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游记(6)小苏格兰
王云飞
新西兰的小苏格兰是南岛东南部奥塔哥区的首府但尼丁(Dunedin),面积3314平方米,人口约12.8万,是南岛第二大城市,新西兰第五大城市,次于奥克兰、惠灵顿、基督城和哈密尔顿(但面积是最大的,历史也是最悠久的),也是南岛最大的港口,交通和商业中心。
但尼丁浓郁的苏格兰特色来自于早年的苏格兰移民,其名字是凯尔特语的“爱丁堡”(苏格兰的首府),所以又称为南半球的爱丁堡。但尼丁的城市格局当年是参照爱丁堡规划的,满城的历史建筑也多为苏格兰风格,苏格兰人的传统仍活跃在这座城市里,苏格兰的风笛乐队和高地舞表演随处可见。就连但尼丁的市徽也带有爱丁堡纹章、苏格兰侍卫等苏格兰传统元素,无怪乎但尼丁被称为“苏格兰以外最像苏格兰的地方”。
但尼丁市区近临一条深入奥塔哥半岛的浅水狭湾,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来南岛的观光客必到的优雅之城。我们南岛游的第五日就来到但尼丁,游览了但尼丁市中心、圣保罗大教堂、但尼丁火车站、鲍得温大街、奥塔哥大学,以及但尼丁附近的大圆石海滩。
1 但尼丁市中心
但尼丁市中心的标志是一个八边形的广场,名为八角广场(The Octagon)。以八角广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街道,构成了中心城区的独特布局。
八角广场自1846年起就是但尼丁的市中心,是城里最为热闹的区域,是市民休闲和举行庆典的地方。这里绿草铺地,树荫环绕,悠闲的人们散坐在广场边缘的阶台上,无忧的鸟儿跳跃在广场中心的草地上,时而有旅游车在广场边停下或启动,三五成群的游客井然有序地在广场边集中或散开。我们也是从这里开始但尼丁市中心的游览。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广场上的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的塑像。罗伯特·彭斯是一位农民诗人,在37年的短暂人生中写出了600多首极为优美的诗歌,深得苏格兰人民的推崇。他创作的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被改编为电影《魂断蓝桥》主题曲,妇孺皆知,广为传唱,成为不朽的世界经典名曲。据李导介绍,罗伯特·彭斯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他的身后也为但尼丁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原来,新西兰南岛的早期移民聚居于基督城的主要是英格兰人,聚居于但尼丁的主要是苏格兰人。当时苏格兰移民的知识水平、经济能力都比英格兰人低,因此在淘金潮消退后,因淘金而兴的但尼丁,便逐渐落后于基督城。在每况愈下、人心涣散的情势下,当地有识之士举起罗伯特·彭斯的旗帜,集聚苏格兰移民的人心,凑巧但尼丁的奠基人之一托马斯·彭斯牧师正是罗伯特·彭斯的亲侄子。这就是诗人塑像的由来,它是但尼丁人民的精神象征,也是但尼丁近代发展史的见证。
说到与但尼丁有渊源的著名诗人,还有一位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顾城。李导说,顾城在定居新西兰的激流岛之前,曾在但尼丁盘桓过一段时间。顾城留给当代最为著名的经典名句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令人唏嘘不已的是,这位寻找光明的才子,最后的归宿却是黑色的。他那短暂的人生长度和罗伯特·彭斯一样,也是37年,其文学影响却是深刻而绵长的。
沿着八角广场的边缘漫游,可以看到许多苏格兰风格的建筑,如市政厅大楼、圣保罗大教堂、艺术展览馆、奥塔哥第一教堂,以及市议会厅、旅游资讯中心等。
位于八角广场北面的但尼丁市政厅大楼(Municipal Chambers),是一幢维多利亚风格的宏伟建筑,由著名建筑师罗伯特·劳森(Robert Arthur Lawson)设计,以产自坎特伯雷平原奥玛鲁的石灰石和火山岩筑成,其尖塔和钟楼在1989年重建,使这座经历了一百多年时光的老建筑重焕青春。
但尼丁的市议会厅(Dunedin City Council)和市政中心(Civil Centre)坐落于八角广场的西北面,简朴而又庄重。
位于市议会厅后面的但尼丁城市图书馆(Dunnedin City Library),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区卓尔不群。
与八角广场交集的大街有斯图亚特街(Stuart Street)、王子街(Princes Street)、乔治街(George Street)等。作为但尼丁的商业中心,这一带林立着众多的商店、餐厅、咖啡馆、酒吧、美食小店,以及大型购物广场。其中的乔治街尤为繁华。
我们在乔治街一家购物广场的金禾阁中餐馆用了午餐。餐后顺着乔治街漫步,观赏但尼丁中心城区的商业街景。
看来手机迷在世界各国都有,这位女士边过马路、边看手机,专注得很。
但尼丁的商业街区,处处是苏格兰建筑风格与商业化社会气息的融合,古老与现代的传承。
但尼丁不仅是海滨城市,也是一座山丘之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房子都建在小山坡上,街道也多顺着地势,沿斜坡而建,多层次的“立体”视觉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这里也有华尔街(Wall Street),不过此街非那街,此地不是金融街,而是一条步行商业小街。
顺着乔治街漫步时,路过一座哥德式的教堂,那高耸的尖塔直冲云霄,在乔治街上鹤立鸡群。教堂门口的标牌指出,这是一座基督教長老会的教堂,名为诺克斯教堂(Knox Church),其设计者就是设计市政厅大楼的著名建筑师罗伯特·劳森。
三位平衡轮的驾行者穿着明黄色的警示服,也许是市政工作者吧。
大街小巷的壁画,折射着但尼丁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光辉。
2 圣保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Anglican Cathedral)是基督教圣公会(英国国教)位于达尼丁的主教座堂,初建于1862-1863年,再建于1915-1919年,是一座新哥德样式的宏伟建筑,位于八角广场的西北面,与庄严的市政厅大楼相邻,同为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
圣保罗大教堂采用奥玛鲁所产的石灰岩即奥玛鲁石砌成,外墙上园拱形大窗的彩绘玻璃华丽耀眼,类似欧洲古堡式建筑,在新西兰是不多见的。游客从教堂正面的38级台阶拾步而上,便可入内参观。
教堂的主体是由高40米的歌德式石柱和石造圆拱顶组成的大殿,这是新西兰宗教建筑中唯一的圆拱形石头屋顶。
走进圣保罗大教堂,安静祥和的氛围,令人倍感肃穆和庄严。
阳光从高大几乎到顶的彩窗射进来,在高耸的教堂大殿里显得格外瑰丽多彩。教堂的彩色玻璃很有特色,有描绘基督“死亡、复活、升天”的故事,也有描绘传教士布教行善的故事,还有纪念一战期间当地牺牲的士兵,每件作品都为教堂增添了艺术光彩。
圣保罗大教堂免费向游人开放,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基督教神圣庄严的礼拜堂、门廊、传教坛、祭坛、圣坛所等,以及各项制作精美的宗教设施和用具。
唱诗班的三角钢琴。
圣保罗大教堂里有一部建于1919年的管风琴,有宏伟、激昂、合音、单音等四个基本设置,共有3500根管子,是南半球最好的管风琴之一。
在八角广场的东南面还有一座属于基督教長老会的教堂,名为第一教堂(First Church),顾名思义是新西兰境內的第一座教堂。这座哥德式的建築傑作,拥有一座含有12個塔鈴的56米高的主塔,并且采用大量小尖塔簇拥的造型,使教堂塔楼状似一顶皇冠,雄踞市中心。第一教堂在但尼丁旅游景点排名中名列第4,我们因时间有限,没有入内参观。(但尼丁旅游景点排名:但尼丁火车站(1)、鲍德温大街(2)、奥塔哥大学(3)、第一教堂(4)、…、八角广场(8)、…、圣保罗大教堂(11)、…)
3 但尼丁火车站
但尼丁火车站(Dunedin Railway Station),位于八角广场以东约500米处(在八角广场顺着斯图亚特街 Stuart Street,向东直行即可到达),是但尼丁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在但尼丁旅游景点排行榜上名列第一,曾被世界知名旅游杂志《DK Eyewitness Travel》评为“有生之年必须要参观的200大建筑”之一。
但尼丁火车站是一座典型的苏格兰风格古建筑,建成于1906年,由著名建筑师乔治·特鲁普(George A. Troup)按佛兰德文艺复兴风格设计,他也因此获得勋爵封号。但尼丁火车站采用黑色的科孔加玄武岩建造,再以白色的奥马鲁石灰岩作为装饰,又用红色的瓦片覆盖屋顶,每个塔楼顶上还有天蓝色的穹顶。整座建筑黑白分明,红蓝鲜艳,洋溢着华丽、精致而有趣的童话情调,就像圣诞节时放在圣诞树下的迷你姜饼小屋,因此被昵称为“姜饼屋”,设计师也因此荣膺 “姜饼乔治”(Gingerbread George)的美誉。有人说,整个车站大楼就像一个巨大的蒸汽火车头,车站正门及其塔楼就是驾驶室,37米高的大钟塔就是烟囱,而大楼下部那一长列罗马式半圆拱券柱廊,就是那一长串的火车车轮,整列火车正隆隆行驶着,象征着但尼丁这座历史名城永不停息的发展。
我们信步走入车站大厅,整个大厅在暖色灯光的烘托下,显得富丽堂皇,有如梦幻殿堂。
车站大厅分为上下两层。一楼的四周排列着圆拱形的门窗、门廊,门沿上方环绕着精美的雕饰,地上是彩色马赛克镶嵌,构成火车头图案和一组组铁路标识,古朴而又典雅。二楼是个长方形的观赏廻廊,四周的墙面下方镶嵌着几十幅浮雕壁画,二楼围栏和楼梯栏杆也带有精致漂亮的装饰。阳光穿过中央拱顶的通透玻璃窗洒下,愈发显得空间旷大,令人赞叹不已。
二楼的廊道,绘有火车图案和狮子纹章的彩绘玻璃窗,绚丽多姿,鲜艳夺目。
车站大厅的两侧,一楼除售票、站务外,大部分区域用作饭店,二楼是美术馆、体育名人纪念馆和工艺品商店。
书香弥漫,光影荟萃,大自然的美景跃然纸上,纽西兰的风光辉映画布。
琳琅满目、珠玑闪耀的工艺品商店。
但尼丁火车站在淘金的年代,曾经是新西兰最繁忙的车站,每日发车百趟,长达1000米的月台至今仍是全新西兰最长的月台。随着金矿的枯竭,淘金潮退去,以及其他交通工具的发展,火车站最后变得门可罗雀。1994年,但尼丁市议会斥资购入火车站,作为历史建筑予以保护,并且用于旅游观光、艺术展览等用途,同时保留了开往泰伊里峡谷的怀旧观光路线。现在每天都有两班观景火车发出,沿途经过雄伟壮观、怪石嶙峋的泰伊里峡谷,一路上有曲折道路、高悬桥梁、暗黑隧道、蜿蜒溪谷、荒凉山野,以及牛羊成群的牧场、年久古朴的老宅和淘金时代的小镇,然后在终点站密德玛契转接巴士,前往南阿尔卑斯山环抱的美丽小镇皇后镇。全程如同游历了历史闪回的时光隧道,不失为一项极具观光价值的旅游节目。
上帝没有为我们打开观景火车的门,却打开了古装合影的窗。我们从月台回到大厅后,邂逅了两位古装夫人,得以留下穿越时光的古装倩影。
火车站旁边的安扎克花园广场,绿荫遍地,花团簇锦。据说,此地附近建了新西兰第一个也是南半球最正宗的中国花园。李导说,新西兰人想法比较简单,但尼丁市长曾经动员他带中国游客参观中国花园。他答曰:让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中国人,看他们家乡司空见惯的花园,还要买票,有病啊?!
广场的东北方有两个巨大的高筒,一白一紫,特别醒目。原来这是大名鼎鼎的吉百利巧克力工厂的储存筒。这里有全世界最好的奶源,自然吸引了巧克力大亨。吉百利巧克力世界(Cadbury World)也是但尼丁的著名旅游景点,排名第5,巧克力之旅,甜蜜又有趣。
李导介绍,除了但尼丁火车站、中国花园以外,但尼丁还有许多项“新西兰第一”。例如,1861年创刊的《奥塔哥日报》、1869年成立的奥塔哥大学、1871年成立的奥塔哥女子中学、1889年成立的但尼丁幼儿园、1907年成立的牙科学校、1930年开通的飞机航班,以及新西兰第一位女议员、第一位华裔市长、第一座电冰箱工厂等等。但尼丁的历史家底绝对是值得称道的。
4 鲍德温大街
鲍德温大街(Baldwin Street)是但尼丁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是列入吉尼斯记录的世界最陡峭的街,全长约350米,垂直高度约50米,最陡处的坡度约为1:2.86(19°或35%),即每走2.86米,高度就提升1米。
鲍德温大街位于但尼丁的东北山谷区(North East Valley),离市中心约3.5公里。据说,这条街在1873年就已经有了,原来是一条泥泞山路,后来随城市发展改为现代道路。但尼丁的陡街很多,最陡的当属此街。
鲍德温大街的前半段坡度很小,与一般道路无异,车行道铺的是沥青,两侧的人行道是一般坡道;后半段坡度很大,车行道铺的是混凝土,两侧的人行道是台阶路,步行上去就相当于登上17、18层的高楼。据说一口气走个来回,就可以找个好工作。我们自是无需找工作,不过走一趟却是必需的,名副其实的“找罪受”。
踏上陡街的台阶,走不上几十步就开始喘气,好在陡街两旁的漂亮民居,或红白相间,或蓝白镶嵌,煞是好看。走几步,歇一歇,看看路边这矮矮的一栋接一栋的房子,瞧瞧这充满生活情调、清新闲适的家家户户,心情自然愉悦,疲劳自是消散。
鲍德温大街的顶端在信号山(Signal Hill)的山腰上,与一条环山路连接。驶上来的汽车可以顺着环山路继续上山,步行者可以走环山路,也可以从小路直接爬上山顶。作为观街的游客,此处自然已是终点。在硕大的石刻壁画前留个影是必须的,毕竟登上来的不过十之二、三也。
在陡街的顶端看风景,仿佛走进了色彩的世界。漫山遍野的绿色、棕色,星星点点的灰色、红色,天边云际的蓝色、白色,尽显油画般的质感,如此温润,如此唯美,不陶醉也难。这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嘈杂喧闹,也没有偏远小镇的孤寂落寞,有的尽是逍遥自在,面对这广阔无垠、绵延起伏的田园风光,你会领悟:生活原来是如此之美好!
下坡之路似滑梯,一泻到底顽童乐。
下坡之路,走在阶梯上,一步一顿,下意识里真怕一不小心就会摔个跟头,失足一下就会滚到街底。好像还是走斜坡舒服一些,可是李导一再叮嘱,步行时绝对不要走到车行道上,否则如有汽车下山,在如此陡道上刹车不易,发生事故的风险很大。但是不守规则的大有人在,高鼻子、蓝眼睛的也有。
鲍德温大街的陡度,激起了人们挑战极限的兴趣。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起,每年夏天(通常在2月)都要举行“鲍德温街大挑战”(Baldwin Street Gutbuster),多达千名的运动员从街脚跑到最高处再跑回来,挑战人类的体能和平衡感。游客和当地居民也会在这条街上尝试各种各样的运动。今天我们就看到一位山地自行车的骑者在最陡的路段上一步一趋地艰难上行。只见他到了顶端就俯冲直下,然后再奋力向上。
骑行结束后,他扛着自行车回到山上去。我的天,光是这扛车上山就非吾辈干得了的。
每年7月,但尼丁的“吉百利巧克力狂欢节”(Cadbury Chocolate Carnival)都会在鲍德温大街上举行“佳发”巧克力豆赛跑(Cadbury Jaffa Race)。数以万计的“佳发”巧克力豆从鲍德温街的顶端倾泻而下,最先“跑”过赛道终点的五颗“佳发”巧克力豆就是比赛的冠军。最快的“佳发”跑完全程仅需15-25秒。就像“赛马”一样,参观者可以参加“赛豆”,所购号码的巧克力豆获得冠军,就可抱回大奖。每年该活动的所有门票收入都捐赠给慈善机构。
最后说一下最陡街的肇因。按常识,在如此陡的坡度上修路,应设计成“之”字形的,这里之所以会直上直下,李导说是因为但尼丁早年的苏格兰移民的知识水平太低,最陡街是知识匮乏的结果。但一般的说法是,在但尼丁,以及在新西兰许多其他地方,早年的街道规划常常是程式化地在地图上划直线格子,而未考虑实际地形,且往往是远在伦敦的计划者盲目所为。不管是“知识匮乏”,还是“闭门造车”,其结果如今成了著名景点,真是种豆得瓜,歪打正着。
5 奥塔哥大学
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成立于1869年,是新西兰第一所大学,新西兰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如今在新西兰8所综合大学里排名第二(奥克兰大学排名第一)。学校现有学生约2万名,包括来自81个国家的近3000名留学生。
奥塔哥大学是公立的综合性大学,医学专业闻名世界。其医学院是新西兰的第一所医学院,在世界上第一个将试管婴儿付诸实际,享有全球盛誉。其牙医系是全世界首先由医学院独立出来的专科,并且是新西兰唯一的牙医学校,国际排名前十,大洋洲排名第一。
奥塔哥大学的主校园位于但尼丁市区的北部,距离八角广场约1.5公里。如果从八角广场出发,沿着乔治街(George Street)向北直行,在奥尔巴尼街(Albeny Street)右拐,再行300米即可到达。校园对游客开放,还提供导览服务。我们到达时,看到校门口有许多头带学士帽、身披学士袍的大学生,簇拥在校名碑前拍照留影。联想到中午在八角广场、但尼丁火车站等地也看到三五成群身着学士服饰的大学生,估计今天上午该校举行了大学毕业典礼。后来打听了一下,奥塔哥大学每年有两个学期,第一学期2月至6月,第二学期7月至11月,现在是12月上旬,正是毕业生学业有成之时。
步入校园,经过访客中心、综合楼,来到一条环着山坡的小河边,河对岸是一幢钟塔高耸的大楼,这是奥塔哥大学的主楼,也是但尼丁的地标建筑。
小河里流水潺潺,河滨路的亲水台阶可以直达河面。一位游客站到河中的砾石上,看着河里的水涡发呆。也许水里真有什么奥秘呢,要不是时间有限,也该去一探究竟才好呢。
走过河上的小桥,继续深入校园。且慢,大家先在桥上照个合影吧。
过了小桥,向右,来到学校主楼前。据说,该楼是模仿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主楼建造的,以对比鲜明的深色玄武岩和浅色奥玛鲁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与我们上午参观的但尼丁火车站风格相近。中午在乔治街漫游时,看到有好几幢建筑都是如此典型的苏格兰风格,非常漂亮,真不愧于小苏格兰的称号。
主楼前的大草坪,时有访客踱步而行,时有游人聚立树下,还有几位青年围坐在河边草坡上,还有我辈在巨木前合影。要不是正值暑假,这里当是莘莘学子成群结伴的地方,相聚而侃,席地而读,求学年代永远是人生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芳草萋萋的校园里,常见成群的毕业生在河边、庭园合影、留连,有同学互相拍照的,有家长为孩子拍照的。
就我们所见,但凡有家长陪同或拍照的,都为亚裔学生,亚裔家庭之观念和亲情可见一斑(从衣着看,似多为华裔)。洋人家长只见到一位,这位母亲先是和女儿在校园里漫步,接着在小楼前谆谆而语,温情而又文雅。
欣赏大学里各色建筑,是校园旅游的重要内容。奥塔哥大学以苏格兰风格为主,融合了意大利、格鲁吉亚等风格,以及现代潮流特征的教学楼、行政楼、研究所、图书馆、音乐厅等建筑,是但尼丁城近代以来建筑业发展的缩影。
典雅的校园里大树林立,在林荫道上健步而行,仿佛可以感受更多的苏格兰风,更多的知识风。
花卉满苑,校园佳景;桃李遍世,学府伟业。
6 大圆石海滩
参观了奥塔哥大学后,我们驱车离开但尼丁城,向北行车50多公里,来到南太平洋岸边的摩拉基大圆石海滩(Moeraki Boulders),观赏海滩风光,以及海滩上50多个神秘奇妙的大圆石。
首先穿过一片小树林到木制的观景平台上观大海、看海滩。在入口处,看到木柱上挂着一个投币箱,上面标明成人每人2元纽币,学生和儿童免缴。原来,此海滩属于私人领地,参观免费,但需自助付一些设施维护费用,无人监督,全凭自觉。李导事先交代,此费由他统一缴纳,个别不再投币。
此时已是傍晚,光照渐弱,但是蓝天依旧,云彩更浓,广阔浩渺的大海,悠远宁静的海滩,给人以丰满的美感,醇厚的醉意,绵长的遐思,飘逸的梦幻。
来到沙滩上,果然看到数十个圆形巨石散落四周,一个个形同巨大的恐龙蛋。它们大的直径超过2米,最小的直径也有数十厘米,静静地躺在海滩上,遥望着大海。
这些巨石是哪里来的? 毛利人说,一千多年前战舰阿雷德欧鲁号(Araiteuru)在新西兰将要登陆时翻船,船上很多瓜果被冲上岸,形成了今天的大漂石。幻想家说,几万年前外星人造访地球,离开前留下了这些纪念物。科学家说,海底的生物遗骸与砂石结合形成碳酸钙晶体,经过数百万年的集聚,变成海底“大珍珠”,又经过漫长岁月被海浪挖掘出来。还有人说,这些巨石是千万年前火山爆发后的岩浆凝固而成,被千年风沙打磨成奇异的圆球形状。总而言之,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妙无穷。
经过数百万年的风化腐蚀和海浪冲击,有的大圆石浅灰色的外层被剥去,露出了内部黄褐色的网状结构,形成了龟背状的外形,看起来就像一只静卧在沙堆里的大海龟,奇妙无比。
还有些大圆石在风化作用下,已经裂开,有的甚至碎成零星石块。观察这些龟裂、破碎的圆石,可以看到大圆石的外壳是一层十几厘米厚的石灰岩,里面是坚硬的黄褐色网格结构,这似乎与“珍珠化”的分析不符,与“火山说”也相差甚远。可以说大圆石的结构,比它的外形更加神秘莫测,看来科学家对其成因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
请看,这片碎石滩究竟是与大圆石同时“诞生”,还是大圆石的“遗体”,费解!还是留给科学家去探索吧!
凝视这些来自远古的巨蛋,不由不感慨宇宙时间之漫长,人生不过是须臾一瞥。不过对于微观世界来说,人又成了宇宙。不管怎么想,在此留影存照是要务。
在巨蛋上来个金鸡独立,不要太酷哦,也不枉到此一游!
在这狂风劲吹、激浪拍岸的滩地上,即使数吨重的巨石也会开裂、破碎,能见到几株树木,哪怕枝枯叶落,也是弥足珍贵的。
离开海滩时,见到几丛黄花圆球,簇拥在沙滩边,排列在出口处,几只海鸥在天空翱翔,在海滩飞掠。它们一静一动,似乎都是大石圆球们委派的代表,欢送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离开大圆石海滩后,行车40多公里,到达今天的下榻地,坎特伯雷平原的奥玛鲁。夜里九点还有一档节目:看蓝企鹅夜归。详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笔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