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肯努力又不懂钻营,再高的起点也枉然!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1-07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成皇帝 永始元年 前16年
初,太后兄弟八人,独弟曼早死,不侯;太后怜之。曼寡妇渠供养东宫,子莽幼孤,不及等比,其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
莽因折节为恭俭,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
久之,叔父成都侯商上书,愿分户邑以封莽。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中郎陈汤等皆当世名士,咸为莽言,上由是贤莽,太后又数以为言。五月,乙未,封莽为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宿卫谨敕,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馀;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
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渐恧。尝私买侍婢,昆弟或颇闻知,莽因曰:“后将军朱子元无子,莽闻此儿种宜子,为买之”。即日以婢奉朱博。其匿情求名如此!
【译文】最初,太后有兄弟八人,唯独弟弟王曼早死,没有封侯。太后怜惜他,把王曼的遗孀渠安排在东宫供养;王曼的儿子王莽,打小就是孤儿,情况无法和其他兄弟的儿子们相比拟。那些堂兄弟都是将军、王侯的儿子,可以凭父亲的地位肆意奢华,在声色犬马中放荡自己,互相攀比。
而王莽则屈己下人,态度恭谦,勤学苦修,学识渊博,穿着如同普通的儒生;侍奉母亲和寡嫂,抚养亡兄的孩子,十分的尽心周到;同时,在外结交的都是俊杰之士,在内对待诸位伯父叔父,能委屈迁就,礼敬有加。
大将军王凤病重时,王莽在病床前伺候,亲口尝药,一连几个月都没有解衣入睡,因而蓬头垢面。王凤将死时,将王莽托付给太后和成帝,王莽因此被封为黄门郎,之后又升任射声校尉。
很久以后,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表示愿意分出自己封地上的土地和百姓,请求皇上封给王莽。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中郎陈汤等,都是当代名士,也都为王莽美言。成帝因而认为王莽贤能,太后又屡次因此嘱咐成帝。五月六日,封王莽为新都侯,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王莽值宿、守卫宫廷谨慎尽心,爵位越尊贵,他的礼节和操守越恭谦。他把自己的车马、衣物、裘皮周济给门下的宾客,而自己却家无余财。他宴请赡养名士,结交了很多将、相、卿、大夫。因而在位的朝廷官员,交相向皇帝推荐他,善游说的人也为他到处宣传,虚假不实的声誉,一时荣盛无比,压过了他的诸位伯父叔父。
他敢于做违俗立异的事情,而又安然处之,毫无愧色。王莽曾私下买了一个婢女,兄弟中有人打听到了,王莽辩解说:“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我听说此女有旺夫相,能生儿子。”当天就把婢女奉送给朱博(字子元)。他隐匿真情博取名声的手段往往如此。
【解析】人脉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生的人脉,一种是后天的人脉。后天的人脉,要依靠自己后天的努力去获得。而天生的人脉却是与生俱来。
比如说由同学、同事等人际关系发展来的人脉,这叫后天人脉。获取后天人脉,对于自身的价值有较高要求。比如说你想有高价值的同学型人脉,不管是任何阶段,都对自身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说幼儿园小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人脉质量,是最好的,孩子的功利心比大人少多了,往往最容易结交到真心的朋友。
但首先的要求是,你得有能够让孩子上到好的小学的能力,这就要求你得在当地高端小区有一套学区房,这是门槛,否则,你的孩子从小认识的朋友,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错过了小学阶段没关系,人生处处是机会。又比如说高中大学阶段,你想将来你的同学都普遍是层次比较高的阶级,那首先你就得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得考的上当地较好的高中,全国较好的大学才行。
我并不是说差的高中、大学,就出不了成功人士,而是阐述这种普遍现象,三流的学校,也会产生人生赢家,但那是少数,而清华北大出来的,一般进入社会后普遍比较成功,这是大概率的。人生的路不能用买彩票的心态来走。
而先天人脉,却是与生俱来。比如说王莽,就是先天人脉的受益者。如果王莽不是生在元城王家,从小他所受到的教育,培养的格局,都不会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泯然众人矣。
王莽之所以能博学多才,能建立新朝,这和他从小长在宫廷,是分不开的。就是因为他从小在宫廷长大,所以才能够接触到当时最高端的皇家教育,读皇家的藏书,受叔叔伯伯辈的政治熏陶。
但话说回来了,元城王家那么多后辈,为什么偏偏只有王莽最出色,成就最大?这就和个人的努力分不开了。一个人即使出身再好,如果自身不努力,那什么出身,都没用,不光没有,反而有害,会害了你毁了你,所以说越是出身好的人,就越是要努力,要努力让自己足够优秀,支配的了自己的与生俱来的身份地位。
但出身差的人,从一开始玩的就是人生的困难模式,这种模式相比于出身高贵者,产生的最多的是社会底层,但产生的最多的也是天选之子。纵观历代王朝的开创者,大多都是起步于社会底层,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由于这种困难模式,最是锻炼人,天选之子的能力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但困难就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克服了人生的困难模式,困难就变成了你的垫脚石,但如果你被困难压垮了,困难就成了你的坟墓。
所以古话说,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英雄大多都是从普通人的坟墓中走出来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想想朱元璋,出身何其卑微,最后却开创一个时代,就是因为他克服了所有的困难。
但在想一想,当时和朱元璋一起乞讨,受战乱威胁一起漂泊四方的人,又有多少,这些人哪个留下了名字,无非化成一堆枯骨,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了,泡都没冒一个罢了,多少个这样的人,才筛选出一个朱元璋?
这些人都是失败的朱元璋罢了。为什么大家都是开局一个碗,大家都讨饭,唯独朱元璋能够宝刀屠龙,一刀999,走上人生巅峰?这除了运气之外,就是自身的志向和努力了。别人讨饭是真的肚子饿了在讨饭,而朱元璋却不是这样,朱元璋讨饭的同时,他还在留心观察山川形势,还在结交四海豪杰,还在观察百姓疾苦。
所以当普通的乞讨者,前往郭子兴这样的起义领袖军中,混口饭吃的时候,都无法和郭搭上话,只有朱元璋能够畅谈濠泗周边山川形势,这就是当将领的材料啊。
因为朱元璋这些年在濠泗乞讨,脑中已经有活地图了,这对于领兵打仗,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向朱元璋这样的人,就把握住了机会,受到了郭子兴这类人的另眼相看,从此就脱颖而出,摇身一变成为起义军军官了。
王莽也是一样,尽管他出生于元城王家,但他从小就是孤儿,父亲王曼和太后王政君也并不是嫡亲兄弟,所以太后也只是顺手照看一下,并没有特别培养。
而王凤却在其他堂兄弟都醉生梦死的时候,自己却在发奋苦读。当大将军王凤病卧在床,其他堂兄弟都觉得老家伙快死了,没什么利用价值了,不必理会的时候,王莽却反其道而行之,尽心尽力的侍奉了王凤好几个月。
为什么王莽要反其道而行之?其实这就涉及到人心了。其他兄弟平时有娇生惯养惯了,现在看见王凤不行了,觉得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急着去猜谁才是王家新的话事人,都忙着去巴结其他叔叔伯伯。
唯独王莽,在这个时候,为王凤尽一份力,胜过平时好多。人得势时门前车水马龙,一旦失势却门可罗雀。王凤此时就是这种心态。王凤兄弟八个,如果其他兄弟的儿子要来照顾王凤,哪里轮得到孤儿王莽。王莽这个时候能够选择陪王凤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其实极具政治智慧。
首先是成本低,如果是大将军王凤平时的时候,巴结的人把门槛都挤破了,哪里轮得到王莽照顾?现在王凤病倒不再执政了,这些人觉得王凤失去了价值,便也不再去巴结了。这个时候王莽的出现,给了王凤拔凉的心里一丝温暖,人间还是有真情在的啊。
其次是眼光的毒辣,其他人没有看到的是,此时王凤虽然病倒了不再执政,但是大将军王凤执政多年,这代表了什么?代表的是皇上和太后的信任。而且王凤是太后王政君的亲兄弟,照顾了王凤,太后心里就舒服了啊。
看看王家的其他孩子,再看看王莽,这差距就出来了,就算王凤没有在皇上和太后那里说好话,太后也不会亏待王莽。
最后是出发点问题。这个时候去照顾王凤,功利心没有那么强,显得比较真诚。如果让王凤觉得王莽是有所求的去讨好自己,心里就起疙瘩了,会不舒服。恰恰这个时候,王凤自己已经不在执政,躺在病床上快死了,大家都觉得王凤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时候,王莽反其道而行之,前去照看伯父,才显得没有企图心,很真诚,能够俘获王凤和太后的真心相待,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真心更难得的东西吗?
总结,王莽之所以是王莽,其外在因素是由于出生在王家,而内在因素是王莽的努力、关键时刻的选择、政治眼光、对人心的把握,都不是等闲之辈。人的一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先天人脉,因地制宜发展后天人脉,最后成就自己的过程。
如果王莽没有王家这个身份,而是出生于普通人家,就凭他这股专营劲,也不会混的太差。王莽既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出身优势,也结合了自身的努力奋斗,才能够异于众多的堂兄弟,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