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旦把服装设计变成职业,就没了兴趣?

(每周一,三,五 晚9点整准时推送一篇干货)

和一位真实小伙伴的交流引发的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唱歌跳舞、或琴棋书画,但是真正能把兴趣当成职业去做的,或者说所从事的工作恰恰是自己兴趣的人,少之又少。从事了自己兴趣爱好的行业还能有成就的,就像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一见钟情,然后表白被欣然接受,顺势在一个良辰美景把女孩扑倒,之后顺利结婚生子并且白头到老。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就是:“这简直太他妈幸运了!”

---更多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皆与兴趣没有半毛钱关系。

F先生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十几年前一直都很向往创意类的工作,平时也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用他的话讲:“我在每个人的脸上都能看到一样东西----痛点。”

但是在择业上,面临是否稳定、发展空间、公司背景、收入待遇、是否兴趣这些关键词里,却把兴趣排在了最后。他说:“虽然我对那样的工作很感兴趣,但是我不确定一旦做上了还会喜欢,也不确定我在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上能做的多出色。”

很多人都有把兴趣发展成职业的冲动,但仅仅停留在冲动,实际并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

小A是一名动画公司的原画师,但非常爱好服装设计,每天晚上都要画一大堆的服装画,或者经常自己在家缝制一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享受别人的掌声和羡慕:“你的服装画画的好好呀,你怎么不去做服装设计师!你一定能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大牛!”这时候小A可能真的被夸赞冲昏了头脑,幻想仿佛很快就可以成为一名在T台上万众瞩目的服装设计师,享受着鲜花、掌声。

但实际上,呵呵。

因为人们在意识里面清楚的知道:

---对于兴趣爱好,只要花费20%的精力,就能够获得60%的成就,能够很容易的获得自我满足感、成就感、存在感以及超过其它业余者的优势;

但是假如把兴趣发展成职业,我们就要花费120%的精力,才能在职业的水平上做到80%的成就。

小A自己其实很明白,她没有办法去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去学服装设计、还要掌握各个环节的专业知识、经常去跑面辅料市场、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么多的辛苦付出,换来“职业”带给他的收入,可能还未必比得上她现有的职业。

职业一词,本身就是“谋生饭碗”的意思。即便是付出120%的努力所得到的80%的成就,很可能并不足以使他在这个行当里面成为佼佼者,于是权衡利弊之后认为不值,也就很顺理成章的认为:“把兴趣发展成职业太累了。”

于是大家忙于为自己的这种想法,寻求一个台阶和托词。

比如有的人会说:“我是足球界篮球打得最好的、篮球界跳舞跳得最好的、舞蹈界足球踢得最好的。”通过这种自慰来逃避内心对自己浅尝辄止的谴责。

选择把兴趣发展为职业,相对于从事其他行业来说更为不易,不但需要非常辛苦得努力,而且很可能会连兴趣都就此丢失掉。因为懒惰和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人们大都希望通过较少的付出,来换取较高的回报。

兴趣是无需制约的,爱投入多少就投入多少,想什么时候投入便什么时候投入,并且对于兴趣爱好的成就,本就没有给予一个非常高的心理预期。

---但是职业不是这样,因为将兴趣职业化之后,就会产生一个可量化的评估,即:这个职业给自己带来了多少收入。而量化的评估也最容易立见高下,小学生都知道:10块钱比5块钱多。

所以一旦兴趣作为职业后,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有四点:(我们假设小A决定学习服装设计,并选择了做服装设计师的故事来贯穿下面的主线。以下皆为假设,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第一:由于达不到胜任要求,所产生的焦虑。

因为包括自己的所有人,并不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多么大的要求,但是成为职业后,人们对于这项事情的要求也就随之提高。

比如一个女孩子喜欢做主播,就算在直播平台忘词也无所谓;但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忘词就会引人发笑。

但是这个女主播一旦当上了新闻联播的主持,她就会觉得力不从心或者无法胜任,而她用原来做直播的水平去做电视台的节目,观众就会觉得很烂。于是这个女孩子就会感到焦虑,而在此之前,她在处于爱好阶段所获得的那些赞许和成就,也全部都无影无踪,这时候就容易不再对这个兴趣爱好有着较强的意愿:“还不如老老实实当爱好,没事吃饱了撑的当什么职业啊!”

小A好不容易学完了整套服装设计课程,但是毕业后求职的简历泥牛入海,好不容易面试上做了设计助理,她甚至连针织面料和梭织面料都分不清。这时就会听到别人议论:“别看她服装画画的好,连面料都分不清,跟咱们也没什么差别嘛。”于是莫名的失落涌上心头,若是消极的人这辈子都不想做设计了。

第二:为了达到胜任要求,提升水平过程中的挫败感。

经历了焦虑期,于是我们开始努力,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完善自身的形象和加强专业的技能等等。

但是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样,距离顶尖水平越近,所需要的努力就会越多,反而提升的效果更不明显。

---高手之间看似相差毫厘,实则不然。

在努力的过程中,发现不再像原来那样,一夜不睡可以画好几张漂亮的服装画,努力三天可以亲手缝制一件衣服。反而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只能稍微的些许进步,较之前的爱好阶段,有了强烈的反差。

正是这种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会让人很容易的产生挫败感和负面情绪。例如急躁。于是我们就又不感兴趣了:“我付出这么多努力,怎么不见长进,我什么时候才能到XX大牛、XX总监那个水平啊,感觉前途无亮。”

于是小A决定专心提升有关服装设计师的能力,每天坚持上时尚资讯网站提升品味,看专业的服装类型公众号提升眼界,为此还放弃了她经常和朋友聚会和每天健身的时间。她不断地获得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在公司不断的请教资深设计师和可以请教的人,但半年过去了,始终无法跨越设计助理到设计师这道鸿沟。

第三:提升水平后,付出所得到的回报,达不到预期而产生的失落。

经历了挫败感,终于渐入佳境,水平达到了专业的水准,终于可以正式做为职业赚钱了。

但是我们对收益都会有一个心理预期,带来的收入如果少于自己的预期,内心就会认为,自己将兴趣爱好作为职业的选择,是付出了很大机会成本的:“我这个行业收入普遍都好低啊,竞争环境好恶劣啊。我这么专业的水平,怎么才赚这么点钱,看看和我有共同爱好的那谁,没有选择这个爱好作为职业,现在赚的钱比我多多了,我真觉得不值。”于是就会开始萌生出打退堂鼓的念头,进而也就会对原本的兴趣爱好产生了负面的情绪,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小A终于从设计小白转变成了真正的服装设计师,达到了专业的水平,她已经在设计部,在公司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可事实很残酷,又是几年过去了,她并没有一举成名,成为万众瞩目下最璀璨耀眼的服装设计大牛,也没有成为之前欣欣向往的服装设计总监。反而是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遥远,越来越迷茫。接近三十岁的年纪,只是一名普通服装公司的一名普通的服装设计师,赚取着每月几千元的死工资。

第四:不愿为了职业素养而失去自我,产生的抑郁。

兴趣爱好的本质是回归自我,根据自我意愿的不同,去选择不同的爱好,投入不同的精力,理论上应该是受主观情绪支配的。

但是一旦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都会被更多的其他因素支配,失去了对这个兴趣的自主权。

比如小A:本来很爱画画,特别是画服装画,但进了服装公司后,发现其实并不需要画那么漂亮的服装画,就连设计效果图也只是众多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时间长了,就连最初喜欢画画的爱好也被消磨殆尽,想画服装画时根本提不起兴趣;

其他行业还有为了公司的利益,不得不创作自己不喜欢的音乐,违背自己的意愿,然后抑郁;喜欢写公众号的写作大牛,因为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原创文章被无良公众号盗用,心情不好不想写作,但是迫于业务压力不得不写,所以很不开心!等等等等。

总结:

F先生并不是说不能把兴趣发展成职业,而是见过太多因为这个而学习服装设计,或是中途转行的童鞋遇到的太多迷茫和失败的案例。

想要从事自己的“兴趣”并能有所成就,你必须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究竟是真的兴趣还是“一时冲动”?

2.能不能为了“兴趣”永远放弃打游戏、煲剧、聚会、睡懒觉?

3.能不能即使没有收入,也一样爱你的“兴趣”?

4.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你为之“兴趣”的工作,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不要看表面,弄清楚这个职业的本质。大多数人都栽到这点了。

最后,提醒有这个心思的童鞋们,在做之前,一定要先衡量自身条件(包括专业基础、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等)、外在环境(行业前景、家庭条件等)再做选择。已经在学习中或是在职的设计师们,时刻都要注意自己当初的目标和目前的行动方法是否产生偏离,及时调整,不断复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