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笔画“神”连接

书法笔画之间连接的技巧,看似简单,实际包含很多的技术,书法上的连接,只具备优秀的笔画,没有好的连接,写出的字肯定是僵硬的,没有生机的。优秀的笔画必须加上优秀的连接技术、好的思想,写出的字肯定是漂亮的,所以书法的连接在书写的过程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连接在书法的专业语言称之'笔意',属技术的范畴,是书法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

在临帖的过程中,只有'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下苦功夫,把贴中的精彩的细节处理到位,才是临帖的根本意义所在。

笔毫的末梢

是笔力集中到达

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

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峰',笔锋挺而健,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在曲张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发挥锋的用场,单以笔腹扫顿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

古人强调'用笔在用锋',包含两个要求:

1、'立锋'行笔。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这些都是甘苦之言。

'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

2、'笔锋无处不到'。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面八方,都应是笔锋运走形成的。如写一点顿下后,须顿中有提,使笔锋走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如此方得收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

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王羲之行书诸帖,欧阳询行书,褚遂良《阴符经》,赵孟頫、文征明行楷书墨迹,无不如此。

理论上所说的笔锋的顶端,实际运用上,锋指的是锋端及笔毫近的那一段,再远些就是笔腰,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也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等,'力点'常不在锋而在笔腰,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异。近代康有为,笔腹腰也运用得很精彩。

从学书的进程来说,初学者一开始就应努力练习立锋的本领,尽量以锋端运使。练到笔锋什么情况下都能弹起来的程度,则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无不能力透纸背,就如武功高强之人,无论拳、肘、肩、臂,全身各处,无一不能发力伤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