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学生作文,“大方”一些又何妨?

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张建国(226500)

所谓“大方”,就是该拿出的钱财、该使用力气等都舍得用,不会藏着掖着,也不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与人斤斤计较,与其相对的是“小气”或“吝啬”。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总是显得不太大方甚至太不大方,让人觉得过于小气,其最明显的表现为:给学生作文打的等第偏低,好像等第就是他们袋子里的钱财一样,总是舍不得用。有些教师还振振有词、美其名曰:不能对学生太客气,否则,他们会以为自己作文写得好,就会骄傲自满。

猛然一听,似乎真的有一定的道理:对学生作文的标准高一些、要求严一些,可以让学生老老实实地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即使是学生作文写得比较理想,也要找出存在的问题,让他们经常看到自身的不足,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始终保持努力向前的姿态。

细细揣摩,事实也证明,批改学生作文时,如此“小气”问题多多,且弊端远远大于利益,不容轻忽,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准确判断、正确取舍,还是“大方”一些为妙。

一是不利于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学生辛辛苦苦写出作文来,总是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的。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能够自顺利地、极大地点燃学生写好作文的勇气和自信,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所得到的等第总是偏低,就可能产生“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底——凉透了”的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自己不是块写作的料子,自信心逐渐地下降,渐渐地开始怀疑、封闭甚至否定自己。学生连写好作文的信心都没有了,怎么可能会对作文产生兴趣、并愿意刻苦努力、写出优秀的作文来呢?

二是无益于助推学生分享作文的快乐。让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作文的快乐从哪里来?自然是从成功中来。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最关注的是教师给作文所打的等第。等第比较高,学生就觉得有成功、有快乐可以与同学分享,也就乐意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批语和批改符号中,读懂作文有没有成功的方面。因此,即使学生作文中存在较多问题,也不能批改得“漫山红遍”,面目全非,可以找出闪光的词句,做些表示肯定的符号即可;批语应以肯定为主,在此基础上,充满呵护地指出问题一二。否则,学生就会羞于让同学看到自己的作文,更谈不上有什么成功与快乐跟同学分享了。

三是有害于发展学生写好作文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并打出等第,最重要的价值和功能不是在于评判本身,而是在于引导与激励,让他们不犹豫、不停歇、不观望,产生“拾级而上”愿望和“更上一层楼”的冲动。这样的愿望与冲动弥足珍贵,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一定要看整体、看主流、看进步、看发展,需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数、笔中有情。

此外,对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观、评价观与学生观等,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工作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毋庸讳言,一些语文教师给学生作文打的等第长期偏低,实质上暴露了他们对学生及其作文“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总是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容易习惯成自然,形成难以纠偏的教学观、评价观与学生观等,并将对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等,都将产生不良影响。广大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重大缺点”的危害性、严重性,以及坚决改正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标”,而“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标准不宜过于抬高,要求不能过于严苛。否则,不利于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无益于助推学生分享作文的快乐,有害于发展学生写好作文的愿望,也会对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批改学生作文,教师不能“小气”,应该“大方”一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