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著】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后预激波情况分析
作 者
路永平 于阿信 陈 腾 宋 歌 周云洁 于 东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摘 要
目的 分析平板运动试验后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预激波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160例15~40岁的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观察平板运动试验过程中其预激波的变化,记录并分析预激波消失的比例。结果 平板运动试验后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预激波消失的总比例为12.5%,继发性ST-T改变随预激波消失均恢复正常,A型预激组预激波消失比例显著高于B型预激组。结论 部分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运动试验后心率加快,预激波可以消失。
关键词:
显性预激综合征;平板运动试验;预激波;不应期
分享,是一种美德!
良心好文,欢迎转发、引用!
文章引用格式
路永平, 于阿信, 陈腾, 等. 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后预激波情况分析[J].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6, 25(5): 349-351.
主要结论概览
预激综合征发生的解剖学基础是,在正常房室传导组织( 房室结-希氏-浦肯野系统) 以外,还存在着特殊的传导通路,连接心房与心室,称为房室旁路。如果心脏的正常传导系统和旁路之间形成回路,就会发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显性预激综合征是指旁路具有前传功能,当发生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时,部分冲动沿旁路下传,如果该旁路不应期短,就会产生极快速性心室反应,甚至演变为心室颤动、猝死。
本研究通过观察平板运动试验后预激波的情况,发现部分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后心率增快,预激波消失,继发性ST-T 改变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在A 型预激综合征患者中尤为明显。一种原因,可能系这部分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旁路不应期相对较长,平板运动试验中,心率随机体耗氧量增加而加快,不应期相对较长的旁路较房室结率先达到不应期,冲动只能沿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除极心室,这样原来由旁路下传预先除极产生的预激波就会消失,QRS 波形态及继发性ST-T 改变均恢复正常。另一种原因可能与旁路的位置有关。B 型预激为右侧旁路,与右心房处同一心房腔内,起源于右心房上部的窦性激动沿结间束下传,一方面经快速右侧旁路预先除极心室形成预激波,另一方面经房室结、希氏束激动心室。而A 型预激为左侧旁路,起源于右心房上部的窦性激动,一方面经房室结、希氏束下传激动心室,另一方面需经下述途径传至左房:向上经Bachmann束—房间隔中部卵圆窝—冠状静脉窦—在Koch 三角顶部进入中心纤维体;然后,再经快速左侧旁路预先除极心室形成预激波,相对右侧旁路来说绕行稍远,所以左侧旁路形成的预激波有时不太明显或运动后易消失,尤其是左侧游离壁的旁路。
有文献指出,运动过程中预激波突然消失的旁路是一个低危性的旁路,可以不进一步行病理生理检查; 若显性预激波持续存在或运动过程中预激波逐渐而非突然消失,则危险分层定义为未确定,需进一步行经食管或心内电生理检查。运动过程中预激波的消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不应期相对较长的旁路容易出现,另一方面还与房内传导、心率变化、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相关。
平板运动试验后预激波突然消失的患者,旁路不应期相对较长,发生极快速性心室反应的概率小,猝死危险性也就比较低。有创的心内电生理和食管电生理检查可以有效地评估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的风险,但费用高、检查过程痛苦,患者不易接受。本研究表明,部分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的预激波确实可以在平板运动试验过程中突然消失,其方法简便、费用较低、可操作性强,可以作为评估这类患者危险性的有效、无创的筛查手段。
温馨提示
论文pdf格式下载渠道:
1、中国知网或万方;
2、本刊官网http://zzs.ujs.edu.cn/syxd;
3、本微信号“期刊在线”板块
以下是图片格式全文,点开图片放大查看会更清楚哦!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