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第一个让人期待的节日,当然是元宵节,元宵节过后,那就是二月二了。吃完了元宵,看罢了花灯,如果遇到村庄里不常见的村民偶而还相互拜年,不要奇怪。在我们老家,约定成俗的规矩,那就是,不出二月二,都是年。二月二这个龙抬头的日子,不仅意味着年的结束,也是农人们在立春以后,开始下地春耕备忙的开始。在老家,这个节日里的许多风俗习惯,承载了人们更多的期盼和美好的祝愿,过得非常隆重。单谈到吃,就有许多的讲究和说法。炒料豆,这是鲁西南最为盛行的一个风俗。关于起源,据说武则天当上皇帝触怒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但是当龙王看见因为干旱民不聊生时,偷偷的向人间降了一场大雨,玉皇大帝得知之非常愤怒,将龙王打下凡间压在大山下,并立碑:“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想到如果将豆子和玉米在锅里炒一下的话,那就是金豆开花了。所以说在二月二这一天,家家户户炒豆子,才有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行云布雨,五谷丰登”的说法。
老家炒料豆,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天不亮必须炒出来。小时候,记得二月二这天,我还没起床的时候,奶奶就在厨屋里忙活起来。我惦记着料豆,哪有心思睡懒觉啊,早早起床,跑到厨屋里,赶紧吃上一把热腾腾的料豆解馋。
奶奶说,小孩子们就要多吃些,因为料豆还叫“蝎子爪”。过了二月二,节气该到惊蛰了,各种虫蝎就要出现了。人吃了“蝎子爪”就可以“镇压毒虫”,不会被毒虫们咬到,有辟邪之说。
老家料豆,大多是咸的。把黄豆用盐水渍泡后,用慢火炒,炒到豆粒发出“爆、爆”的响声时,就可以出锅了。这样的料豆,豆皮炸出裂纹,冒着大豆的香气,嚼起来嘎嘣脆。现在,炒料豆也有甜的了,不少超市、路边的商贩都有卖,大有压过咸料豆的趋势。其做法也简单,就是豆粒将要熟时,直接加糖快速翻炒,待糖把料豆包裹严实后,即可起锅。我不喜欢吃用糖炒的料豆,感觉那样不仅矫情,吃起来还没有料豆原始的味道好。既然是龙抬头的日子,饮食上的一些讲究必不可少,就必须吃与龙相关的食物,这叫做吃“龙食”。比如:面条叫“龙须面”、水饺叫“龙耳”、春饼则叫“龙鳞”。
二月二这天,一般是早上喝面条。面条,不论是自家的手擀面,还是机制挂面,这一天又都称为“龙须面”,是图讨个好彩头,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午饭,一般人家要吃水饺。饺子的形状,有的似元宝,有的形似耳朵,龙抬头这天,吃饺子称之为“食龙耳”。这里面的馅子还有讲究。要做到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
吃春饼是二月二这天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因为有个春字,又有“龙鳞”的说法,人们还是比较看重的。其实,吃春饼也叫“咬春”,是立春饮食风俗之一,尤以华北、东北地区为甚。立春或二月二吃春饼,都有喜迎开春、祈盼丰收之意。
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说到春饼:“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据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立春一过,再飘落一场细细春雨,地里的野菜顶着劲往上蹿。有心的人,为做春饼,在二月二头两三天,就跑到地里,寻摸荠菜去了。荠菜多好啊,它不仅是春天里的第一抹绿色,在诸多野菜中,气香味美,口感和味道最佳,是做春饼最好的食材。辛弃疾说:“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春天来临,平原之上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所以,放眼望去,或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的妇人们,在田野里寻觅着荠菜的芬芳,把一棵一棵的荠菜放在篮子里,很快就挖满一篮。回来的路上,走进自家的菜园子,再割上一把翠绿的春韭,明天的春饼里,不仅卷着春天,还卷着田野的气息和荠菜的芳香!
二月二这天的吃食,因地域的差异,各地风俗不尽相同,天津一带,人们有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被称作龙胆是很形象的。
江浙沪地区在二月二这天保留着吃“撑腰糕”的习俗,有把腰撑住的寓意,意思是吃了糕,当年里就不会腰酸背痛了。
老北京人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二买“驴打滚”品尝。黄豆粉面裹豆沙馅儿的驴打滚外形圆润,有“财源滚滚”的吉祥含义。
其实,这些不同的饮食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二月二这个仪式感隆重的节日里,您吃的什么?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