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38岁病重,为何痛苦隐瞒也不肯治疗?好友:他羞于公开此病

1992年的寒冬,穷了一辈子的路遥在42岁这年过世了。在他去世的前3个月,他在病床前签下了妻子送来的离婚协议,十余年的婚姻走向末路,同样离不开一个穷字。更讽刺的是,路遥去世后,他为人所知的“遗产”只有生前留下的10000多元的借条。

路遥的忠实读者潘石屹回忆道:有一年他去延安大学,校长陪他去了路遥墓地,可是墓地年久失修,竟然塌了,潘石屹含泪沉默了良久,给校长留下100000元和一句话:“修缮一下路遥的墓吧,他那么伟大,不该如此。”

路遥,原名王卫国,陕西榆林人,中国当代作家,群众评价他是“一个用生命在全心全意写作的人民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路遥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

1988年3月27日,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从开播到结束的126天内,几千封听众的来信如潮水般涌入了电台信箱,这些听众当中有学生、教师、工人、农民,甚至是离休干部和待业青年。

一位学员来信告诉电台编辑,他们系有3个队270人住在一幢四层楼房里,约有100部收音机、录放机,在中午12点半都同时收听《平凡的世界》。新疆***的军人柴俊峰说,他在收听《平凡的世界》的同时,还要用“盒式带”录下来,126天,一天不落。他平日里只要一有空,就反复地听,以至于许多精彩片段他都背诵下来。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纸质书的销量也水涨船高,一路猛增。由于每天都有大批热情高涨的读者到书店排队购书,出版社只好日以继夜地加印《平凡的世界》,却仍然供不应求。《平凡的世界》作为路遥一生的巅峰之作,背负着时代的使命,也书写着路遥苦难的人生烙印。

路遥出生在陕北农村,贫穷是他童年的底色。路遥的父母一共生育了9个孩子,路遥是家中的长子。在路遥的记忆中,小时候一家人穷得揭不开锅,10个人只能勉强盖一条破旧的被子。为了不让孩子饿死,年仅8岁的路遥被过继给了大伯。

1957年深秋的一个夜晚,路遥穿着母亲难得为他做的新鞋,和父亲踏上了去大伯家走亲戚的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父亲把路遥领到早市上,用身上仅有的一毛钱,为儿子买了一碗油茶。

父子俩在大伯家待了两天后,父亲告诉路遥,自己一早就要去县里赶集了,下午再回来接他回家,早慧的路遥心知肚明,父亲这回要一个人走了。那天早上,路遥其实一直默默躲在一棵树后面,流着眼泪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不过这还只是路遥童年悲剧的其中一页。路遥上初中的时候,大伯家已经穷得没法给他交上伙食费,路遥甚至连最便宜的清水煮萝卜也吃不起,常常要吃馊掉的食物。在困顿的环境中,为了坚持上学,路遥常把自己饿到头昏眼花。他在班里成绩优越,却因经济问题差点上不了学。从黄土地到城市,这是路遥这一生走过最艰难的路。

艰难的环境造就了路遥要强的心性,以至于多年后,他在获得成功,回首过往时说:“我几十年在饥饿、失落、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至此,路遥对理想的追寻始终有着一种“夸父逐日式”的悲壮。

1982年,33岁的路遥发表小说《人生》,轰动文坛,接踵而来的鲜花和掌声一下子将他推上了荣誉的巅峰。可是不久后,本该意气风发的他却在文坛“消失”了。小说《人生》取得的成功固然让他振奋,不过与此同时,路遥开始焦虑自己如何才能越过《人生》造就的这个“横杆”?

这年的路遥三十出头,正值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他告诉自己,不应躺在功劳簿中享受余生。在无数个焦虑的夜晚,路遥对自己说,“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的生命也就将终结”。在这样的信念之下,《平凡的世界》应运而生。

1985年金秋,路遥带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以及十几条香烟和两罐“雀巢”咖啡,从西安北上铜川,跑到了当地的矿区投入创作。在此之前,他已经花了3年时间做了准备工作。为了写好《平凡的世界》,路遥整整耗时6年。

他翻阅了十年来的《人民日报》,一直到把指纹都给磨没了,于是他用手掌接着翻。为了还原煤矿工人的真实生活,路遥亲自下矿井,他在煤矿下和普通工人一起用大筐背煤,越累越好,只为了能够写出主人公孙少平的真情实感。

为了把控写作的进度,路遥每天严格规定自己的时间,不完成任务就不休息。在餐食上,他总是有什么就胡乱吃些,也不讲究营养。因为晚起的缘故,路遥从不吃早饭,午餐和晚餐往往是两个馒头一碗稀饭就应付过去了。久而久之,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

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期间,路遥的饭量开始不断减少,体力迅速下降,曾经强壮如牛的他连走路都喘着粗气,有时候累得连头都抬不起来;由于抽烟太多,他的胸脯隐隐作痛,右眼还患上了炎症,难受得抓狂。

路遥回忆道:其实在最后阶段,我已经力不从心了,抄改稿子时,像个垂危病人半躺在桌面上,斜着身子勉强地用笔在写。几乎不是用体力工作,而纯粹靠一种精神力量在苟延残喘。1987年夏天,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完稿后就开始大口吐血。

路遥的胞弟王天乐回忆说:

“第二天,我们去医院查出了他吐血的病因,结果十分可怕。路遥必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但路遥是不惜生命也要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我能理解他的这一选择。路遥让我永远也不能给任何人说他的病因,我痛苦地在他面前放声大哭。”

医院当时给路遥的诊断其实是由“乙肝”引起的“肝硬化”,急需减少体力劳动,住院接受治疗,但是路遥坚决不肯。一方面,《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已经构思好了,他的创作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另一方面,乙肝在当时是一种难以治愈传染性疾病,心性要强的路遥很介意让外界知道他得此病。

路遥的好友白描回忆:“路遥生病后一直对外隐瞒,羞于承认自己的病的事实。他不容许自己给人以病殃殃虚弱的印象,因此执着地选择了药物调理。要强的心性成全了他,也毁了他。”

1988年的夏天,路遥抱着一台破旧的收音机,听着另一头传来了自己的原声音:

“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也永远是一个伟大的世界……听众朋友们,无论我们在生活上有多少困难、痛苦,甚至不幸,但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我们所生活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

听到这里,路遥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不禁泪流满面,他握笔的手开始抖得像筛糠一般,心脏急剧地跳动着,手中的笔似乎一下子有了万钧之力。由于过度激动,他的五个手指头像鸡爪子一样张开而握不拢,笔掉在了稿纸上。满头大汗的路遥用僵硬的手抓住热毛巾在烫水里整整泡了一刻钟,这只握笔的手才渐渐恢复了常态。他立刻抓住笔,飞快地往下写……

就这样,路遥在病中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但是作品问世后,因为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文学,在发表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第一部曾经遭到拒稿,第二部没有在国内任何文学刊物上公开发表,第三部也只是在更为边缘的文学杂志上刊发。

好在这部饱受冷遇的作品最终通过广播征服了3亿听众。这部倾注了路遥全部心血的小说在1991年斩获了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讽刺的是,那时候的路遥已经穷得拿不出去北京领奖的路费,最后还是弟弟王天乐为他借了5000元,送到了西安火车站。弟弟对他说:“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路遥只说了一句:“日他妈的文学!”

更加戏剧性的是,在京领奖期间,路遥邀请了北京文学界的陕西乡党在台基厂附近的一家饭店庆贺。由于中途人数不断增加,一桌变成了两桌,两桌变成了三桌,结果一顿饭直接吃完了茅盾文学奖的5000元奖金。

路遥穷,穷得太彻底了,以至于他写作多年却未能在死后留下财产,但是即便如此,路遥仍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去世前一两天,他仍对生命充满向往:“生活太残酷了,我一定要站起来……”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中》所写的:

“他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1992年11月17日晨,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去世。在他死后15年,挚友贾平凹,写文追悼: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是一个气度磅礴的人。但他更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潘石屹说他读了7遍《平凡的世界》,他说:“每一次的人生低谷,觉得这个坎过不去了,我都要拿起来读一遍,以至于每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今天,30多年过去了,《平凡的世界》依然占据各大院校借阅图书的榜首。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第一次给清华新生推荐书的时候,推荐的就是《平凡的世界》。为什么这部作品可以经久不衰?答案是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或说哪个年龄层的人,或多或少都可以从孙少安、孙少平等人物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在苦难中寻求诗意,用过去点亮未来,这是路遥在书中给我们送出的最美的期待。无论是青年人还是对人生尚存迷茫困惑的人,我都建议你读一读路遥。磨难是贯穿人类一生的主题,对每个人来说,一生中总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如果你还在迷茫,不如去《平凡的世界》当中寻找答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