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姚德创建泾干书院
泾干书院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壬戌战乱泾阳县城被屠,人口损失大半、本地经济极度衰退的历史环境下,为我的高祖父姚德(字玉如)出资创建。
泾干书院原状面南,位于现今泾阳体育场后县医院南门的北当巷,对面为当时我们姚惠谦堂在泾阳县城两个当铺南当和北当之一的北当。
据县志记载:“中建讲堂三间,堂前东西斋各三间,二门连接大门,中出鞍架三间,门西侧屋为阍人所居(看门人)。堂后东西斋各三间,正寝五架七楹,正寝后鞍架屋五间,西偏院东西斋各二十间。极南鞍架一座,庖、溷、厩悉备。约用银万两有奇,又捐银五千两,发典营运,每年取息七百五十两,以供修脯膏火之费”。
书院建成请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为书院题写门额。因在平息战乱中,社树姚家曾出巨资为饷,并星夜造渡船帮助军队渡泾渭之水,给左宗棠的部队提供了巨大帮助。有曾任陕甘学政的吴大澂为高祖撰写的碑铭详记:“而秦事孔棘时,尤有过人者。骊山烽火,泾渭无舟,官军莫渡,君星夜造五渡船,师赖以济。军屯灞柳,唱筹量沙,协饷不济,君输巨款为秦人倡,师赖以克。”籍于以上的贡献,当时的左宗棠和姚家的关系非同一般,欣然接受了为泾干书院题写门额之请。有左宗棠文集记载:“泾阳旧称人文渊菽,丧乱以来,弦诵辍矣。该绅能力谋兴复学舍,费至数千金,以惠寒睃,俾得于兵燹之馀,复勤旧业。将见儒术盛而世教修,关学遗风无难复振于今日,岂但科名之选云尔哉!览禀欣然为榜贻之,所以志也”。
高祖姚德并为书院聘请名师煞费苦心。出重金聘请关中大儒贺复斋(贺瑞麟)出山任教,不知道何故,贺当时未能应允。有贺复斋回复高祖书信为证: 致姚玉如书
昨蒙枉顾,兼惠多金,盛德重贶,感谢之至。但麟年事粗可支吾,不敢虚辱厚意,谨以归纳。至于拙书,不幸不能严拒,偶一为之。然亦例不受人分文,岂可以兄故而破戒乎?爱人以德,君子之心。尊兄乃以孟子受宋,薛之馈为辞。然闻戒,远行是有处也。无处而馈,是为货取。昔韩持国与程伊川交最厚,韩偶以黄金药楪赠伊川,不敢明言,使其子启之。伊川乃曰:“某与乃翁道义交,奚以此为?”诘朝遂归。朱子乏绝,赵子直割俸周之。不受,乃答曰:“穷巷书生,蔬食菜羹,自其常分,俟万一窘急之甚,卒成嘉惠尔!”麟之不才,窃愧于尊兄分寸之益,既辱相知,诅宜叨此?愿深谅其硁硁。倘他日校刊先儒诸书,或有可以求助者,当不妨别请也。幸惟原照。
高祖为请名师不惜重金以求,足见其对名师的渴求之诚,后相继有关中大儒柏景伟、刘古愚、车顺轨、杨蕙等任职书院,使泾干书院声名大躁,享誉一时。
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泾干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三十二年(1906)改为初级师范学堂。开办,改作用银一千五百四十二两八钱四分。宣统二年(1910)改为初等农业学堂,开办费用四百一十两,筹定常年经费银一千五百一十八两。拓地面积二万零四十方尺,操场地面一万零五十方尺。第一讲堂五间,第二讲堂三间,自修室、寝室四十二间,职员住室六间,教员住室六间,仆役住室三间,理化及器械室三间,会客室三间,庖厨三间,储藏室二间,厕所二间。”由此可见当时书院规模之大,设施的完备。和当时的味经书院、瀛洲书院、崇实书院、清麓书院并称晚清本地五大书院。
泾干书院建成起始 ,既重视传统儒学又广泛引用西方先进知识、进步思想。师范学堂、农业学堂的改进,紧跟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材,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兴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作者《姚氏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