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为革命牺牲的烈士陈保仁(陈文芳)和陈保胜
二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陈保仁(陈文芳)和陈保胜已经去世70年左右,但是我们家里人依然不知道他们去世的情况,他们的墓地在哪里?70年左右家里人从来不知道去哪里祭拜他们,在中华英烈网也找不到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可能没有被评为烈士,但是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烈士,他们是为革命为国家贡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就是我大伯陈保仁(陈文芳)和我叔叔陈保胜。以前我们家里人都有收到他们的病逝通知,现在没有找到这些通知。在我们家里人心目中,他们为国家牺牲,应该在国家的数据库里面,但是2019年我在网络上面看到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沙鱼涌海滩的东纵北撤纪念墙没有我大伯的名字。从而引起我的寻找历程,因为我大伯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和两广纵队是我们家里人共同的记忆。但是现在却没有他的记录,也许年代已久,加上过去的资料不能够保存完好,所以现在我只能借助媒体的力量,希望得到公众的帮助来寻找我大伯陈保仁(陈文芳)和我叔叔陈保胜,希望他们的事迹不要被埋没。我大伯原名陈保仁(可能是农历1922年7月5日出生,1950年去世),后来改名为陈文芳。他祖籍广东兴宁市新陂镇福民村陈氏“蓝田岭新屋”。他在广东五华第一中学读书,可能是1941年中学毕业,在1942年开始在国立厦门大学读了二年,于1944年转入国立中山大学就读三年级,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第十九届1945年毕业。
(大学毕业照片,这个照片我父亲保留下来的,我在家里找到。)
(1945年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第十九届毕业照片里面的“陈文芳“)孙中山先生在推翻满清以后,在广州建立了二间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学校,一是国立中山大学,二是黄埔军校,一文一武。我大伯1944年转入国立中山大学就读三年级的时候,当时日本人占领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已经搬迁到广东省韶关市坪石,但是在1944年秋,日军为打通粤汉线,又向粤北进攻,坪石告急。中大教授黄义祥文章:“在中大面临第三次大搬迁前夕,中共地下组织抽调了200多名中大学生参加曾生领导的东江纵队,他们立即分批奔赴抗日前线。1945年1月中旬,进犯粤北的日军包围坪石之时,学校当局仓促通告紧急疏迁。于是,中大在抗战期间三易校址,往东走仁化、梅县等地,往西走连县,学校和各学院分散在三个地方。“, 在1945年,中大的工学院在广东兴宁,文学院和其他学院在梅县,我大伯大学毕业照片是在梅县拍的,照片下方有”梅县惠罗德摄制“字眼。从毕业照片上看,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1945年毕业学生18人。而中大教授黄义祥文章里面提到的”东江纵队“全称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东江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 东江纵队于1943年成立。由澳大利亚归国华侨国立中山大学毕业生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国立中山大学毕业生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 1945年,朱德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大小战斗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建立了总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50万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有2500余名指战员牺牲。据我家里人说我大伯参加了东江纵队。2020年9月4日,中山大学曹天忠教授找到我大伯的国立中山大学的学籍表,他改名字为陈文芳,学籍表上面父亲的名字是陈申桂,陈申桂正是我爷爷。看到我大伯国立中山大学的学籍表,我心里感慨万分,学籍表上面他的照片很清晰,他和我家里的人都很相象。
(我大伯的学籍表照片)
(时年22岁的我大伯“陈文芳“)从我大伯的国立中山大学的学籍表里面得到的信息还是很多:学籍表里面有写填表的时候是22岁,(民国)33年(1944年)。从原来的国立厦门大学读完了二年级转入国立中山大学的三年级,以前是广东五华第一中学毕业。从学籍表里面,我得到一个印象,就是我大伯应该是在入读国立中山大学之前,已经参加了共产党组织。首先是我大伯改了名字为“陈文芳”,另外本来当时(1944年)是22岁,推算可知是1922年出生,他却是故意填错出生年份1912年。在祖父一栏,他填了“陈亨祥”,其实真实的名字是“陈通祥”,“亨”和“通”在一起是“亨通”,是顺利的意思,伯父用心良苦,所以虽然名字改了,但是还是相联系的。父亲一栏是陈申桂,这个名字没有错,也是因为有这个名字,才确定是我大伯,当然他的照片和我家里人非常相像,不过我大伯父亲也就是我爷爷当时已经去世。在家长一栏,他没有填当时在世的母亲名,他填了一个“兄弟”的名字,这个名字和另外一个“伯父”名字我现在不确定。从学籍表里面感觉到大伯是有意在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因为当时参加共产党抗日组织,家里人一方面是面对日本人的报复,另外一方面是国统区国民党的迫害,当时的情况非常复杂和危险。
(在1997年版本《广东兴宁陈氏族谱伦公分谱》357页可以看到我们家族的关系:陈通祥—陈申桂---陈保仁、陈保渊、陈保胜。)根据我网络查到的资料,在我大伯入读广东五华第一中学的时候,校内学生内部就有共产党组织。1939年10月,当时的五华第一中学学生抗日英雄陈宜广(1923~1943)任五华县立一中党总支书记。陈宜广比我大伯小一岁,可能是同班同学。在1943年3月3日,日寇2000多人包围东江纵队港九大队,陈宜广在九龙新界鹿颈鸡公岭同敌搏斗中被俘,惨遭杀害,时年20岁。另外一个五华第一中学的同学张日和(1921-2019),1941年五华第一中学毕业,在毕业之前1940年已经加入共产党。当时的大背景就是日本人侵略中国,年轻人纷纷投入抗日组织。我大伯1942年读大学,可能是1941年五华第一中学毕业,和张日和是同学,张日和比我大伯大一岁。张日和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第四团政治处主任,解放后曾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党委书记,广东省委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从我大伯在大学开始改名,另外在国立中山大学学籍表里面填的内容情况看,我大伯应该是在广东五华中学参加了共产党抗日组织。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主力以及包括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及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部分骨干北撤山东省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留在广东的人员,刚开始为“九连工委”,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骨干。在2021年4月21日广东省档案馆保管利用部给我的回信里面提到“在温华的回忆录《无悔》中,《动员青年到游击区去》一文提及'陈文芳’这个名字及相关描述”。广东省档案馆保管利用部发现的这个线索非常重要。首先温华是当时广东兴宁的共产党地下组织党委书记,解放后为广东省林业厅副厅长。温华的回忆录《动员青年到游击区去》文章里面有二处提到“陈文芳”。1) 《动员青年到游击区去》文章第46页,1947年7月—1949年4月 “九连地工委,先后派罗汉基、陈文芳、刘史桢、刘云、蓝海等人回到兴宁和地下党组织配合组织革命青年参军。”(背景解析:1946年7月,广东东江纵队部分北撤山东,另外留下一部分在广东继续打游击, 这个部分留广东的游击队在1947年春成立中共九连地方工作委员会,简称“九连工委”。“九连”为“广东九连山地区”。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北撤时留下的武装骨干为基础,先后建立东江人民抗征队、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等14支人民武装。1949年1月1日以上述游击队为基础,在广东惠东县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共1.5万余人,后来和两广纵队和四野一起解放广东)。
(上面为温华的文章《动员青年到游击区去》第46页)在上面名单里面提到的罗汉基为广东兴宁新陂人,也是国立中山大学毕业;上面名单里面提到的刘史桢 1927年5月出生,广东兴宁人。原名刘澄祥,曾用名刘力东。1947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佛山地委直属机关农村战线总支书记、佛山地委保密委员会成员兼水电局支书。名单里面提到的刘云,在2020年3月29日 河源日报 “百岁李楚:我的革命岁月” 文章提到了刘云:“1947年9月1日,我(李楚,兴宁人)和刘云按中共九连工委书记严尚民的指示,到和东地区工作”。名单里面提到的蓝海也是兴宁人。2)《动员青年到游击区去》文章第48页,参加革命的名单,福兴区:陈文芳、黄忠、……张岳强”。(解析:其中名单里面的黄忠后来为南京军区空军师级离休干部。张岳强后为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他就是在1947年参加革命的。“福兴区”为广东兴宁新陂福兴,是我大伯的老家,另外有时候又叫广东兴宁新陂,不同时间,不同叫法)。
(上面是温华文章《动员青年到游击区去》第48页)从《动员青年到游击区去》文章看。我大伯在1947年7月—1949年4月在广东 “九连地工委“或者说是“九连工委“里面工作。另外他使用的名字为在大学的用名“陈文芳”。 “九连工委”是 东江纵队北撤时留在广东的武装骨干,也是后来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前身。2021年4月25日,我在百度找到“罗汉才”人物介绍,里面有提到我大伯的大学用名“陈文芳”。 罗汉才(1904——1956),广东兴宁人,民族工商业家。其中内容:罗汉才“支持人民解放事业: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陈汉欣、罗应芳、陈文芳等人经常在其商铺内会面和住宿”。罗汉才其兄罗雄才,1931年开始历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华南化工学院院长等职,为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954年,兴宁县人民法院以“反革命恶霸”罪判处罗汉才有期徒刑15年,1956年罗汉才在内蒙服刑期间病逝,时年52岁。1985年7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为罗汉才彻底平反,平反判决书上指出:罗汉才解放前一贯经商,并为和平解放兴宁作过贡献。1985年7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为罗汉才平反的材料里面,可能有我大伯陈文芳和其交往的资料。在百度“罗汉才”人物介绍里面除了提到我大伯“陈文芳”为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在其兴宁商铺联络之外,还有提到另外二个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陈汉欣和罗应芳。陈汉欣为中共香港分局派来的联络员,受党指派担任兴宁和平解放的主角李洁之的秘书,李洁之(1900~1994年),广东兴宁新陂镇上长岭村人,陆军中将,广东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李洁之1949年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广东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李洁之遗著有《李洁之文存》。解放后,陈汉欣在1952.01~1953.02担任广东兴宁副县长。另外提到的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罗应芳,目前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但是他在解放后居住在广州,他的弟弟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罗应荣。非常奇怪的是,网络很难找到罗应芳的资料,目前网络只查到1971年,他在广州处理他弟弟被迫害的事情。从百度“罗汉才”人物介绍内容里面可以推测我大伯应该是参加了和平解放兴宁的活动。百度介绍罗汉才“支持人民解放事业: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陈汉欣、罗应芳、陈文芳等人经常在其商铺内会面和住宿”。在1946年以后,我大伯陈保仁(陈文芳)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个是参加了东江纵队从广东北撤山东,然后在1947年根据部队需要,提前从山东回到广东。在1947年春天,东江纵队留在广东的组织要求北撤山东的部队派人回广东增加力量,两广纵队派了40多人从山东回到广东(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粤赣湘边纵队》第二集“冲破黑暗”有提到这个情况),可能这个时候我大伯回到广东,到了“九连工委“,然后才出现在温华《动员青年到游击区去》一文所提的以及百度“罗汉才”人物介绍中的一幕,大概在1948年我大伯回兴宁做地下工作,接进步青年到九连山参加部队,这个也是解放广东时,粤赣湘边纵队一下子壮大的原因。第二种可能的情况是我大伯没有参加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直接留在广东“九连工委“做地下工作。从温华《动员青年到游击区去》一文所提的以及百度“罗汉才”人物介绍中的一幕,大概在1947年到1948年我大伯等人回兴宁做地下工作,接了大概400多兴宁进步青年到九连山参加部队,这个也是解放广东时,粤赣湘边纵队从400多人的“九连工委“扩大到3.8万人的其中一个原因。兴宁的400多人可能现在还有在世的,不知道有没有人认识我大伯“陈文芳”或者他们的回忆录里面有提到“陈文芳”。我想知道我大伯在粤赣湘边纵队成立以后他的情况。大约在1950年,我家里收到我大伯病逝通知,现在这个通知没有找到。当时我大伯应该是28岁,他为革命辛苦奔波而未成家,没有留下后代。我哥哥以前看到过这个通知,他回忆是通知信签上头是红色的“两广纵队“字样。他说以前听爸爸说大伯是在广西去世。据查,广东在1949年10月解放,参与解放广东的有解放军二野、四野、两广纵队(原来的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和闽粤赣边纵队和其他部队。1949年底中央派两广纵队的一个营从广东护送张云逸和雷经天去广西担任广西省的省委书记和副书记。张云逸大将原为新四军副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雷经天为两广纵队政委。同行的还有两广纵队参谋长姜茂生和一批干部,他们 在1949年12月28日从广州坐船到广西,1950年元旦经过广西桂平县。1月4日抵达南宁。当时我大伯陈保仁(陈文芳)可能被委派陪同张云逸和雷经天去广西。他们刚刚参加解放广东,然后再舟车劳顿从广州到广西,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我大伯可能是在1950年1月到达广西以后至1950年2月8日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之前,两广纵队2月番号撤销之前去世,因为他的编制当时还是两广纵队。当时广西省人民政府未成立,而两广纵队处在番号撤销,部队人员分解的状态。两广纵队在1949年前牺牲的包括病逝的人员名单记录得比较清楚,如1949年两广纵队的《烈士纪念册》,但是在1950年部队分解时候牺牲的人员目前没有看到有记录。我大伯是在广西还是在广东哪里牺牲的,现在没有记录。另外关于我大伯的名字说明:我大伯原名为陈保仁,大学改名为陈文芳,证明同是一个人的就是我大伯在国立中山大学学籍表里面填的父亲名字陈申桂,以及祖父名字可以判断是同一个人。另外“1945年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第十九届同学“毕业照片是我父亲珍藏保留下来的,我在家里找到的。我妈妈说以前听我父亲说过我大伯有改名字,我妈妈还说我父亲告诉他我大伯文章写得很好。我大伯改名为”陈文芳,“文芳”二字可以理解是“文章里面有芳香”,也体现了我大伯对文的喜爱。我查了一下,当时的年代,不少男性都有用“芳”这个字。如两广纵队参谋长姜茂生,别称明芳。另外文章“【红色记忆】玉带河畔的长征一家人”有一个同名同姓的男姓也叫陈文芳。可见那个时候“芳”这个名字并非女性独有。另外我发现凡是国立中山大学出来参加东江纵队的,基本上是都改了名字。如石楚(1923〜1994),原名朱引龙,兴宁福兴新联人,广东省纪委厅级离休干部。朱引龙1942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国立中山大学。1944年7月,华中华南地区面临沦陷,日军拼死挣扎企图打通京广线,形势危急。在此形势下,他满怀爱国热情,毅然与进步同学萧俊霖、陈湘安等一起,参加了东江纵队,改名为石楚。另外也是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毕业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北撤进行曲》作者夏洪,他的真名是叫黄杰文,他是广东海丰人。我不能肯定我的大伯陈保仁,大学时候改名为陈文芳,在部队的时候是否还有再用另外其他的名字。我整理的东江纵队和两广纵队的名单里面,我发现很多人用了很多不同的名字,如原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原名尹先嵩,曾用名尹利东、林平,他用了4个名字。还有很多例子。原因就是当时斗争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我大伯在大学就改名,一定程度说明了他当时已经是共产党的抗日成员。我网络看到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郑群的介绍,郑群(1921年- 2021年1月5日),广东五华县人。(他比我大伯大一岁)。郑群1938年冬在五华二中参加中国共产党。(我大伯可能在五华一中参加共产党)。郑群1946年参加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五大队第五队教导员兼支部书记。1947年至1950年3月历任中共九连工委委员,他是从广东参加北撤到山东,然后1947年提前回来广东的40多人中的一个,不知道我大伯是否也参加了北撤,目前已经知道我大伯1947年至1948年之间在九连工委工作。郑群在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以后,担任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郑群前辈有留下回忆录《青山依旧--郑群八十年》和《郑群:戎马岁月忆述集》。 我目前没有这些回忆录,我不知道郑群前辈有没有认识我大伯,不知道在他的回忆录里面是否有提到我的大伯名字。我在这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很多人的名字,希望他们的后代还有研究者,或者有前辈的回忆录的,或者各个博物馆、档案馆,还有政府相关的部门,能够帮助寻找我大伯,不让我大伯的英名埋没。我只希望他的名字能够出现在纪念碑或者纪念墙上,仅此而已。上面说了我大伯,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叔叔,我叔叔的资料比较少,但是我以前小时候在家看到过部队通知他病逝的信。如果他过去的同事或者同事的后代看到我这一篇文章,请联系。
陈保胜照片我叔叔陈保胜(可能是1935年出生,可能1955年前后去世)16岁就参加了共产党的第四野战军,后成为军医,在武汉的军医院像白求恩一样,在帮别人做手术时,感染而病逝,去世时大约19或者20岁,他还没有结婚,没有后代。我叔叔陈保胜以前工作的医院可能是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1950-1955之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武汉陆军医院,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一陆军医院),他去世的时候大约19或者20岁左右,1945年或者1955年前后。开国中将李作鹏夫人董其采,1955年担任过武汉总医院副院长等职务。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194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在黑龙江省勃利县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后方医院。1948年,医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后方医院。1949年5月,中国共产党接管武汉。同年6月,医院进驻汉口中滑坡原国民党军武汉陆军总医院旧址。1950年,以医院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武汉陆军医院,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一陆军医院。1955年,武汉军区成立,指挥湖北省、河南省的武装力量。医院划入武汉军区管辖。1956年2月,医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总医院。1962年,医院由汉口中滑坡迁至武昌武珞路现址。1985年,武汉军区撤销,湖北省军区和驻湖北省的部队划归广州军区,医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1987年1月,医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2018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武汉161医院创建于1944年4月,前身为冀鲁豫军区八分区第二野战医疗所。1949年6月随刘邓大军进驻武汉,番号为第69陆军医院。1962年,医院与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换防。1983年更名为第武汉161医院骨科中心医院。我小时候看过叔叔陈保胜的病逝通知书,清晰的记得有四野的字。可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1950-1955之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武汉陆军医院,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一陆军医院);我哥哥却是记得是第69陆军医院,即是现在的武汉161医院。不知道这些医院是否还有当时去世人员的记录,或者我叔叔的同事以及后代能够看到我这一篇文章。我父亲是1949年前参加革命,我估计我父亲和我叔叔都是受了我大伯的影响而参加了革命,因为我大伯比我父亲大10岁,我父亲大概比我叔叔大3岁。我父亲上面还有4个姐姐。在我父亲3岁的时候,我爷爷去世,当时我大伯应该是13岁,而我叔叔还没有出生,是遗腹子。我大伯读书非常用功,成绩很好,是祖饷供的,就是广东兴宁蓝田岭新屋陈氏家族一起出钱供最优秀的子弟读书。我父亲三兄弟读书都很用功,而我大伯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应该也是我父亲兄弟的榜样。我奶奶林俊英为革命贡献了3个儿子,而我大伯和叔叔英年早逝,未留后代。我依然记得小时候看到我奶奶提到我大伯和叔叔时,她那痛苦的表情,我现在想起来都会为之心痛,这个也是我不停止寻找我大伯和我叔叔的原因,希望找到他们牺牲的地方,为他们上一支香,如果可能的话,再将他们的遗骨带回老家。在这里我首先感谢中山大学的曹天忠教授,感谢广东省档案馆领导和保管利用部领导和工作人员,也感谢其他相关的部门以前所做的努力。感谢所有寻找我大伯和叔叔的机构和媒体单位以及个人。希望在这里能够继续得到大家的帮助,以了心愿。(我的联系电子信箱: vc862768@yahoo.com.au)陈向阳 写于 2021年7月31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