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陈何芳:大学文化如何增强育人效果
关键词:大学文化;育人效果
摘 要:大学文化的内涵和类型丰富,在“文化育人”方面颇具潜力。现实中需要兑现品牌历史文化的精神力,为学生发展提供精神导引;需要焕发师生行为文化的生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行动榜样和互动交往;需要发挥优良制度文化的支撑力,为文化的生成构建“行为-氛围”的桥梁。
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校层面的校风、学院层面的院风,或者是校院的学风、教风、人际关系等,构成了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发挥着软件环境的教育作用。这种文化氛围越优良,学生的环境体验越好。但是,大学文化氛围往往面临“难走心”的现实困境,需要兑现历史文化的精神力、焕发行为文化的生命力、发挥制度文化的支撑力。
一、精神导引:兑现品牌历史文化的精神力
以所调查的A校为例,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存在一种“学生与学校的文化隔膜”现象,其“百年老校”的精神遗产似乎并没有被大学生们关注到。A校作为一所具有“厚生”灵魂的大学,一直倡导先辈创办者提出的“厚生精神”——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这样的思想遗产,理应对在校生发挥精神激励作用。与此类似,A校b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设立的“教育专修科”,称得上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师道延承、文化浓郁,即使在今日也依旧有资深的“灵魂人物”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访谈中大学生对文化氛围的批评,也许可以说明“历史不等于文化”、“文化氛围潜力不等于文化氛围实力”。理想的氛围和现实的氛围还存在巨大差距,“应然”还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转化为“实然”,品牌历史文化还需要精神力的兑现。当然,访谈中的微词并不足以说明A校的文化氛围差,有些主观因素也会导致评价偏低。比如,有些学生批判意识强或者期望较高,对于大学文化也会有“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心理落差。但激活校史、提升大学历史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精神导引力,的确是非常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校史和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容易展示,但更难的是让这些历史和文化资源熏陶和教育到学生,成为一种“走心”的存在,滋养学生的内心。
二、行动交往:焕发师生行为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氛围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深深扎根于日常活动,经由不断重复的行为而生成“行为文化”,从而也就具备了“生命力”。比如大学生的读书会和沙龙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等,都是希望能积极开展直至达到蔚然成风的境界,以抵制那些背离学术、急功近利的活动。只有立足于扎实的活动,大学生的各种团体才能营造出文化氛围,进而再对院校的学术活动和管理活动发挥影响,推动并监督学系、学院和学校在办学层面的改进。再以教师为例,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认真真教导学生做学问,让他们广泛研讨、参与项目研究、论文撰写等;教师言传身教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和管理,那么,大学及院系的教风、学风乃至人际关系,都会呈现出出良好的状态。因为导师的师德、学识、态度和情感,都可以传承给学生,最终带动和影响到院校风气。
三、氛围塑造:发挥优良制度文化的支撑力
与上文所述的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类似,宿舍风气、师门风气等,也都是始于具体活动,最终又以文化氛围的形式再次影响后续活动的开展。从活动到文化,需要很多次的重复,因而也需要发挥制度的支撑力。制度通过增强规范和实施奖惩,有助于对广泛存在的活动进行去粗取精、选择性传承、针对性地扶持,从而将偶然性活动固定下来,直到实现升华,营造出积极氛围,激励后续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制度构建了“从行为到氛围”的支撑性桥梁。
总之,大学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理念文化都具有“文化育人”的潜力,但需要把潜力转化为现实影响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大学需要遵循“理念-行为-制度”逻辑,兑现品牌历史文化的精神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行动榜样和互动交往,为文化的生成构建“行为-氛围”的制度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