内立柱为楠木,下部有石柱础,地面铺青石板。建筑面积共达2000多平方米,其中官厅约500平方米。有一个天井、三楹厢房客厅。

甘氏宗祠前堂正大门门楣上雕饰有十六个小人,两侧有两个小石狮子。石狮前有石鼓,鼓面雕饰忠孝吉祥的故事。前堂后壁背面绘有壁画,上书“奉先思孝”四字。文革时壁画遭到破坏,中上部被凿空。后堂外有台阶,青石板料。前堂后室墙体所用砖块不同,可能为不同时期修建。后堂后壁正面同样有壁画,破坏严重,内容不详。官厅及祠堂各门的正上方均有柱状装饰。外墙檐角下亦有壁画,屋顶、檐角多有动物雕饰。

甘氏宗祠创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又扩建,其建筑严格按照清代朝庭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标准进行修造,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设计精密,属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风格。专家考证:甘氏宗祠古建筑在全省范围内独具特色,在全国的古代建筑中也同样具有较高的保护研究价值。

留存至今的鄂西北竹溪的甘氏宗祠,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精美,规模宏大——其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其中官厅约500平方米,另有一个天井、三楹厢房客厅。如此规模的甘宗祠,穿越250多年时空,屡遭劫乱,竟历代修缮,至今完整,堪称奇迹。这绝非偶然。宗祠是家族及其历史的象征,其规模和影响,往往显示着家族势力及其资产实力。甘宗祠之所以渊源流长,留存至今,要归功于甘氏家族在地域历史上的传奇事迹和显赫地位。


甘氏宗祠的历史价值,首先在于其建筑的保存完好。四合院式的建筑结构,官厅民祠一体化的布局。木雕、石雕、砖雕,、壁画等都保存了大量文化信息。


古代这里是祭祀祖先、奖惩族人、聚会议事的场所,而与之相关的族规家法的制定修改,族田族产的分配管理,促学兴教,抚恤孤寡等活动也多在祠堂进行。竹溪流传这样一段民谚:“竹溪古有三大狠,甘家岭祠堂规矩狠,郭家梁子拳头狠,马家菜园舞龙狠”。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甘氏宗祠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22.大丰仓

大丰仓位于湖北郧县城关镇北门社区汉江北岸的北坡岗地,海拔高程184米。现存仓库3栋30间,古建筑及场地占地面积共12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129平方米,占地面积3350平方米,是一处储备国家粮食的古建筑群。以“天下粮仓”著称的湖北省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而郧县城关镇小西关内保存至今的清代大丰仓再次见证了湖北古代“五谷丰登”的盛况。

至今主体建筑仍保存完好。三栋黑瓦青砖古式建筑式样的房屋呈“丁”形排列,每栋房屋之间相距20多米,每座粮仓高约15米、面积800平方米左右。粮仓内全部是由直径20厘米左右的木柱搭成的框架结构,紧贴着青砖墙体有一个30厘米厚的木制防潮层,实木地板离水泥地面有1米多高。主体建筑为九脊歇山重檐顶式、土窑灰瓦屋面,顶部有一排可开可关的通风窗,脚基有很规整的排水沟。粮仓近看结构精致,远看气势恢弘,保存至今,实属罕见。


大丰仓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属郧阳府治国家粮仓。位于郧阳府署(今郧县)西,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大水入城,仓储被淹没,移址重建于郧阳城小西门内高岗上。当时由于郡制建立,故取名郧阳大丰仓。新建大丰仓占地面积50亩,仓储用房53间,面积1500平方米,可储存粮食200万斤。


清同治元年十月初九(1862年11月30日),太平军扶王陈德才率军由河南淅川经琵琶滩直逼郧县城,攻势甚猛。官府得知消息,遂将大丰仓梁柱拆下,堆码在城墙上,以作滚木抵御来犯之敌。此后,郧阳大丰仓废毁。清光绪七年(1881年)秋,郧阳知府李督楚在原郧阳大丰仓旧址上重建,光绪九年(1883年)竣工立碑石记之。占地面积53亩。


中华民国时期,官府税收政策改变,以征银取代了征粮,故而大丰仓被闲置搁浅,长年失修,日见萧索破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丰仓被确定为国有粮仓。1950年政府拨款修缮,并新建砖木结构仓库5栋,重新恢复了晚清时代的气势和作用。郧阳专署后迁往十堰地区,大丰仓交郧县管理。改革开放后,粮食经营走向市场,大丰仓再度闲置,现为县食用油公司仓库。


1947年郧县解放,一院粮仓仅有半院可用,其它均为废仓。即便如此,大丰仓也被确定为中央粮库郧县第一分库,黄龙镇为第二分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郧阳专署粮食局成立,大丰仓归专署直属库。此后人民政府拨专款修缮,并新建砖木结构仓库5栋,新增仓容540万斤。


立于郧县大桥头的望江亭,面对滚滚东去的汉江波涛,背映“郧阳大丰仓”那残破的白墙灰瓦,沐浴着血红的百年晚霞,我忽有所悟:仓者,备也。备战者,军需也;备荒者,防民饥也。这或许就是名之为“天下粮仓”的道理吧!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大丰仓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23.上津古城


上津古城位于湖北省郧西县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镇,现为清代城址。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建于明成化四年,嘉庆七年全面复修,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省漫川镇接壤,南临江汉流域,北枕秦岭山脉,古城坐落于汉江支流金钱河下游东岸,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上津古城是湖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古城,古城本体、建筑风貌、空间格局均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鄂陕交界地区建筑历史、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


古城周长1236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墙高约7米,呈梯形,为青砖砌成。现存城池为嘉庆七年修建,位于明代故城遗址以北。南、北、西方各有一个城门,西南一角还有为方便百姓劳作而开的角门称为小西门。上津古城位于十堰、安康、商洛三市连成圆的中心,与陕西省山阳县漫川镇毗邻,福银高速路穿境而过,金钱河由北至南通达汉江,素有“秦楚咽喉、天子渡口”之称。


上津古城是全国仅存的四座县级古城之一,也是湖北省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古城。自三国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上津首设平阳县至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先后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置州。饱经沧桑的上津古城、古风犹存的山陕会馆、飞檐斗拱的明清老街、典雅别致的天主教堂、玉皇滩边的天子渡口……无不印证着上津的古老与悠久。


朝秦暮楚的特殊地理位置,使上津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民族英雄岳飞、农民领袖李自成、“白莲教”义军首领王聪儿曾在此屯兵血战。民主革命时期,李先念、徐向前、贺龙、刘华清、程子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上津播下革命火种。1947年11月,在上津诞生了湖北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上关县民主政府;1998年,上津被列为湖北省重点边贸口子镇;2007年5月,上津镇被国家建设部、文物总局授牌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上津古城自诞生起就一直伴随这块特殊地理位置,融进独特的酸甜苦辣,荣辱与沧桑。走在古镇中,恍惚间竟然不知自己身处何地。古老甚至破旧的城墙,斑驳的建筑,无不是历史的痕迹。在古城明清街上,当年的“上关县人民政府”旧址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大砍刀、煤油灯、发黄的文件袋,向人们述说着烽火岁月。


上津古城,既不显赫,也不喧嚣。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会馆、河北会馆、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十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有古城墙、古戏楼、古趣街等;四是民居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等最有价值。


要说古镇之风流,还要数其作为“天子渡口”的繁华。按当地人考证,“上”乃天子,“津”为渡口,上津即为“天子渡口”。历史上,南粮北运有三条要道,东边是沿海漕运,中有京杭大运河;西边以汉口为集散地,穿汉江,翻秦岭,达长安。在西线通道上,无疑自汉江入金钱河,至上津,再以骡马驮运翻越秦岭小道直至关中,是其中最便捷的通道。

险峻的楚塞秦关,加上南北物流的交通要道,使上津建制具有悠久的历史。据郧西县志记载:上津建县始于三国曹魏,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其间曾14次建县,六次设郡,两次置州。上津不仅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繁华显赫一时,它踞秦楚要塞,自古以来更以雄关当道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太祖赵匡胤、吕洞宾、黄巢、李自成、张献中等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这也为古城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上津古城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24.万年台戏台


万年台又称万年台戏台,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散花镇福主村。建于道光九年(1829)。平面呈“凸”字形,分前、后台。前台面阔6.1米,进深4.95米,重檐歇山灰瓦,石砌台基高1.8米,檐下施如意斗拱,额嵌“云管阳春”木匾,枋间浮雕戏剧人物故事图案;后台面阔三间12.04米,进深一间6.2米,单檐歇山灰一丝一毫顶,抬梁式构架,封火山墙。前、后台以木板相隔。


始建二清乾隆年间,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砖木石混合结构。是该县唯一保留下来的古戏台。戏台由正台、道具室、化妆室三大部分组成、整个建筑面积110面方米,台高8米,台基左右宽7米,前后长10米。台基全由白石彻成,正面嵌着一块青方石,上面刻着南北二星下棋图。前台由两根六方石柱支撑,柱上外侧雕有双龙朝阳,内侧雕有双狮扒绣球。整个场地由戏台和观众区两大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戏台坐东朝西,平面呈“凸”字形,由前台、后台和化妆室三部分组成。前台为三面敞开式,筑于高1.8米的石砌台基上,面阔6.1米,进深4.95米,通高9米,重檐歇山灰瓦顶,下挂铁质风铃。檐下施如意斗栱。额嵌“云管阳春”木匾,额枋浮雕戏剧人物故事图案,台顶饰八卦天花。后台面阔三间12.04米,进深一间6.2米,单檐硬山灰瓦顶。两山设封火山墙,枋上镂刻戏曲人物图案。前、后台以木板相隔。化妆室设在后台底层,南侧墙设小门,门外楼梯与后台相连。戏台前方设有观众看戏的缓坡形前场,保留有高约数丈的古树3棵。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万年台戏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25.沈鸿宾故居


沈鸿宾故居位于咸宁市咸安区浮山办事处太乙村石乌山下。沈鸿宾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清军千总加都司,后因战功升任台湾海营提督。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积劳成疾,病死台湾,时年47岁。死后追赠一品封典,授振威将军加勃勇巴图鲁。沈鸿宾故居建于清同治七年至十二年(1868~1873年),由沈鸿宾本人主持兴建,建筑面积约1404平方米。


沈鸿宾故居为清晚期湖北地方建筑风格,合院布局,以中央厅堂、天井为中轴,左右对称。中轴进深三进,左右厢房进深八间。青色小布瓦顶,门楼呈飞檐翘尾状。共有天井6个。堂屋高大,做工考究,梁枋、窗格雕花精细,艺术价值较高。有将军第、皇恩旌裱御赐匾额。


2013年3月,沈鸿宾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沈鸿宾故居保护工程项目,咸安区文体新局随后聘请北京文琰文物发展有限公司,为沈鸿宾故居做文物保护规划和修缮方案。


在大门旁边,放着一块大理石凿刻的大匾,上有“皇恩旌裱”四个大字,是同治帝亲笔题写。故居整修后,这块大匾将回到最初的位置,即第二重大门前檐。“回”字形石板天井的两侧厢房,木窗雕花线条清晰,工艺精致;屋外青砖到檐,石门、石窗两侧还有防火墙……虽然有不少石雕遭到了破坏,但古宅整体保护完好。


参与修缮的村民沈在玉是沈鸿宾的后人。沈在玉说,土改的时候,故居分给了贫下中农居住,最多的时候,这里住了近20户村民,自己更是从小在这里生活,直到2006年搬走。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沈鸿宾故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26.王明璠府第


王明璠府第位于大路乡吴田村1组(俗称畈上王湾。古时该地为一片田畈,畈上聚居着姓王的,故名“畈上王”湾。后王明璠家族从五里外吴田洞引水至田畈,称吴田村),距县城3公里。又名“芋园”,即大而无华(非豪宅)之意。又呼为“大夫第”,1901年王明璠因功授受封四品“朝议大夫”,其大门额书有“大夫第”的门匾之故。是湖北省现存单体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民宅,享有“湖北第一宅”之称。


府第建筑包括主体宗祠、宅院、学校、花园及各式手工作坊。建筑布局以宗祠为中轴,两侧对称布置五进住宅。宗祠梁架形式均为穿斗式,无梁架者均采用硬山搁檩做法。所有建筑均为青布瓦屋面,山墙帽为猫拱背式,青石板天井,三合土地面。宗祠前端设木雕戏楼,各进天井之间互相联通,两侧檐部安设遮阳布卷轴,地下排水系统完善。偏房均依两侧外墙搭建,作为作坊和下人居室。前院保持着青石墁铺地面,两侧及后院为花园的基址。院内古井保存完好,学校尚存院落和教室,讲台仅剩基址。

王明璠府第始建清咸丰年间,建成于同治时期,是湖北仅存的“县太爷”宅院之一。民居占地达1万平方米,分为老宅和府第。老宅为王明璠父亲王松坡所建,占地1200平方米。府第即是王明璠退官回乡后修建的,占地8800平方米。其中王明璠府第座北朝南,三面环水(吴田港,人称玉带河)。


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成棋盘格横向排列,第一列为家学、粮仓;第二列是青石板墁地的内院;第三列才是主居室、五进十一开间的大夫第;第四列为后院花园、果园。集生产、生活、作坊、学堂、花园、仓库于一体。府第以宗祠为中轴线,两边严格对称布局,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面周11间,进深5进,每进可连通,又各自是一个独立小院。仅天井就有32个,有房64间。中轴线为一条宽3米、长80余米的长巷,即是女眷们平日行走的避弄,又是通往家祠通道。


长巷尽头,就是王家祖祠,供奉先祖,雕梁画栋,装饰辉煌。府第四周高墙围护,院外人开凿的“玉带河”傍院而流,河之东西两处分别建“风雨桥”、“功成桥”,两桥为村落连接外界通道。府第西面和后面,东有荷塘,西有果园,南有竹园,北有后花园。附属建筑占地3200平方米,主要供下人居住。青石板铺地,两旁有“讲经楼”、“怡济药房”、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牢房和杂役间三十余间。此外,还有花园、花池、戏楼。


据有关资料记载,王明璠之父王松坡早年务农,仅有一间土砖房。道光末,王松坡改行经营苎麻生意致富,且在县城开发行票据的商号。咸丰年间,王松坡回乡扩建房屋即今老宅,当地人称为“新屋道”。及至咸丰八年,王明璠中举后到江西当了县令,王家因此而发达起来。据说王明璠先后曾娶了六个妻子,生六子四女,乃紧邻其父老屋旁西边新建房子。房屋除特别阔大(戏楼、宗祠稍有装饰)之外,比较简朴,只能称为大宅而非豪宅,这在当时极为少见。


王明璠(1829-1906年)字奂若,号璞夫,19岁县试第一,清咸丰八年(1858年)中举。候补江西乐安知县,后历任江西上饶、丰城、瑞昌、萍乡县知县。在瑞昌“倡筑长堤以捍水患”,人们纪其功绩,称该堤为“王公堤”。在萍乡,“保甲之法,亦全省效之”。从政不长,却有政声,被上司誉为“江西干员”。1887年,王藉省墓之由归家,以教书、养花、种竹为乐。同治年间被朝廷诰授奉政大夫,光绪年间晋封“朝议大夫”衔,享受从四品俸禄而终老余年。这便是“朝议大夫第”(简称大夫第)的由来。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王明璠府第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27.彭家寨古建筑群

彭家寨古建筑群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辖区内,是武陵山区土家聚落典型代表之一。


彭家寨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地处鄂西武陵山区中。龙潭河自东北向西南流过寨前,与寨两边的山间小溪将村寨环抱。


左是召大沟,右为叉几沟,沟上架有一座百年历史的凉亭桥。寨前是公共用地院坝,寨后竹林间有一横排苕窖,东边为彭氏墓地。彭家寨历史建筑规模约8000平方米,全部为吊脚楼,


众多单体建筑组合成村寨时,以公共用地的院坝、风雨桥为中心展开。吊脚楼群依托观音山,建于山脚斜坡上,寨前是一排稻田,面向龙潭河,河上架有铁索桥。

有房屋22栋及风雨桥一座,房屋主要包括彭继文老屋,彭武元老屋,彭武阶老屋,彭继元、杨祖祥老屋,彭继检老屋,彭南祥老屋,彭继权老屋,周品老屋,彭继亮老屋,彭文勇老屋,彭继双老屋,彭继树老屋,彭启孟老屋,彭继山老屋,彭继松老屋,彭继艮老屋,彭继书老屋,彭继富老屋,彭继贵、彭继青老屋,彭武生老屋,彭武顺老屋,彭义老屋。


彭家寨对于研究土家族聚落营造具有较高的价值,从聚落的选址布局、植被配置到单体吊脚楼的建造,体现了土家族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彭家寨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28.湘桂古道永州段

湘桂古道永州段位于湖南省道县、江华县、江永县三县。又称潇贺古道。溯潇水下贺江,由道州经江华入广西富川到贺州,或经江永入广西富川至贺州,是沿袭了几千年的沟通萌渚岭南北的交通要道。

萌渚岭湖南与广东、广西之间,自古为阻隔五岭南北的天然屏障。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3),在郴道的基础上朝廷扩修,成为南下广州的水陆联用的“新道”。自秦汉至清末乃至民国初的两千多年里,这条湘桂古道对促进我国的南北统一,加强各族人民的融合,促进江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直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湘桂铁路和京广铁路修成后,湘桂古道的功能开始衰退。自20世纪50年代在潇水修建了双牌水库和涔天河水库及公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21世纪的通乡通村公路工程进行后,湘桂古道遭到了破坏和废弃。沿途保存着许多古城址、古兵营址、古亭、古街铺、古村落。


朝天桥

目前发现永州段相关地名有:朝天桥、五通庙、文昌阁、午田风雨桥、双屋凉亭、华岩铺、莲祠亭-平安桥、同善亭-安乐桥、老村古渡口、秦兵营遗址等文物点25处以上。


五通庙


文昌阁

湘桂古道永州段--东铺村灵仙俺。

湘桂古道永州段--东铺村明月亭。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湘桂古道永州段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29.慈氏塔


慈氏塔位于洞庭湖边西南,塔为砖石结构,楼阁式,八角七层,通高39米。宝塔巍然耸立,雄视洞庭湖,为"巴陵胜状"之一。这一宏伟的建筑,体现着唐宋时期的艺术风格。可惜塔为实心,不能登临眺望洞庭风光。


慈氏塔位于洞庭湖边西南,塔为砖石结构,楼阁式,八角七层,通高39米,下部塔基用五层麻石铺砌而成,塔身全部用青砖砌筑。自第二层起,每层四面均设有小佛龛,共有28个,龛内原供小佛像。每层檐角设小钟,微风吹来,叮当作响。塔顶置有铁刹相轮,上有6根铁链从塔顶直贯塔基,是用来起稳固和避雷作用的。宝塔巍然耸立,雄视洞庭湖,为“巴陵胜状”之一。这一宏伟的建筑,体现着唐宋时期的艺术风格。可惜塔为实心,不能登临眺望洞庭风光。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慈氏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30.花瓦寺塔

花瓦寺塔又名宝塔寺塔、花瓦塔,花瓦寺塔保持了北宋早期的建塔工艺型态,保存亦较完整,反映了我国南方造塔技术,是一处重要的宋早期佛塔实物,也是湖南省唯一一座保护较好的北宋早期砖塔。花瓦寺因年久失修逐渐坍塌废弃,花瓦寺塔也一同遭到人为破坏和自然损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议案修复花瓦寺塔,2011年年底修缮竣工。

塔座东朝西,平面为八角形,七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22米,底径5.5米。塔修建在一土台上,倒锥形塔基,基座正北设有砖劵拱门与地宫相通,拱门宽0.9米,高1.95米,门道深1.05米。地宫顶部砌八方攒顶式藻井。塔身转角处砌有倚柱,每层腰檐底部砌出一道莲花瓣以承托腰檐,腰檐转角处的翘角作一鸟翼卷云形,塔顶置琉璃葫芦瓶式刹。一层东西两面各设一佛龛,二层以上每层每面各设佛龛一个,内供佛像一尊。

据当地老百姓传说塔系唐代尉池恭修造,明代以塔为中心而建花瓦寺。《直隶澧州志》中《祠庙志》关于该塔记载不甚详细,仅有“宝塔寺,地界松滋,宋段建塔,景泰(1450——1457)时李宣建寺”。原塔两侧立石碑数通,后在基本农田建设中悉毁,2010年在其附近发现民国十一年(1922)维修该塔功德石碑一通,可惜上面也无该塔源流载述,故而该塔准确建造年代和源流已失考。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花瓦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相关推荐

  • 走进吉安红色古村,探寻几代人的记忆,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虽然这个景点已经因为某些原因暂时关闭,但是,还是想分享给大家回味一下,渼陂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集发达的古代商业文明和红色文化于一体.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楹联. ...

  • 上海旅游界人士来三阳镇考察

    作者 洪小尘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可以关注我们哦 换个角度  洞察世界 一叶轻舟 期待与你相遇  发现更好的所在 一 上海旅游界人士抵达三阳镇政府 2019年元月17日上午9点,洪学堂和我前往三阳镇政府去 ...

  • 2013年万载古城什么样?那时还叫“田下”,有本真的宗族文化

    万载,原本是赣西北部一座普通小城,在岁月的长河里默默的成长,这里孕育了中国宗族社会最淳朴与本真的宗族文化. "富万载,和田下",在有着近1800年建县历史的古城万载,有一处古韵犹存 ...

  • 洛阳晚上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夜游洛阳好去处

    洛邑古城 LUOYICITY 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被誉为"中原渡口"的洛邑古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是一座以非遗传承为核心,以深厚历史底蕴为依托,集文.游.玩.食.宿 ...

  • 绩溪:被遗忘的大司城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被遗忘的大司城 耿培炳 绩溪县城明清两朝的一处古建筑群,它静静地躺卧在古城犁尖角的方祠文昌阁之东南塝下,西临南街水圳,东靠油榨坦,东南与觉今园.何氏宗祠毗邻,南为宝仁坊,北为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共计795处) 本篇要目: ************************************* 703.良乡多宝佛塔  辽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2)

    本篇要目: ********************************************** 711.慈寿寺塔  明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3)

    本篇要目: ***************************************** 721.佛真猞猁迤逻尼塔  辽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4)

    本篇要目: **************************************** 731.金山寺舍利塔 元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 732.天宁寺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

    本篇要目: ************************************ 741.蔚州古城墙 明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 742.故城寺 明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6)

    本篇要目: ************************************** 751.宣化柏林寺 明至清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 752.卜北堡玉泉寺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

    本篇要目: ********************************* 761.衡水安济桥 清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 762.凤山关帝庙 清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8)

    本篇要目: ******************************** 771.闾原头永兴寺塔 宋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 772.张村圣庵寺塔 宋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9)

    本篇要目: *************************************** 781.大周村古寺庙建筑群 宋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