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旭:我不是记者 我干着泛媒体的活

作者:初旭

今天是2016年的11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对于我这个早已离开媒体的媒体人来说,可谓感慨多多,五味杂陈。
     我的老家在川黔交界的赤水河谷地带,扇面形的大山就像一道道生命的豁口,那纵深的豁口里山岭相连,沟壑纵横,就像老父亲历经沧桑的额际。偏远的老家离县城有近百公里,村人过着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日子,大家伙都围着一亩三分地而奔波。那时,我的父亲还是当地的生产队长,唯一的优惠就是隔得一月半载,那位断臂的邮递员就会送来厚厚的一扎四川日报,让我好生兴奋,我就一边查字典,一边读那些来自全省的“大好形势”,自小就羡慕记者的职业。上了小学、初中,当有人问我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我就毫不犹豫地回答:当一名记者,引得旁观者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让我真有些无地自容。
     高中毕业以后,与大学擦肩而过,我还是回到我的老家,和父老乡亲一道在土里创吃食。悠悠的岁月里,上山劳作或下地锄禾,坐在那高高的野山上,灼热的日头悬在头顶,除了郁闷还是郁闷……我的理想呢?我的抱负呢?……面对着苍凉的大山,我一次次地叩问自己。我先后学过种田,学过绘画,但都心不在焉。最后还是执意走上了业余写作的道路。当时,家里没有更多的钱供我去搞写作,每个星期,我就向父母要8分钱,对外开始投稿。那时,也怕被人笑话自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就用了“初旭”这个笔名,一直沿用至今。我先后遭遇了一百四十多次的退稿,终于看到了了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铅字,以致兴奋得自己好几个晚上睡不好觉。就这样我一步步向“理想”靠近。在文字上的打拼,当年还意外地让我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作者老家古蔺丹桂镇龙溪

那年三月天,我的人生开始败走麦城,这一走,便从老家古蔺县偏远的丹桂古镇来到酒城泸州,在媒体领导和同事的关照下,成为媒体的一名记者,并且在美丽的酒城有了自己的家居,有了自己的朋友和事业,伴随着媒体走过了漫长的13个年头。记者对于我是全新的接触,原来从事乡镇工作,面对更多的是种植养殖业、纠纷调解,偶尔搞搞业余创作,也是信马由疆。而现在要面对的是人,而且是各个行业中一些优秀人物,当然,也包括一些外地出类拔萃的人物。作这样的人物采访,我来不及有更多的设计和思考,但是,我知道梳理和清点这些人物,对于我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把这些人物通过媒体推介给读者也是记者的一种责任。因为他们,无疑是我们的一笔宝贵人生财富。
      这些文字见报以后,我很快就接到不少鼓励的电话和来信,他们对媒体的信任和肯定感动了我,同时激励我不断学习,必须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努力进入这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一次次走进他们的辉煌、他们的寂寞、他们生活的背后,我觉得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有些人甚至普通得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媒体十多年时间里,我采访了刘建将军、濮存昕、陈小艺、何政军、张光北、卢奇、缪世璇、吕薇、张桐、李春华、邵伟华、余开源、刘绥滨、魏闻声、梁彦强、张德高、陈天星、白连春、刘光富、符天升、刘崇举、李洁尧、吕坤、张寒、张宝雯、陈巧茹、梅永刚、陈家甫、张黎玲(排名不分先后)等上百位名人明星,接触了上千个大大小小的事件,从这些人物身上,我学会了做人,从这些事件中,我学会了处世。

采访刘建建军(左)

作为一名专业记者,我的工作就是和人打交道,而我接触到的这些人不论他在哪个行业、哪个领域,不论他是有名的或是默默无闻的,可以说他们都是拥有丰富人生故事的一群人。在他们中间,有中国演艺界大红大紫的名人大腕,有功夫了得的武林高手,有药到病除的民间医生,有为孩子而书的儿童作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在校学生……与他们面对面的交谈当中,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感悟到他们人生中的酸甜苦辣,而他们的故事,带给我的还有便于我人生价值的思考。 
     人的一生总会有挫折、彷徨、失败和痛苦,也有欢乐、幸福和满足。没有人可以躲得过去,重要的是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名人可谓数不胜数,但并不是所有人经历了风雨最后都能见彩虹,所谓成功者,我想不仅是那些在各自领域里做出杰出成绩的人,更应该是那些对生命有着深刻体悟和思考的人。作为一名记者,我感谢传媒给我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平台,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今后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毫不害羞地告诉别人:我曾经做过记者。记者生涯让我找到了快乐,也让我找到了幸福。
      两三年前,随着网络的兴起,传统媒体也日渐衰落。本人是一个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的人,那年为了偿还一个改变我命运的人情债,倔强的我不顾朋友们的劝阻,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钟爱的传统媒体,一头扎进了网络,从此与传统意义上的记者生涯绝缘。
     我没有所谓的记者证,记者从业资格证倒有。那次挂靠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媒体机构,离开时,这家所谓媒体还居然在网上去声明我不是他们的记者,真是搞笑。离开传媒以后,我和朋友一起 先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报备注册了天机网、中国家居网、西部旅游网、健康在线川南经济网等,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网站所发内容均被百度、搜狐、360等著名搜索引擎快速收录,我们始终践行着网络“唯快是举”理念去服务社会大众,自己每天沉醉在网络世界里,成为了一个泛媒体人。“泛媒体”概念的理解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媒体行业内,媒体数量的不断增多,新媒体类型的不断涌现及其多样化传播媒介和途径,带来的“泛媒体化”;另一种是媒体以外的不同行业,对具有传媒意识或“一专多能”的传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推动形成“泛媒体化”从业的新需求。我是一个“杂”家,算是后一种吧。

作者(左一)与“毛主席“特型演员缪世璇先生(中)一起贵州遵义采风,做客花茂村红色之家

我作为一位泛媒体人,我当然明白,找准定位非常重要。为了对接方方面面的关系,我必须学会“一专多能”。现代许多企业需要新闻传播,我首先得不忘老本行,不断巩固新闻业务知识,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新闻资讯的写作和传播,让他们很快“立竿见影”。同时,这些企业家们由于更多时间去搏击商海,知识结构单一,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企业策划、广告推广、品牌打造、法律服务等,我不得不去学习新的东西来充实自己。我恢复了自己多年的法律工作,也业余学习了许多企业管理、品牌打造、资源整合、家居风水、思考中医等书籍。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外,建立起了自己的专家顾问团队十分重要。经过多年的营造,我身边拥有法律专家、医生教授、表演艺术家、书法家、美术家、音乐家、雕刻家、企业家、建筑师、风水师等各类专家人才数百人,很多疑难杂症,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作为泛媒体人,自己的能力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一帮朋友,一个团队,学会链接,学会整合,你自己搞不定的事情,说不准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交给这个无界的团队,分分钟就搞定了。我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接受我们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泛媒体人的行业里,我们不是记者,但我们干着记者的工作,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干着比记者多得多的工作,或者说,记者从没有干过的工作。我们不怕苦,我们不怕累,只要给我们一个席位,一丝微笑,我们就会以百倍、千倍、万倍的热情为您提供各类有益的服务,让你满意,让你舒服。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海洋里,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矿泉水瓶,但我们会链接大海,我们会倒出53度的飞天茅台来,让你的人生更精彩,让你的世界更加广阔。在记者节之际,写上这些不成文的文字,算是与我的泛媒体朋友共勉。 
 
作者介绍:

初旭,原名王先军,大专文化。系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研究学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基层法律工作者,目前从事网络传媒和法律服务。
     先后当过农民、教师、公务员、法律工作者。曾在多家媒体从事传媒工作。其间创作和采写各类文艺、新闻作品上万件。作品散见于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知音》等全国知名报刊。出版有个人散文集《山地风流》和报告文学集《遍地英雄》,主编了大型专著《最泸州——泸州建市三十周年专辑》,与人合作出版了《巴蜀名胜楹联大全》等。先后推出的《走近珠江三角洲的泸州人(系列报道)》(与人合作)、《泸州机场的前世今生》等受到各界好评;先后推出的长篇调查报告《泸州小贷市场勃勃生机起风云》《泸州商会抱团取暖演绎江湖梦想》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泸州企业家的高度评价。与人合作创作的歌曲《灯闹古蔺》《黄荆行》《龙抬头》《马蹄滩之歌》《水口之恋》等先后斩获全国大奖。主要擅长于新闻策划、深度报道、企业策划、人物专访、网络推广、歌词创作和新赋体的写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