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猛—融古书院|走进博物馆·《爨龙颜碑》
《中国书法报》编者
《中国书法报》编者按
本期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主要对陈列于在云南省陆良县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的《爨龙颜碑》进行重点介绍。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多处盛赞《爨龙颜碑》,称之为“隶楷极则”,其结字古朴典雅,多带隶意,气象恢宏,神韵高旷,用笔体格高古浑美,既可作为书法创作的取法典范又可考见书体演变源流,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史意义。我们有幸请到陆良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洪斌先生为我们讲解《爨龙颜碑》的历史源流,期间穿插有颇多不为人所熟知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爨龙颜碑》发现过程中的有趣事件,王洪斌先生由浅入深、以小见大的讲解,使我们受益匪浅。悉录如下,以飨读者。
《爨龙颜碑》碑文
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君讳龙颜,字仕德,建宁同乐县人。其先世本高阳颛顼之玄胄,才子祝融之渺胤也。清源流而不滞,深根固而不倾。
夏后之盛,敷陈五教,勋隆九土。纯化布于千古,仁功播于万祀。故乃耀辉西岳,霸王郢楚,子文铭德于春秋,斑朗绍纵于季叶。阳九运否,蝉蜕河东,逍遥中原。班彪删定汉记,班固述修道训。爰暨汉末,采邑于爨,因氏族焉。姻娅媾公于族,振缨蕃乎王室。乃祖肃,魏尚书仆射,河南尹,位均九例,舒翮中朝。迁运庸蜀,流薄南入,树安九世,千柯繁茂,万叶云兴。乡望标于四姓,邈冠显于上京。瑛豪继体,于兹而美。祖,晋宁、建宁二郡太守,龙骧将军,宁州刺史。考,龙骧辅国将军八郡监军,晋宁、建宁二郡太守,追谥宁州刺史、邛都县侯。金紫累迹,朱黻充庭。君承尚书之玄孙,监军之令子也。容貌玮于时伦,贞操超于门友。温良冲挹,在家必闻。本州礼命主簿不就,三辟别驾从事史,正式当朝,靖拱端右。仁笃显于朝野,清名扇于遐迩。举义熙十年秀才,除郎中、相国西镇,迁南蛮府行参军,除试守建宁太守。剖符本邦,衣锦昼游。民歌其德,士咏其风。于是贯伍乡朝、本州司马、长史。而君素怀慷慨,志存远御,万国归阙,除散骑侍郎。进无烋容,退无愠色,忠诚简于帝心,芳风宣于天邑。除龙骧将军,试守晋宁太守,轺车钺斧,金章紫绶,綮戟幢盖,袭封邛都县侯。
岁在壬申,百六遘衅,州土扰乱,东西二境,凶竖狼暴,缅成寇场。君收合精锐五千之众,身伉矢石,扑碎千计,肃清边嵎。君南中磐石,人情归望,迁本号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候。君姿英雄之高略,敦纯懿之弘度,独步南境,卓尔不群。虽子产之在郑,蔑以加焉。是以兰声既畅,福隆后嗣者矣。自非恺悌君子,孰能若斯也哉?昊天不吊,寝疾弥笃,享年六十一。岁在丙戌十二月上旬薨。黎庶痛悼,宋、夷伤怀,天朝远感,追赠中牢之馈也。故吏建宁赵次之,巴郡杜长子等仰怀仁德,永慕玄泽,刊石树碑,褒尚烋烈。
其颂日:巍巍灵山,峻高迢遰。或跃在渆,龙飞紫闼。邈邈君候,天姿英哲。缙绅踵门,扬名四外。束帛戋戋,礼聘交会。优游南境,恩沾华裔。抚伺方岳,胜残去煞。悠哉明后,德重道融。绸缪七经,骞骞匪躬。凤翔京邑,曾闵比踪。如何不吊,遇此繁霜。良木摧枯,光辉潜藏。在三感慕,孝友哀伤。铭迩玄石,千载垂功。
祖已甍背,考志存铭记。良愿不遂,奄然早终。嗣孙硕子等,友乎哀感,仰寻灵训,永慕高踪,控勒在三。仲秋七月,登山采石,树立玄碑,表殊勋於当世,流芳风於千代,故记之。
宁州长子驎弘早终,次弟驎绍、次弟驎暄、次弟驎崇等建树此碑。大明二年岁在戊戌九月上旬壬子朔嗣孙硕瑞、硕才、硕繗、硕万、硕思、硕闾、硕罗、硕闼、硕俗等立。
匠碑,府主簿益州杜苌子。文,建宁爨道庆作。
《爨龙颜碑》拓片
溯本求源
《爨龙颜碑》是现存晋宋间云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为后人研究云南爨文化揭示古代云南地区文化发展的真实面貌及其与汉地文化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之一。
《爨龙颜碑》遗址
追溯《爨龙颜碑》的最早记载,应是元朝李京的《元朝志略》,后有明代周弘祖《古今石刻》、万历年间《云南通志》等记载。道光七年(1827),时任云贵总督的阮元在贞元堡(又称薛官堡)荒丘之上发现此碑,即令知州张浩建亭保护,随后《爨龙颜碑》名显于世,与形制较小、碑文较短的《爨宝子碑》并称“大小二爨”,在有清一代,特别是清末的碑学运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碑学的一面旗帜。阮元对爨体书法进行法度与师承的评价,包世臣则是从笔法角度对其进行学习,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爨龙颜碑》视为正书第一、神品第一之后,爨体书法在理论上受到空前重视。创作实践上,康氏以及之后的沈曾植、潘天寿、陆维钊、林散之、徐悲鸿等人巧妙地将爨体特征融入其他碑体,糅合多方笔意以完善自我风格,体现了书家创作的多元化。时至今日,爨体书法已成为书家创作的重要取法资源。
《爨龙颜碑》高3.38米,宽1.46米,厚0.25米,由于体积比《爨宝子碑》大,所以将《爨龙颜碑》称为“大爨”,将《爨宝子碑》称为“小爨”。《爨龙颜碑》分为三个部分,碑额、碑身、石碑底座(已逸)。
“穿”的历史溯源
《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碑额上有一穿孔,名“穿”。它是碑刻演变痕迹的佐证。因为汉代之前所称碑乃是公庙门前用来拴马的木桩,后来木桩不禁风吹日晒,容易腐烂,就把木桩改成了石桩,所以石桩也叫石碑。为了便于拴马,就在石桩上凿了一个孔。与此同时,太阳光从“穿”里穿过去就有影子,通过影子的长短判断时辰。再后来才逐步地在石桩上刻上一些祭祀的文字,演变成了今天刊名鸿烈的碑刻。很早期的碑刻上都有“穿”。它还起到一种便于绑绳子以引碑入墓的作用这样,最初被利用来刻文写字的碑刻上额上都有一个穿孔,再制的碑也仿照其形而制,仍在碑额中央保留穿孔。后来,人们觉得碑额上的穿孔已失去原来系绳下棺的作用,制碑的就不再保留碑额上的穿孔。穿孔碑的逐渐消失,大致在东汉末年,但《爨龙颜碑》是立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的,却保持着碑刻初制时期古老形制面貌的穿孔,并在穿孔上部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穿孔左右的圆形浮雕中刻有三足乌和蟾蜍,这只能说明中原汉文化艺术影响的南移存在着时间差。
碑额图腾的含义
碑额上方刻有青龙、白虎、朱雀,三个方位神,东方之神——青龙,西方之神——白虎,南方之神——朱雀,唯独缺少北方之神——玄武。玄武即乌龟和蛇,这很可能是碑的底座。但底座至今没有找到,应该是玄武,东、西、南三方神都在,不可能没有北方神,这是不合礼制的。
碑额左右分刻日、月,太阳里边有一个线刻三足金乌,30条的乌鸦,乌鸦怎么跑到这个太阳当中了呢?实际上这个是远古先民对太阳图腾崇拜的痕迹,《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说明乌鸦在古代被认为是太阳之鸟,是神鸟,神鸟跟普通的鸟自然要有所区别,所以古人凭空地多添了一只足,就成了三足金乌。而乌鸦在现在是一种不祥之鸟,它的叫声难听、羽毛不好看,“乌鸦叫,祸来到”,但是古人不然。首先,乌鸦是一个吉祥之鸟,是孝道之鸟。乌鸦有反哺之功,老乌鸦孵出小乌鸦,全身的羽毛都会掉光,小乌鸦就将觅来的食物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60天后老乌鸦的羽毛才会渐渐张起来,然后母子才会分离,说明乌鸦是吉祥之鸟。
月亮当中刻有图案蟾蜍,这个图腾是远古先民对女性生殖崇拜的一个典型表现。古人对生殖未知,繁育功能强大的动物常被作为一种图腾的印记,蟾蜍腹大多产,繁育功能非常强,月亮清辉的阴柔又带有女性的特征,蟾蜍进入月宫的神话观念的产生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经过后来的演变,才有了吴刚、桂树、玉兔、嫦娥等形象。
碑额透露出的是一个汉文化为主导的爨文化信息。
碑文文风特征
碑身有24行,从右往左读,总共904个字,残缺24个字。
从东汉末年到唐代中叶这段历史时期有500年,这500年中的云南前境、贵州北部、四川西南的大部地区统称为南中地区,这个南中地区在这500年中是由谁统治,在中国的很多正史上记载得非常少,包括在我们云南的地方史、地方文献上的记载都非常少,《爨龙颜碑》的出现填补了史料文献记载的一个空白,所以具有珍贵的史学价值。
《爨龙颜碑》碑文表明了正是此碑主人爨龙颜家族在统治整个南中地区,长达400到500年。正文主体分铭文、颂文两个部分,内容丰富翔实,行文完全符合碑铭体的标准格式:首先祖述家族历史,远接华夏正脉(宣称爨氏为少昊、颛顼、祝融的后裔);然后讲述家族早期变迁(抬出远祖中的楚令尹子文、班朗、班彪、班固等名人);再讲述家族近世变迁(始祖爨肃为曹魏名臣,后子孙南迁进入南中,成为大族,祖父、父亲都为达官显宦);接下来进入正题,叙说碑主人爨龙颜的生平功业;最后是韵文颂词。全文一气呵成,洋洋洒洒,撰写者“建宁爨道庆”,可见是家族内部的文人。
书法艺术价值
从中国汉文字的演变上看,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每个书体的演变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现存的实物资料太少了。“大小二爨”就是隶书向楷书转型过程当中留下典型的实物资料,所以它在中国的书法演变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很多艺术院校它们是必修的,必须要知道“二爨”。
《爨宝子碑》比《爨龙颜碑》立碑时间早了53年,所以展现出来的隶书意味要多一点,而《爨龙颜碑》立碑时,隶书向楷书过渡已经基本完成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此碑基本上是比较典型的“魏碑体”楷书,但是个别点画仍有隶书的笔意在里面,呈现出一种浑厚高美的面貌。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将之树立为学习样板“十六宗”之首。何为“宗”?所谓“通古今,极正变,足为书家极则者”,非“奇古者”“靡弱者”“怪异者”,且要具备“十美”,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必须一提的是,康氏以北派书法为书坛大统,欲将南朝之书归入其中,其于书法历史托古改制之心明矣。因书学观念受其政治思想影响,为其变法主张服务,故其“扬碑抑帖”“尊魏卑唐”等观点,亦带有大胆、偏激的作风,当然这也是帖学没落、变法迫在眉睫的情势必然。
爨龙颜生平
爨龙颜,字仕德(386—446),东晋时期建宁郡(今曲靖)同乐县(今陆良县)人。据《爨龙颜碑》文说:爨龙颜的祖先世系源远流长,他是上古帝王少昊颛顼的远代裔孙。当夏朝盛世时,其祖先辅佐夏帝王施行五伦,教化人民,功绩卓著。春秋时期,其祖先世居于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境内),远祖斗谷于菟,字子文,事楚成王任职令尹为军。政首长,立下了不朽功勋。子文之子名班,改以班姓。后来家遭厄运,离开河东迁于中原,家道又复振兴。东汉时期,其远祖班彪著《汉书》未成,旋即逝世。子固、女昭先后续成,成一家之书,为我囯第一部断代史。汉朝末年,班氏食邑受封于爨地,故迁入南中,并以爨作为族人姓氏。三国时期,其远祖爨肃仕魏国尚书仆射河南尹,官阶与九种高级官署长官同等。爨龙颜的祖先,自汉末迁入南中,定居九世,子孙繁衍,成为南中大姓之冠。晋王朝自东晋南迁之后,疲于战乱频繁,对宁州的统治,鞭长莫及。虽任命刺史,多未到任,只“遥领”而已,南中大姓因而崛起。咸康五年(339),霍、孟二姓发生火并同归衰亡,爨氏独盛于宁州。
爨龙颜的祖父曾任晋宁(今滇池地区)、建宁(曲靖地区)二郡太守、龙骧将军、宁州刺史。其父任龙骧辅囯将军,统领建宁、兴古、云南、永昌、牂牁、越巂、朱提、晋宁等八郡军事,建宁、晋宁二郡太守。死后追封为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龙颜是三国时期爨肃的玄孙,天资英俊,仪表雄伟,为乡里所称誉。宁州聘请他任管理文书的主簿,婉辞未就;又三次征召他任刺史的属官别驾从事使,也未就任。后来他入王朝中央尚书省供职,受到朝野的赞许。东晋义熙十年(414)爨龙颜年29岁,被举荐为秀才,受任郎中官职。不久又被选拔镇守西南边疆,升任南蛮府参军,代理建宁太守,回到家乡任职。任职期间与本州司马、长史相抵牾,又复到朝廷供职,被“左迁”为跟随皇帝车骑的散骑侍郎,后又被升任为龙骧将军,代理晋宁太守,袭封邛都县侯。
刘宋元嘉九年(432),爨龙颜47岁,宁州东西二境发生战乱,既有民族纷争,又有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交织。爨龙颜率5000人前往征讨,平息了战乱纷争,进一步成为“南中磐石”而“人情归望”。刘宋王朝授其为“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因此,“独步南境”。稳定了宁州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宁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元嘉二十三年(446)十二月上旬,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一。
爨龙颜按仕途任职,最后升任宁州刺史等职,一身三任,在中原王朝动乱的形势下,承奉王朝政令施行于宁州,维护统一,使宁州得到相对的安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相应发展。这些业绩可补史书之所失载。爨龙颜卒后12年,其子驎绍、驎暄、驎崇暨嗣孙等,于大明二年(458),建立墓碑,碑文由建宁人爨道庆作。“文体书法皆汉晋正传”,书法被誉为“神品第一”,名满海内外。
《爨龙颜碑》的发现
第一个发现《爨龙颜碑》的人是阮元,籍贯江苏仪征,就是今天的扬州。他是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不仅是一个清廷高官,而且是一个金石学家、考据学家,在天文、数学、编纂等方面都颇有造诣。道光六年(1826),皇帝认为边缘之地应该派一个强有力的总督来治理,于是就把阮元从湖广总督任上调任云南、贵州两省的总督,这一年他61岁,编著了《云南通志》。在编书过程中他见到了一本更早的书,即《云南志略》。这是元朝大德年间河间人李京所写,他在此书中提及此碑,但碑文内容和具体立碑地址没有记录。阮元发现这个资料以后,非常激动,他决心要找到这块碑,亲自去看一下。
在第二年的春天,就是道光七年的时候,在他儿子阮福的陪同下,来到陆良,与知州张浩在荒阜上发现了这块碑。阮元当时就激动得扑在碑上,爱不释手,随后立即题跋其上。这是在阮元年谱上有记载的。阮元在当时的影响力比较大,他题跋之后,基本上业内人士都知道这块碑了。他又令知州张浩建亭保护这块碑。
《爨龙颜碑》集评
此碑文体书法皆汉晋正传,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古石,其永宝护之。
——阮元《爨龙颜碑跋》
吾爱古碑莫如《郛休》《爨宝子》《积阳府君》《灵庙碑》《鞠彦云》,以其由隶变楷,足考源流也。爱精丽之碑,莫如《爨龙颜》《灵庙碑阴》《晖福寺》《石门铭》《郑文公》《张猛龙》,以其为隶楷之极则也。
宋碑则有《爨龙颜碑》,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
《爨龙颜》与《灵庙碑》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实承中郎之正统,梁石阙所自出。
《爨龙颜》为雄强茂美之宗,《灵庙碑阴》辅之。
《爨龙颜碑》,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
铁石纵横体势奇,相斯笔法熟传之。汉经以后音尘绝,惟有龙颜第一碑。
宋《爨龙颜碑》,浑厚生动,兼茂密雄强之胜,为正书第一。昔人称李斯篆画若铁石,体若飞动,可以形容之。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爨龙颜碑》文,最先载于袁文揆之《滇南文略》,自后师范《滇系》、严可均《全宋文》收之。其金石书,则阮福《滇南古金石录》、陆耀遹《金石续》、王言《金石萃编补略》、陆增祥《八琼室补正》、汪鋆《十二砚金石过眼录》,录亦并载之。道光、光绪三次纂修《云南通志》,收入金石门,惟所录题跋甚少。而此碑自阮元以后,名满海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且评为神品,书坊影印、墨拓,流布日广,故多录题跋,凡考史或论书法者,可资观览焉。
——《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十四·金石考四》
《爨龙颜碑》较《爨宝子碑》为含蓄,结体平正而仪态方正。虽是书法,却有色彩绚烂之感。端庄之中有一种远古的神秘之感,有如在夕阳落照中映赏金字塔和斯芬克斯,所以康有为称其为“神品”第一。
——杨修品《美学纵横》
运方易滞,而风骨欲飞;势峻乖和,而神理仍逸。
——李瑞清跋自临《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见证,西南少数民族形成的历史见证,云南与中央王朝关系的历史见证,云南地方历史文化形成的历史见证,中国汉文字演变史的历史见证。
——罗哲文
《爨龙颜碑》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