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桥头堡
热、热、热……
“哎呀,这几天真是热的够呛,一上山就是满身汗!”
“夏天就是这样的,不热就没有收成啦!”。
在村头桥上的大柳树下,吃过晚饭的老少爷们拿着芭蕉扇子,不约而同地相聚在这里纳凉聊天。谈来谈去,叨念最多莫过于这座石桥的建造经历,无不怀念那个时候大家伙儿的干劲以及逝去的老一代人,正应了那一句话:前人栽下树,后人好乘凉。
我们村地处大山深处,共有350口人,论规模属于个不大不小的村子。在我的印象中,村庄分为村街、南关和东边三个地方。其中村街坐北朝南,分为一横两纵三道街,住户密布,日常活动都在村街举办。原先的邢台市通往路罗镇的公路就从村街和南关之间的河沟穿过,可惜在朱庄水库修建时而改道坡底一带,远离了我们这边。
主村庄与东边的三户只是几块地之隔,小孩们夜晚嫌害怕不去那里。南关除了四户人家,还有两个生产队的百十头牲口喂养的“马号”。因此,来往人员比较多,只是隔着河沟行走不方便,每年雨季发大水两三天过不了河。
1968年初冬,抱定让山村大变样的乡亲们开始修建跨河桥,硬是靠铁锤钢钎打炮眼爆破,在东河石板岩敲打出成方成条型的石头条、券瓦儿石,再用排子车一条一条地拉回来。寒冬腊月天滴水成冰,敲打石头震得人们手上到处是裂子,粘上胶布继续干,没有一个人叫一声苦。像任贵荣、任长书、任长金等,都是好劳力,更是拉车驾辕的料。四五个人拉上牛大的一块石头一溜小跑。
年轻人打石头拉石头,上岁数人则轴券瓦垒桥身,特别是券瓦的石块要大小薄厚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成行周正,评价一座桥主要看券瓦敲打的平整方正,是体现工匠水平的标志。李明秀、任长明、任九路、任九起等,当时都是把握质量的好石匠,达不到标准就重新返工,据说在轴北半个小桥眼时,因为拱度不够,小做返工就让领头人李明秀急得饭都吃不下去。
临近腊月初十,阳历已到1969年元月,大桥终于建起,设计宽度一丈五尺,老人们高兴地说:“咱们这个桥过个汽车准不怕,四个排子车挤不着。”可惜,老人们没有看到更不会想到如今的山村只剩下一辆共白事拉棺材的排子车了!桥面躲不下两辆轿车,已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所需了。
在桥北头的一块长条石头上刻着“毛主席万岁”五个字,据说是时任教师任长亮用毛笔写下,由我大爷任长顺,时任村干部也是位石匠,用手锤、钢钵儿硬是在青石上一下一下凿成的。
因为这种石头十分坚硬,不用力凿不下去,用力大了又会凿豁牙了,千操心万操心还是把岁字凿豁了一点,右下角凿的是1969年元月。当年春天,有人从前教场村当拐棍拄回来一根倒栽柳树棍,走到桥头有意无意的插到桥南头,没有料到竟然成活了如今50年过来了,这棵倒栽柳依然生机勃勃,成为村里的标志,
有人说文革时期乱,可是我们村却不是那样的。干部群众一条心,每年斩地二三亩,沟岔里打起23个塘坝,现在的家底都是那个年代攒下来的,可惜历经1996年8月和2016年7月的暴雨,这些家底快抖落光了,而大桥依然安然,见证了山村的变化。
2002年的“村村通”工程将土路变成水泥路,雨天两脚泥、晴天浑身土的时代已经过去。2006年的文明生态村创建对大桥两侧石护栏进行了水泥抹墙和美化,柳树旁边地面全部得到硬化。2015年在桥南建起办公室和文化活动广场,平时作为停车场,年关时各种各样的轿车在这里停放亮相。
夜幕降临,劳作一天的老少爷们汇聚在大桥柳树下消遣闲话,相互传递所见所闻。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想当年年轻少壮的建设者大部分已经到马克思那里报到了,剩下的人年事已高,也只能在桥头大柳树下乘乘凉,回味回味多年前战天斗地的场面了。
大桥,歪脖柳树依然在,而山村乡亲的思想观念正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再改变,在桥头闲坐的人越来越少,到处是为了生计而忙碌的身影,正是因为忙碌才有了山村的巨变,愿我的家乡再有更大更新的变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