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相马法都看不上蒙古马,为何蒙古马却创造了13世纪最牛战绩?这个窍门是关键

冷兵器研究所

冷兵器评测和格斗研究昨天 09:04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李从嘉

  字数:1520,阅读时间:约7分钟

  蒙古马是狗仗人势、马靠(主)人(扬)名的典型,因为蒙古人在13世纪战绩特别牛,所以它也被很多人高看一眼,以至于诞生了不少神论,比如它不用吃精料,不用吃粮食,能一直加速放风筝,还能无限续航等等。其实蒙古马没有那么神奇,蒙古人也不是总靠它来打天下。

  蒙古人也有一整套的相马法则,他们认为头部、嘴唇、脖子后背像骆驼,鼻孔像喇叭,眼睛像蛤蟆,脖子像狮子,肋骨像公牛(的肋骨),肩膀像雄鹰,屁股像大雕翅膀的马才是极品马。你们仔细看看蒙古马的照片可以找到类似特征吗?蒙古马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头大颈短,而这在中国传统相马术里恰恰是渣马的特征,“大头小颈,弱脊大腹,小胫大蹄”这是《相马经》中的内容,别以为蒙古贵族不知道,他们手下有大量精通相关理论的汉人养马人。

  因此蒙古人采取了两个措施补救,第一个措施就是走一路搜刮一路,只要马好,无论那种马都要,这叫做“括马”。元朝的侍卫亲军的马匹就来自各地“括马”,这些马匹被寄养到国家马场内。而地位更高的怯薛军则骑乘从中亚、西亚搜刮来的优秀骑乘马种,怯薛军在忽必烈接手前恰恰是蒙古人进行战役突破的主力 。中亚的伊儿汗国也经常搜刮阿拉伯马,甚至把阿拉伯马送到了元朝宫廷。在蒙古各大汗国往来中,这些应该都是很普遍的现象,察合台汗国能够从山西的封地得到丝绸(潞州丝绸在明代也是著名品牌),伊儿汗国还给忽必烈家族保留了大量草场资产,马匹的往来流动也在情理之中。

  蒙古马的速度不高,耐力其实也比不上阿拉伯马、柏布马等品种,甚至在健康方面也没有太大优势,柏布马恰恰是以很少生病著称的。至于蒙古马会自己找吃的,这也不是专利,冰岛马等也会自己寻找食物,这是放牧马匹普遍都有的技术,算不上特别突出。而且在马匹长期徒奔跑期间是要喂饲料的,蒙古马也不例外,早在汉代匈奴人就在行军中给蒙古马的祖先投喂小米,清代更是规定蒙古马在行军时就规定每天都要投喂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要逐渐增加。普通蒙古士兵被大汗征召后,他们就要从牧民变身成战士,他们也知道自家马匹的缺点,因此采取了吊马技术,让蒙古马得到了超常发挥。

  所谓的吊马法就是合理安排马匹的食物摄入量和运动量,蒙古马要是不听话就直接把它们吊起来,然后以25天(这是近代的安排,古代其实就有类似的安排)为一个周期进行排汗、长途奔跑训练。在第一天内,蒙古士兵只让马匹进行十几次遛马,在第2天内会进行近距离奔跑训练,第三天则进行吊汗(就是让马匹大量排汗,能一天让可怜的蒙古马出汗3到9公斤,就是留一坛子汗),第4天后慢慢进行近距离遛马,第5天、第6天慢跑和奔跑训练相继进行,第7天给可怜的蒙古马放假,第8天继续吊汗。然后在第9天到12天内持续吊汗过程,在第13天后进行慢跑训练、奔跑训练、长距离奔跑、休整的混合训练法,在第23天休整后,在第24天进行慢跑热身,然后再第25天进行玩命奔袭。

  蒙古骑兵远征时要带着多匹战马和大量牛羊,一路上既要看着马牛羊吃草、繁衍,还要用吊马法把自己选中的多匹战马相继调试到最好状态,这样才能在战斗中轮流使用。而指挥他们作战的蒙古将领也往往选能选出最好的攻击时间段,蒙古马的成功是驯马技术、战术上的成功,单单认定它们就很N可不正确,否则在契丹人强盛的时候,蒙古马就该扬名世界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