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脂肪瘤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发性脂肪瘤的中医辨证治疗
养生之家导读:脂肪瘤是发生于皮下组织,由脂肪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成年人以中年为多,常见于颈项臂,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概述】
脂肪瘤是发生于皮下组织,由脂肪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成年人以中年为多,常见于颈项臂,腰及臀部,呈多发性,大小数目不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自行萎缩钙化,液化而坏死。手术后易复发,本病属中医“肉瘤”,“痰核”,等范畴。病因由过食肥甘,情志郁伤,导致脾运失司,湿痰内生气血凝结而成。

【诊断要点】
1.发生于皮下,大小多少不等,或较或硬,皮色不变,不疼不痒,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增大到一定程度,可自行停止发展。
2.病理检查:肿瘤包绕有薄的结缔组织膜,内有脂肪组织,并有明显的血管增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者为气虚;胸胁胀满,善太息者为气滞;胸闷,困倦,头眩晕者为湿阻,此三者皆可影响脾之运化,聚湿生痰,故脾失健运是本病的病理实质。
(二)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化痰软坚,解郁散结。
(三)分型治疗
1.脾虚不运,湿痰凝结型
症状:皮下肿物,按之柔软,体倦,胃纳减少,腹胀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脉虚缓。
治法:益气腱脾,燥湿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处方: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黄芪15克,甘草10克,半夏15克,陈皮10克,大贝母12克,生姜15克,红枣6枚,水煎服。
加减:见肢冷畏寒脉沉等阳气不足之症,以白芥子易半夏贝母,加附子,细辛,见脘腹满闷,加枳实行气消痰散结;呕吐痞闷加厚朴,白豆蔻,肿物质硬加红花,生牡蛎。
按:本型患者多素体脾胄虚弱,运化无力,临床一般无显著病痛,皮下肿物以柔软者多见,一般不需手术治疗。为服用方便,也可用归脾丸合二陈丸3克,每日二次内服。
2.肝郁脾虚,气滞痰凝型
症状:皮下肿物,或软或硬,大小不一,胸胁胀满善太息,易怒或咽堵腹胀便溏,苔白,脉弦而弱。
治法:疏肝健脾,行气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化裁。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柴胡12克,厚朴12克,半夏15克,陈皮12克,苏叶10克,甘草6克。
加减:肝郁气滞者,加郁金,香附,青皮,痰郁甚肿物生于多处者加贝母枳实,瓜蒌,胆南星;妇女少腹胀痛者,加乌药,玄胡;挟淤者,加丹参,生蒲黄。
按语:本型在脏俯责之于肝脾,肝郁脾虚,肝脾失调。在气血津液方面,则为气机阻滞,水湿停聚,聚湿生痠,痰气互相凝结于皮下。故取法于逍遥散以治病本仿效半夏厚朴汤以治郁结。另外,肿瘤发于颈项者多较硬且小,有如米粟;发于臂,腰,臀等处者,多较大且柔软。患者虽体质瘦弱,但常有饮食不节,多食肥甘厚味之习惯。
3.湿邪困脾,痰浊凝聚型
症状:皮下肿物,按之柔软,头眩呕恶,肢体困倦,舌苔白润,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行气散结。
方药:导痰汤加味。
处方:法半夏15克,南星片15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枳实12克,竹茹10克,大贝母15克,白芥子12克,厚朴15克,生姜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湿郁化热,痰热互结,见胸膈痞闷,按之疼痛,加黄芩,黄连,瓜蒌仁。
按语:本型患者,素体肥伴,体质尚好,无虚象。除中药治疗外,尤须节制饮食少用甘美厚味,以免助湿生痰。
附:治多发性脂肪瘤方(验方)
处方:苡仁30克,玄参,淅贝母,陈皮,茯苓各15克,生牡蛎《先煎》丹参各30克,法半夏,桃红,红花各10克。
服法:水煎服,日1剂,一般服药3~5个月。
《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9月13日5版。
胆瘋
胆痦指因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胆腑慢性病变等所致的,以右上腹痛,黄疸,胆囊肿硬等为主要表现,发生于胆的病类疾病。
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胆道恶性肿瘤。包括胆囊癌,胆囊肉瘤,胆总管癌等。预后不良。
【诊断】
1.本病年龄一般较大。
2.临床常见右上腹痛,黄疸,并呈进行性加重,伴纳呆,腹胀,腹泻,乏力,消瘦,等症
3.胆囊肿大如拳,质硬有结节感,肝脏亦可肿大晚期或有腹水。
4.胆囊造影大多不显影。B超可于胆囊区探及实质性肿块或增强光闭,或见肝内胆管扩张。
【辨证要点】
(一)辨证候:本病起病隐匿,早期大多无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或右上腹疼痛,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或绞痛,进行性加重。消瘦,黄疸常见,并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有时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右上腹扪及肿物者约占半数。晚期可出现肝大,发热和腹水。
(二)辨病机:本病多因肝胆淤滞,化火灼津为痰,或湿热阻遏中焦,清阳不升,疏利失权致脾失健运,病久淤阻肝络,痰淤互结于胆道而成。
(三)辨证治疗
1.肝郁气滞型
症状:胁助隐痛,钝痛及胃脘胀痛,嗳气,恶心,腹胀,纳差,或口干苦,或目黄,身黄,小便黄赤,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利胆,化痰软坚。
方药:大柴胡汤合大黄蠊虫丸或鳖甲煎丸加减。
处方:柴胡,枳实,厚朴,半夏,鸡内金,嬷虫丸各10克,赤芍,虎杖,车前子,瓜蒌皮各15克,茵陈,半枝莲各30克。
加减:胁痛剧烈者,加郁金,川楝子,丹参。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郁李仁。
若肝郁脾虚者,则以柴胡疏鲩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2.痰淤互结型
症状:右胁胀痛或刺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腹胀乏力,胁助下或见积块,或身目俱黄,苔白腻,舌有淤斑,脉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祛淤活血。
方药: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法半夏,陈皮,柴胡,菖蒲,桃仁,红花,当归,川芎,郁金各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术,茯苓各15克
加减:纳食不香者,加鸡内金,炒山楂,麦芽。
3.肝胆湿热型
症状:右胁胀痛,或向右肩胛放射,胸闷且痛,恶心呕吐,口苦身目发黄,小便短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茵陈,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大黄,栀子,猪苓,藿香,白术泽泻各10克,虎杖,茯苓,车前子冬15克。
加减: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
4.肝胆实火型
症状:黄疸胁痛,高热烦躁,口苦口千,胃纳呆滞,腹部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苔黄燥,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解毒,凉血退黄。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处方:茵陈,赤芍各30克,黄芩,栀子,龙胆草,黄柏,泽泻,木通,当归,丹皮,柴胡各10克,车前子15克。
加减:发热不退者,加银花,连翘,青蒿。
5.脾虚湿阻型
症状:面目及肌肤发黄,黄色较淡,右胁隐痛或胀痛绵绵,脘闷腹胀,纳差肢软,大便溏薄,苔白腻,舌淡体胖,脉沉细或濡细。
治法:健脾和胃,利胆退黄。
方药:参苓白术散或茵陈五苓散加减。
处方:茵陈30克,茯苓,猪苓,白术,苡仁米,山药各15克,党参,桂枝,泽泻,扁豆,陈皮各10克,砂仁6克(后下)。
加减:若寒湿较甚,身目黄色晦暗者,则加附子,干姜。
6.脾肾阳虚型
症状:全身畏寒肢冷,身目俱黄,肢体浮肿,甚则腹满腹胀。大便溏泻甚或昏违出血,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活血利水。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炮附子10克,干姜6克,党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桂枝10克,泽泻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当归15克。
加减:胁下痞块疼痛者,加鳖甲,生牡蛎。
7.肝肾阴虚型
症状:昡晕耳鸣,口干咽燥,视物昏糊,腰膝酸软,盗汗,五心烦热,少津,舌质红,苔少或剥脱,脉沉细或数而无力
治法: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方药:一贯煎合二至丸加减。
处方:生熟地各10克,山茱萸15克,麦冬10克,沙参15克,当归15克。枸杞子15克,龟板30克,(先煎),白芍30克,怀牛膝10克,黄柏10克,川楝子10克。
加减:口干,口苦,加花粉,石斛,虚热盜汗者,加地骨皮,银柴胡。
单方、验方
(1)抗癮方:丹参,石见穿,夏枯草各30克,七叶一枝花,马鞭草各15克,野芥菜根90克,鹅不食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解毒消癥汤:沙参15克,玉竹15克,旋伏花10克,代赭石30克,昆布145克,海藻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鳖甲15克,夏枯草80克,白花蛇舌草80克,白茅根50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随证加减用于各类型肿瘤。
(3)扶正方:黄芪,白芍,蒲公英,银花,半枝莲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法半夏,当归,八月札各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本方功能:扶正抑癌。
(4)枳壳30克,干漆6克(炒),灵脂15克,郁金18克,白矾18克,仙鹤草18克,火硝18克,制马前子12克,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小丸。温开水送服,每次1.5~6克,每日3次,(用治各种肿瘤)。
(5)制马前子120克,全蝎30克,天麻(白酒泡24小时)15克,麻黄(白酒泡24小时)15克,甘草15克,木香15克,陈皮15克,羌活15克,杜仲15克,没药15克,乳香15克,巴戟天15克。制法共硏极细末。用陈醋,面粉糊丸如绿豆大,饭后温开水送下,每次0.3~0.5克,每日3次,每服6天停药一天(上方不可久服),用治各种肿瘤。
(6)党参10克,黄芪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砂仁3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柏子仁15克,夜交藤15克,茯神15克,水煎,每日1剂。
用治各种肿瘤
药物外治法:
(1)蟾酥膏(由上海中药三厂制造)组成,蟾酥,生川乌,七叶一枝花,红花,莪术,冰片等20余种中药制成。敷于疼痛部位,每24小时换药一次,7次为一疗程。
主治各部位肿疼痛,均于用药后15~30分钟见效。
(2)琥珀止痛膏:(广州中医学院肿瘤研究所与广州敬修堂药厂共同硏制,组成:
琥珀,生天南星,黄连,蟾酥,樟脑,冰片,斑蝥,马前子,丁香,大茴香,石菖蒲,威灵仙,山奈等)。贴于疼痛部位,每日换药一次,可连用10~20天。主治癌性疼痛。